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馆的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茶馆,大世界
——之浅析《茶馆》的艺术特征
2011021126 乔丽婷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精品,老舍将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精炼地淘洗出三个典型的时代和与之相对应的典型社会形态: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在一个集中的茶馆里,演绎出这三个混乱年代的本质,以小人物的生活琐碎来反映出整体社会所面临的生存现状,以小见大地抓住社会本质的劣性,给以国民重重的警醒。
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茶馆》仅用3万字就囊括了50多年的历史,典型概括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的生活情状与反响,聚拢70多个三教九流的市民在这一个几十年前的老茶馆内,“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1]老舍正是在以对小人物生活的浓缩来放大整个社会的内在属性。
(一)浓缩的社会本质
茶馆,旧北京一个热闹的活动场所。
老舍利用这一点汇聚了各阶层人物,汇集各类奇闻异事。
通过对生活真实地提炼再现旧社会背景,利用小人物之间的杂碎矛盾纠葛或荒唐行径,为观众铺现一幅旧社会百态,在人物的发展走向中揭示社会世态的丑恶。
清末社会中太监买老婆可谓是第一幕中最为精炼出奇之事,太监与娶妻、200两与10两间的悬殊对比更是将荒谬可笑放大在观众面前,又在嘲笑鄙夷之中凸显出清末社会的没落。
第二幕则是发生在民国,两个逃兵同娶一妻的怪异之事,也让人惊讶于世态的丑恶竟逼人至此,此外这一过程中误抓刘麻子也更佐证了民国时期军阀统治的混乱政治现象。
第三幕中,录用女招待的幽默改良之策,三位老人重逢自撒纸钱自悼的自嘲画面,更是一步步揭开旧社会政府剥夺人性欲求的本质。
(二)典型舞台说明环境描述
对于舞台说明的设置,作者一改传统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而只用简单的家具增减来构建一个大众所熟知的下层社会中的茶馆,并贯穿于三幕剧始终。
茶馆内所用装饰物由最初体面到最后的简陋,正是缩写了旧社会不断麻木改革的闹剧。
那些在屋子里摆放的桌椅的更替不就象征了下层市民起起伏伏的生活,茶馆的兴衰,人世的变更,为观众导演了一场向旧社会咆哮的批判揭露。
唯一不变的“莫谈国事”与来来往往的从官性人物,白纸黑字地凸显生活与政治互不脱离性,民众的生活也始终离不了政治影响,也再次暗示剧中人物或悲
剧性命运或卑劣性行为皆是这一社会政治弊端所导致,痛诉了对腐败政治强烈不满。
二、结构的别具一格
《茶馆》的创作是老舍对话剧结构的一次创作性提升,戏剧小说化的呈现给了观众戏剧认识的全新感受,多人多事的铺陈,冲突的淡化,时空的穿越更是给以观众多角度的视觉感受,从立体画面的展开中,更加真实具体地还原几十年前旧北京茶馆,更在其兴衰演变中投射出旧社会的劣根本质。
(一)突破“一人一事”阵容强大
《茶馆》舍弃了传统戏剧创作中“一人一事”的模式,“并不一味纵深地去挖掘人物的灵魂,而是在广阔的群众场面里给时代画素描。
”[2]而是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又兼具代表性的小人物,捕捉他们在茶馆里所发生琐碎事件,拼凑成整个剧本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但对于剧中人物的罗列上场也是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并非杂乱无章。
主要可见有三条线索,人本身的发展历程,父死子继的更替,
剧中首尾呼应的主要人物是王利发、常四爷与松二爷,三人均从原先的或安逸或发达落到最后凄苦落败的境遇,以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曲折发展也正显示了这几五十年的历史社会演变对底层民众身心的残害。
而刘麻子与宋恩子等父子的先后出场,“一代强一代”的设置也是给人一种底层愚昧民众的不自知,同时也隐透了一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讽刺。
(二)淡化戏剧冲突小说化
《茶馆》作为话剧突破性地未设置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不以情节为点,而是着重刻画了人物,并在这些小人物不经意间的小摩擦中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命运,隐现社会本质,一定程度上带有小说化的色彩。
此剧起幕就由小市民的群架而起,并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与动作的变化之中,套出一个又一个荒诞可笑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第一幕最为集中地则是地主阶级的秦二爷与封建统治中的当权者的一场暗战,你来我挡的言语交锋中表现了地主商与封建主义的不相容。
而第二幕则是在大兵巡警与王掌柜之间的利益交接中,透出了军阀丑恶的本质,同样的剥削与压迫。
第三幕却是直白地表现了旧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三位老人在感概这风风雨雨50年之际,自撒纸钱自我哀悼控诉了这个社会的不公,“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作者也正是借小人物之口传达出底层百姓无辜受迫的社会惨状,痛斥这吃人的腐败社会。
(三)突破时空限制
话剧由于是要放到舞台上表演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的受时空的限制,而老舍却创造性的在简易中实现是空的转换。
在茶馆这一固定的地点上,作者只用其家具设施的增减来反应出整体社会的动态取向。
每一幕开头,都简单介绍了茶馆内桌椅等的变化增添,由繁到简预示了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倒退。
而同时也在人物的出场更替中,流露出岁月的沧桑痕迹。
王掌柜,常四爷等有正值壮年到苍老体弱,小刘麻子和小二德子等父子的交接上演,将跨度近50
多年的历史缩放到这三幕剧中,以小人物的一生起伏跌宕来展现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更,是一场大社会变革的缩影。
三、卓越超群的语言
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而动作,由于起源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性的表现即语言中才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
”[3]故戏剧语言的运用决定了戏剧成就的高低。
戏剧源于生活更超越于生活,老舍将自己在底层平民区所感受最深和最触动人类的情感具象化摆上舞台呈献给观众,运用最为精炼素白的文字将现实社会典型态势还原,在话剧的表演中,在社会的演绎中,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浓重的“京味”
老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由于家境的关系,他从小生活在最底层的贫民区,这也使他接触到了最为原生态的北京风俗,他将市民日常生活艺术化提炼到剧本中人物的刻画上,生活环境的典型设置上,将最为质朴原生的就北京文化习俗熔炼于剧中,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旧北京茶馆,营造了浓浓的旧北京风韵。
《茶馆》中人物对话均来自于旧北京的大街胡同、市井,出自于三教九流底层民众之口,让个人物自己说话,如“儿化音”的大量的使用,“狠劲儿”、“早班儿”、“全村儿”等。
此外各种北京方言与语气词也是频繁出现,如“咂摸”、“邪”、“足留”、“嗻”等,具有浓重北京地方语言色彩。
(二)语言的精炼哲理性
《茶馆》删去了大量戏剧所常备的人物心理独白,换之以概括性的动作或对话描述,在人物动态的行动话语中传递他的内心世界,同样逼真传神。
第一幕中最为人痛心的则是“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刘麻子不以为意的口气,仅九个字就言简意赅地定下一个孩子的命运,震撼观众的同时也形象地描绘出农村民众贫困的生存边缘,在城市与农村、富人与穷人间天差地别的差距中揭露旧社会残暴与剥削。
而第二幕中李三口中的“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也最令人心冷,最精辟地概括了现实的政治性,高高挂起的改良措施也只富了权贵们的世界,而底层民众的社会却只是被这改良渐渐蚕食。
第三幕中则是以“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作为三位老人最后的发展趋向,自我祭奠的荒唐自嘲之举可谓是将底层民众被逼无奈的境遇推到了一个高潮,同时也让观众回味中清醒地认识到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三)话语性格化
《茶馆》语言除了口语化明显,也更以性格化见称,“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
”[4]在《茶馆》里,什么样的人就有怎样的话,70多个人物的话语句句精简但却有各具特色,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又同样可以一眼看穿其身份性格的本质,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闻其言,现其人”的效果,可见其语言的出彩。
第二幕中王利发更是以身作则,赶时髦地学会了“All right”、“Yes”等洋话,诙谐地人物语言描述更是暗示了其一生逆来顺受却难逃命运枷锁的悲剧。
第三幕中,小二德子所说的“我专找老实的打呀!你当我是傻子哪?”,从这一的得意的话语中可见其从父亲身上遗传下来欺软怕硬的小民劣根性,同时也是同时代社会中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其自以为是的恶劣行径也批判了这一类人无良无知。
《茶馆》一部深刻揭露黑暗旧社会的剧作,老舍凭借其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提炼塑造多类代表性人物性格,借普通民众的生活真实展示了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同时又具浓厚的北京地方文化特色。
在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以其内在情感包围观众,在感染中让观众抓住到当时代的社会属性,在对旧社会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呼唤中引发共鸣。
参考文献
[1]老舍.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J]. 剧本.1958.05
[2]张庚.《茶馆》漫谈[N].人民日报1958.5.27
[3]黑格尔.《美学》第l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8
[4]老舍.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