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发布时间:2022-10-17T07:55:50.516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10期作者:尹义新
[导读] 本文以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
尹义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河道管理保护中心,山东泰安 271200
摘要本文以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为切入点,针对如何进行更好的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希望能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建设;水利工程
前言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生态河道治理的效果与水平,不仅仅应该只进行防洪能力的考量,还应该对生态美观效果进行充分的设计。

如何能够将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1河道治理的原则
进行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第一线和地形的选择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根据原有水系的自然形态进行设计,保持水系的自然形态,不要针对水系流向以及形状进行过多的人为改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原生态的自然元素。

另外,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河道周围的植被进行保护,从而能够保证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和特殊性不遭到破坏,再加上自然水系。

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地理地貌的影响,都会具有一定的外源性和分散性,相对来说比较散乱,不够整齐,但是这样的自然形态,才是最利于植被生长的原始生态。

所以在进行地形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确定,在能够保障当前工程渗透稳定性和滑动稳定性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人为改造,为植物的进一步生长,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证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植被绿化的手段进行生态协调发展的促进工作。

其次,还应该对河道的空间特质进行相应的维护。

这是因为在进行生态水利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持多样化的设计理念和整体性原则,任何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一致性越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小生境存在,生物多样性也就越高。

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非生物环境非常单调,那么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就会随之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以及比例等情况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

生态建设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所选择的目标是有效地恢复或者提升当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直接使用人工种植植被或者引进生物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而是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能够充分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继而能够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升创造基础条件。

最后还应该在进行生态和倒置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是因为生态水利的可持续性是从生态结构的功能角度和结构角度两个角度出发的。

生态河道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前提下提出能够有效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系统方法和工作措施,而不是单一地进行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工作,也不是单纯修复河道周围生物多样性系统。

为此,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从而能够保障水体实现自然的循环和流通,自然能够改善整个流域范围内的水体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提升,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2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目标
2.1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河道的基本功能就是完成泄洪工作,所以在对河道进行治疗过程中,必须保障河道泄洪功能的实现。

首先,要对河道中存在的一些会导致水流流动障碍的淤积物和垃圾杂物进行处理,从而能够保障河道的水流畅通,在出现洪水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地排洪泄洪,在完成这一基础工作之后,再对河道进行针对性的科学规划,比如可以采用混凝土对河床进行交互或者使用,将砌墙进行换改造等等,从而能够使河道恢复其应有的功能和本来面目,进一步提高防洪泄洪效果。

对于城市河道,要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河道或者是全部的河床进行拆除,从而使河堤以及河岸等部位出现自然冲刷和自然侵蚀的情况。

这样河道才能够在自然力的驱使下,形成深浅不一且不规则的水路,进而产生多种自然构造,这样才能够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不断变得丰富多样,保障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利于水生植物以及动物的生存。

2.2还原水面以及绿化河道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逐渐成为稀缺资源。

许多地区,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盲目扩大土地空间,将一些池塘或者洼地进行填平,对于一些小型河沟子会在上面进行水泥板的加盖,这样的处理方法,是能够有效的扩大城市住房面积,并且有效地进行治理污水,但是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并且失去了大量的水边景观。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效益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环境的优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对于污水要进行处理之后,再将其排入河道,并且对河道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促进河道水质的净化,提高河床范围内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成长、生存环境,加强对河道两岸的美化绿化程度,营造绿色持续可发展的河道生态。

3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优化措施
3.1因地制宜进行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在进行河道堤线和堤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并且在此过程中依照水系的自然形态进行建造,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人为干涉。

只有按照河流流向以及支流的流域变化进行堤线的设置和堤型的选择,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地生态环境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另外,堤型还应该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关键参数以及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在能够保证当前工程渗透稳定性以及滑动稳定性的基础上,再有选择地进行人为改造,为自然环境的提升和恢复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

3.2河流岸坡的防护设计
河流两岸通常有一些原生植被,这些原生植被不但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加固河流岸坡的泥土,从而达到防洪固土的目的。

所以在进行河流岸坡防护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保证河流岸坡保持原有的形态,不要进行大面积的削坡,也不要为了追求整齐统一而对原来的植被进行破坏。

如果河流两岸是土质堤坡,应该尽可能使用沙土进行加固,尽可能减少混凝土、干砌石等材料的使用,
并且选择能够适应当前气候的植物对其进行保护,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尽可能减少河流岸坡由于冲击的影响出现的滑动与脱落。

另外对于容易受到雨水影响以及河流侵蚀影响的河岸护坡,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处理,科学布置坡岸植物,减少河流对河岸的侵蚀力并且增加河岸的抗蚀力。

要尽量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建设多样化的表现,不但能够为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提供栖息活动的场所,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河岸建设与生物的和谐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进行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河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怀琛.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2):36-38.
[2]鲁斌.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岸坡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2,28(06):90-94+98.
[3]李育辉,李天星,吴访,唐亚东,陈建生.南宁市那考河景观生态治理规划策略探讨[J].规划师,2020,36(14):78-83.
[4]周伟,王锦田,杨进,王飞,刘庆慧.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环境治理多样化建设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2,47(06):9-14.
[5]吴欧俣,胡朝仲,陈德令,孙宁,奚圆圆,郝梦茹,曹爽.洱海西部入湖河道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必要性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21,37(07):24-26.
[6]陈雪.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影响和管理分析——以义县大凌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期工程为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08):218-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