【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一、选择题
1.给狗注射狂犬疫苗,可以预防狗得狂犬病.其中的疫苗和免疫类型分别属于()A.抗体特异性免疫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

所以,给狗注射的狂犬疫苗属于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注射狂犬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对狂犬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抗体和抗原。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
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以上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

所以传染病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故选:D。

【点睛】
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即能正确答题。

3.学校明令规定学生不可以吸烟,更不允许吸毒,下列关于吸烟、吸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尼古丁、焦油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B.吸毒严重会影响社会安定
C.吸毒一旦染上很难戒除D.吸烟提神并促进脑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首先危害呼吸系统的呼吸道的黏
膜,然后侵入肺泡,再通过循环系统继而侵害其它的系统,会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

【详解】
A、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A正确;
BC、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BC正确;
D、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脑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D错误。

【点睛】
掌握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是解题的关键。

4.时下流行的驴友、暴走等户外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户外运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了解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做人工呼吸时,使被救者仰卧,朝被救者的口腔吹气,每分钟16~18次
B.动脉出血,要摁压伤口远心端血管止血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D.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答案】B
【解析】
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按照单人复苏方式应为30:2,也就是做2次人工呼吸,就要挤压心脏30次,每分钟16-18次,A正确;
动脉血是从心脏流向全是的血液,血流方向是向远心端流动的,所以动脉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故动脉出血,要摁压伤口远心端血管止血,B错误;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C正确;
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D正确。

5.当前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如下图所示的是某个人群中15~34岁年龄组和35岁以上的人中死于不同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的百分比。

有人分析了该图,得出以下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A.35岁以上的人中没有死于吸毒的
B.酒精对35岁以上的人伤害比年轻人大
C.年龄越大的人死于其他不良习惯的越多
D.随着年龄的增大,烟草的危害日趋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吸烟、酗酒、吸毒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图是每个人群中35岁以上的人和15--34岁年龄组中死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百分比,分析解答。

【详解】
分析图形可知,35岁以上有死于吸毒的,但比例小,A错误;分析图形可知,酒精对35岁以上的人的伤害比年轻人小,B错误;分析图形可知,年龄较大的人死于其他不良习惯的少一些,C错误;分析图形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大,烟草的危害日趋明显,约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65%,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高我们分析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引起禽流感的病原微生物是()
A.细菌B.真菌C.霉菌D.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禽流感是鸡等鸟类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通常爆发于鸡群之间,传染性很高;该病毒可在鸡群中造成流感暴发。

【详解】
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和N抗原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5个亚型(H1~H15),N有9个亚型(N1~N9).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它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

其中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毒株,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引起禽流感的病原微生物是病毒。


7.当遇到别人突发紧急情况时,应力所能及的予以救助,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
B.对呼吸突然停止的人做人工呼吸时尽量增大强度、加快频率
C.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拨打120,同时可以进行人工呼吸进行自救,A正确;人工呼吸的频率应该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B错误;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C正确;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8.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

所以题干中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移植的器官被排斥和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都属于免疫的功能,而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不属于免疫的功能。

故选D。

【点睛】
人体的免疫功能指的是: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防御是指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9.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请判断受伤血管和急救措施()A.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B.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
C.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D.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
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按压或捆扎伤口近心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动脉出血的特点是: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以及止血方法。

10.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11.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常识和做法,正确的是
A.中药是纯天然草药,对人体没有副作用
B.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C.运动员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D.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前都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
A、是药三分毒,中药虽然是纯天然草药,对人体还是有副作用,A错误;
B、要按说明书吃药,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B错误;
C、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人体的免疫力对外来的药物的一种排斥,运动员不一定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C错误;
D、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前都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D正确。

【点睛】
理解掌握安全用药的常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在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人来说,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是行
之有效的做法。

下列有关流感及其预防的论述,错误的是()
A.疫苗是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在免疫过程中属于抗原
B.注射流感疫苗属于预防流感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C.患流感的人痊愈后,体内会产生抵抗该流感病毒的抗体
D.流感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可在空气中独立生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据此解答。

【详解】
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

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因此,注入人体内的疫苗属于抗原,A正确;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注射流感疫苗属于预防流感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B正确;患流感的人痊愈后,体内会产生抵抗该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解答本题。

13.某犬先后接种同种抗狂犬病毒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A.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C.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D.第一次注射疫苗后,抗体能持续保护机体【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C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较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抗体并不能持续保护机体,D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特点。

14.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从预防传染病来看,对疟疾患者及时治疗属于()
A.消灭病原体B.控制传染源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答案】B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详解】
“疟疾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因此“对疟疾患者进行了及时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5.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B.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C.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人体特异性免疫相关内容。

【详解】
特异性免疫指的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后天获得),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如:患过天花病的人不会再患天花,或注射天花疫苗的人不会再患天花)的免疫。

故选C。

【点睛】
注意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6.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伴有发烧、皮疹等症状,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下列预防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A.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B.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 D.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答案】A
【分析】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详解】
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A正确;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错误;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 错误。

【点睛】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7.生活中遇到危险或意外伤害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有人溺水而呼吸停止时,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B.当遇到有患者心跳停止时,必须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
C.当有人煤气中毒而昏迷时,应迅速将此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抢救
D.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在远心端止血,并要拨打急救电话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
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A正确;当遇到有患者心跳停止时,必须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错过了时间,患者会有生命危险,B正确;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C 正确;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应在近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D错误,故选D。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18.生活中遇到危险或意外伤害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有人溺水造成呼吸停止时,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B.将因煤气中毒而昏迷的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抢救
C.被毒蛇咬伤小腿,应立即扎紧伤口近心端,尽快去医院进行治疗
D.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在远心端止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
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A正确;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B正确;被毒蛇咬伤后,蛇毒会随着静脉血管先运回心脏,因此要迅速用绳勒紧伤口上方(近心端),C正确;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应在近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法止血,D错误。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19.人在溺水、煤气中毒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呼吸停止的现象,造成体内缺氧,危及生命,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需将患者平放并呈仰卧状态,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并使患者额头后仰,下巴上提,气管充分伸直,是为了让患者()
A.气道畅通B.感到舒服C.便于喝水D.防止脊椎损伤【答案】A
【解析】
【分析】因意外事故,导致人呼吸停止,可以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通常采用口对口吹气法,要注意呼吸的频率。

【详解】做人工呼吸时,首先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顿,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且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

【点睛】知道口对口吹气法的正确操作步骤即能正确答题。

20.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图所示。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
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
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及时处理等)、切断传播途径(清洁、开窗通风、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预防接种等)。

【详解】
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A错误;
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因此,疟疾患者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B错误;
C、按蚊是能够传染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按蚊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生物媒介。

所以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C正确;
D、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病原体、传染源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