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看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历史作用与新时期发展方向解析

合集下载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摘要】恶性肿瘤能够演变为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近年来,恶性肿瘤人数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除了传统肝癌、食管癌、胃癌等,宫颈癌、肺癌等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人数不断增加,面临形势更加险峻。

笔者就恶性肿瘤发病趋势研究的资料进行大量参阅、整理,总结其总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恶性肿瘤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从而为恶性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流行病学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的推进等均导致国内肿瘤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笔者就肿瘤时间分布特征、癌谱分布、区域分布、人群分布等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1 时间分布趋势我国恶性肿瘤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部分地区在对1988-2007年的恶性肿瘤发病趋势进行研究时发现虽然无较大波动,然而总体仍成上升趋势。

2004年我国统计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50.30/10万,2005年为258.39/10万,2006年为273.66/10万,2007年为276.16/10万,而自2004年至2007年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中标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2 癌谱分布趋势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呈现出新的特征,同时保留了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双重特征,2000年临床研究显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5种癌症,而2004年、2005年乳腺癌分别替代结直肠癌及食管癌成为第5大癌症,2006年及2007年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乳腺癌成为发病率最高的5种癌症,由此可见,肺癌发病率一直处于首位,胃癌在第二位,而肝癌位置不断下降,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上升。

肖云荣在对洛阳地区1995-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趋势进行观察时发现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肠癌及食管癌是发病率最高的6种疾病,发病率为65.78%。

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流行强度分析及 其对内镜筛查的启示

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流行强度分析及 其对内镜筛查的启示

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流行强度分析及其对内镜筛查的启示【摘要】目的分析涉县等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的流行强度,明确其防治任务,探讨具体控制途径。

方法对比分析涉县、林县、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的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以及内镜筛查6233例40~69岁人群三种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合计占到全身恶性肿瘤的70%~80%。

涉县2000~2004年贲门癌发病率男女性分别为69.9/10万和41.5/10万,死亡率男女性分别为54.3/10万和33.2/10万。

高发区运用内镜碘染色指导活检技术筛查,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高,但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结论太行山南部食管癌高发区存在贲门癌和胃癌共同高发的现象,要想通过早诊早治从整体上降低该地区上消化道癌的死亡率,必须加强内镜对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研究。

【关键词】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癌前病变内镜筛查0引言我国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工作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防治热点集中于运用内镜下碘染色指导活检技术开展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以降低食管癌的死亡率[1]。

我们近年来现场筛查发现,内镜下碘染色指导活检技术对食管鳞状上皮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但对贲门和胃腺上皮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尚不理想。

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高发现场肿瘤登记往往把贲门癌归入食管癌,长期以来缺乏有关贲门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确实报道[2],贲门和胃腺上皮癌的底数不清,也无法对筛查方法检出率的高低作出合理判断。

鉴于此,我们在涉县进行全人群肿瘤登记时把贲门癌作为一个单独的癌种进行登记,现统计2000~2004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并与相邻的林县和磁县数据进行比较,目的是分析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和胃癌所占比重,进一步明确贲门及胃腺上皮癌的防治任务,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本文旨在介绍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预防和控制恶性肿瘤提供参考。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已超过350万,死亡人数超过200万。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呈现出地域性、年龄段和性别差异。

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西部地区较低;从年龄段上看,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50-70岁人群最为集中;从性别上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城乡差异也较为明显,城市居民发病率高于农村居民。

根据既往的研究成果,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可能呈现以下特点:总体发病率有升有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发病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同时,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可能逐年上升。

发病年龄年轻化。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性别差异可能逐渐缩小。

随着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男女发病率的差距可能逐渐缩小。

城乡差异可能逐渐缩小。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农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城乡差异可能逐渐缩小。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不容乐观,未来趋势仍需密切。

建议居民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同时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提高诊疗水平,以期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也备受。

本文将分析2024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为9万例,死亡人数为2万例。

河南省林州市人群胃癌的现时生存分析

河南省林州市人群胃癌的现时生存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7期. 马雅婷 ,等. 河南省林州市人群胃癌的现时生存分析
·651·
死亡证明书 ( death certificate only, DCO ) 的病例 。 利用林州市 1988—2004年各年份不同性别 、年龄组 的人口数和生命统计数据 ,计算出该地区的去肿瘤 死因寿命表 ,并与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链接 ,构 成本次分析的基础数据库 。 1.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现时生存分析方法 [ 728 ]计算 林州 市 胃 癌 患 者 1990—1994 年 、1995—1999 年 、 2000—2004年这 3个时期的 5年观察生存率 、相对 生存率及 95%可信区间 ( confidence interval, C I) , 绘制相对生存曲线 ,分析不同时期的生存率变化情 况 。在应用现时生存分析法时 ,先确定某一感兴趣 的时期 ,排除在该时期之前死亡或在该时期之后诊 断的病例 ,选取在该时期诊断的或在该时期存活且 距离诊断日期的时间在随访期之内 (本研究随访期 为 5年 )的病例 ,利用其在该时期内的生存时间计 算生存率 。处理数据包括在该时期开始之前诊断的 左截尾数据和在该时期结束时仍存活的右截尾数据 。 采用 B renner等 [9 ]的“period”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 。
别 为 12. 29% ( 11. 04% ~ 13. 54% ) 、15. 30% (14. 01% ~ 16. 59% ) 和 23. 02% ( 21. 49% ~ 24. 55% ) ; 5 年 相 对 生 存 率 ( 95% C I ) 分 别 为 26. 66% (23. 92% ~29. 40% ) 、32. 01% ( 29. 29% ~ 34. 73% ) 和 40. 43% ( 37. 73% ~ 43. 14% ) 。与 1990—1994年相比 ,后续 2个时期的观察生存率和 相对生存率均呈上升趋势 ,尤其在 2000—2004年上 升较快 。不同时期的相对生存率曲线见图 1A。 2. 2. 2 男 、女性别的 5年生存率比较 按性别对数 据进行分组 ,不同时期的 5年观察生存率 、相对生存 率及 95% C I见表 1。与 1990—1994年相比 ,后续 2 个时期的男性和女性胃癌病例的 5年观察生存率和 相对生存率均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 2000—2004年上 升较快 。男性病例的 5年观察生存率和相对生存率 的 95% C I在 3个时期均不重叠 。女性病例相对生 存率的 95% C I在 3个时期有交叉 , 5年观察生存率 的 95% C I在前 2 个时期有重叠 ; 2000—2004 年则 明显升高 , 95% C I无重叠 。3个时期的男性和女性 胃癌生存率曲线见图 1B、C。 2. 2. 3 不同肿瘤部位的生存状况 按肿瘤部位分 为贲门癌组和非贲门胃癌组 , 2 组在不同时期的 5 年观察生存率 、相对生存率及 95% C I见表 2。前 2 个时期贲门癌组的生存率均高于非贲门胃癌组 ,而 在 2000—2004年时非贲门胃癌组的生存率要高于 贲门癌组 。与 1990—1994年相比 ,后 2个时期的贲 门癌和非贲门胃癌的 5年观察生存率和相对生存率 均 呈 上 升 趋 势 。贲 门 癌 的 5 年 观 察 生 存 率 在 2000—2004年上升较快 ,相对生存率在 1995—1999 年上升较快 ,然而各时期之间的 95% C I均有重叠 。 非贲门胃癌组生存率的 95% C I在 2000—2004 年 显著上升 ,且无重叠 。各时期贲门癌和非贲门胃癌 的生存曲线见图 1D、E。与非贲门胃癌相比 ,贲门癌 的相对生存率上升趋势不明显 ,尤其是后 2个时期 , 生存曲线出现交叉 ,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

食管癌的实验室诊断新进展

食管癌的实验室诊断新进展

食管癌的实验室诊断新进展摘要:我国是世界食管癌高发区,20世纪末每年平均死亡15万多人,约占世界食管癌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河南省食管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位,在我的家乡林州更为严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维持在100/10万以上。

每年平均上千人发病和死亡,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直接影响到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亲自询问并作过多次重要指示。

关键词:食管癌早期诊断新进展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而早期食管癌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高达90%~100%,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

因此,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检测食管癌的传统方法主要有X线造影和胃镜检查。

一、X线造影:X线片诊断作为食管癌最常用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准确率高、费用低廉等临床优势,但漏诊率较高。

X线下主要表现为粘膜皱襞改变、充盈缺损、管壁改变以及管腔狭窄等特征。

二、胃镜检查:采用胃镜进行直观检查,并对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检查。

镜下表现为病变表面粗糙浑浊,血管纹理模糊,食管黏膜潮红充血糜烂,触之容易出血;食管壁黏膜局部糜烂溃疡,食管壁黏膜隆起,食管壁黏膜虫蚀样改变等。

具有直观性强, 图像信息及特异性高的优点,但是该项检查为侵入性检查,禁忌证多,有创并且能引起病人的不适,尤其不适用于年老体弱等耐受性差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更灵敏、准确率更高的检测技术。

一、数字化钡剂造影检查:早期临床工作中,普通的X线钡剂造影检查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广泛应用,但漏诊率高。

随着数字化成像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钡剂造影检查逐渐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

该项检查能够利用数字成像多相钡剂造影,电子点片、X线片摄影获得更多的图像诊断信息,在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数字化钡剂造影检查采用数字化X线机进行多相钡剂造影,以大口服钡法为主,多体位摄取电子点片,选择性激光输出。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一、本文概述恶性肿瘤,作为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发病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是值得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我国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率、死亡率、主要发病类型及其地域分布等。

随后,文章将深入探讨恶性肿瘤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对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恶性肿瘤可能的发展动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希望能够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对恶性肿瘤防治工作的投入,共同推动我国恶性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这可能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同时,不同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谱也存在差异,如肺癌、肝癌、胃癌等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而鼻咽癌、食管癌等则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从年龄分布来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其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性别差异也是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特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肺癌、肝癌等男性特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则相对较高。

除了上述因素外,恶性肿瘤的发病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是一篇关于中国境内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的综合性研究报告。

本文旨在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大量的癌症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中国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依据,以指导癌症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分布等方面,全面展示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现状,同时探讨可能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癌症防控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一现状与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有关。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工业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而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有关。

在恶性肿瘤类型方面,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环境污染、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前列腺癌、宫颈癌等老年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面对恶性肿瘤发病现状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控工作。

例如,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等。

加强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

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类型差异。

中国林县营养干预研究

中国林县营养干预研究
30
善存独含镍、硅、钒、锡和维生素K1
25 18
• 维生素K1参与机体凝血功能及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镍相当于胰岛素的辅酶 • 硅是形成骨、软骨和结缔组织的必需元素 • 钒降低空腹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血脂 • 锡有助于促进组织生长、创伤愈合、参与能量代谢
同时补充30种营养素协同作用更 同时补充 种营养素协同作用更 有益
Fairfield KM, et al.JAMA,2002,287:3116-26.
JAMA最新印证: 最新印证: 最新印证
“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 与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冠 心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症)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推荐所有成人每天 服用一片多种维生素矿物 质制剂”
Fairfield KM, et al.JAMA,2002,287:3116-26. Fletcher RH, et al. JAMA,2002,287:3127-9.
Mobarhan S. Nutrition Reviews,1994,52(3):102-5. 黎钧耀,等. 中华肿瘤杂志,1993,15(3):165-81.
林县研究: 林县研究:中美医学界合作的典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 包括在食管重度增生和普通人群中进行的两项大型随 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人群干预研究 共涉及32,000余人,历时6年
黎钧耀,等.中华肿瘤杂志,1993,15(3):165-81.
林县研究: 林县研究:普通人群试验
-试验设计
时间范围:1986/3-1991/5 40-69岁普通人群29584例 采用四因素分数析因分析,分为 AB\AC\AD\BC\BD\CD\ABCD\安慰剂共8组 -A: 维生素A+锌 -B: 维生素B2+烟酸 -C: 维生素C+钼 -D: β胡萝卜素+硒+维生素E

食管癌高发区队列内镜筛查随访分析

食管癌高发区队列内镜筛查随访分析

9 王国清, 郝长青 , 赖 少清. 贲 门癌 高发 位点研 究Ⅱ ] . 中华 肿瘤杂 志,
2 0 0 2 , 2 4 ( 4 ) : 3 8 1 ~ 3 8 3
l O王 贵 齐 , 吕 宁, 魏文强, 等. 应 用 内镜 普 查 食 管 癌 高 发 区 贲 门癌 发
病情况Ⅱ ] . 中 国肿瘤临床, 2 0 0 3 , 3 0 ( 3 ) : 1 5 6 - 1 5 8
6 杨观瑞. 裘 宋 良. 黄 河. 1 1 7例 早 期 食 管 贲 门 癌 自然 病 程 的 随访 观
察Ⅱ ] . 河南 医学 院学报, 1 9 8 5 , 2 0 ( 4 ) : 2 8 9  ̄ 2 9 1 7 陆建 邦, 戴涤新, 孙喜斌, 等. 食管癌 、 胃癌 常用诊断 方法 比较Ⅱ ] . 中
润性 腺 的患病 率分别 是 0 . 7 0 %和 0 . 8 4 %, P = O . 5 8 9 。 统 计学 虽然 无显 著性 差异 .但 是在 食 管癌 高发 区贲 门 腺癌 的患 病趋 势值 得重视 。 流行病 学 调查也 看 到 睢 : 与磁 县相 邻 的河 北 涉县 和河 南林 州包 括贲 门癌 在 内 的 胃癌 发病 率 已经 高于食 管 癌 .因此 要通 过早 期诊
原 因 :在 高发 区 由于食 管鳞癌 和贲 门腺癌有 相 似 的
2 卢绪青, 侯
浚, 陈志峰, 等. 食管癌高发 区的内镜普查研 究Ⅱ ] . 肿瘤
防治, 2 0 0 3 , 1 0 ( 9 ) : 9 0 0 - 9 0 3
3 王 国清 . 食 管癌高发现 场早诊早治 3 O年 临 床 经 验 [ I 】 . 中 国 医学 科
l 2张思维, 陈万青, 孔灵芝, 等. 中国部分市县 1 9 9 8 — 2 0 0 2年 恶性 肿 瘤

为何河南林县高发食道癌

为何河南林县高发食道癌

为何河南林县高发食道癌
在我国,有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例如河南的林县,就是我国食道癌的高发地。

食道癌在当地一个村,一个家族中常呈高低聚集现场,祖孙三代皆有人患上此病不足为奇。

有一个村民李石头,55岁得了食道癌,父亲78岁得了食道癌去世不久,再一查祖父也是因患食道癌去世的。

而我们要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其在当地如此高发?著名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对此作出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林县的居民因长期缺乏新鲜蔬菜,家家户户都有食用酸菜的习惯,当地居民的胃液、尿液中存在有诱发食管癌的亚硝胺类物质。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因此食用酸菜越多,食管癌发病率越高。

此外,微量元素铁、锌、钼的缺少,也会引发食管癌。

据研究,食管癌的高发人群中,血清钼、尿钼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钼都低于正常值。

而林县的食管癌高发区水土中严重缺乏钼,因为钼有抑癌作用,因此在林县食管癌是高发病。

营养不良,摄入动物蛋白不足和维生素A,B2,C缺乏也是食管癌高发群居民的共同特点。

缺乏这些物质,食管粘膜易发生增生、间变,从而进一步导致癌变。

因此想要改善林县地区食管癌高发的现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只能尽可能预防,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抗癌战一一剖析食管癌的防与治|健康之路

抗癌战一一剖析食管癌的防与治|健康之路

抗癌战一一剖析食管癌的防与治|健康之路原创健康之路 CCTV健康之路2022-04-15 11:30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高发,患病率竟高出全国7倍,引起广泛关注。

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林州市食管癌的发病率已经下降50%,死亡率下降60%,取得阶段性胜利。

食管癌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手段可以有效抗击食管癌?让我们跟着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专家团队,一起走进这场抗癌战。

1957年,地处山区的河南省林县(即现在的林州市)因“三不通”问题(水不通、路不通和食管不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

随即,周总理派遣了以沈琼教授为首的河南医疗队和以李冰教授为首的北京医疗队前往调查。

调查发现,食管癌以林县的太行山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山西、河北部分地区也在高发范围内。

更奇怪的是,除了人以外,鸡、羊等动物食道上也发现了恶性病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林州食管癌高发的原因作为上世纪60年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食管癌高发的原因值得关注。

专家组调研发现,饮食习惯是最主要的诱因,一定要警惕!以糠窝窝头为主食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林州百姓喜欢用谷糠和柿子皮为原料,在石磨上碾碎后,贴在墙上自然风干,做成窝窝头。

谷糠和柿子皮口感粗糙,加上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会有石屑、木屑、灰尘混进去,因此在食用时,粗糙的食物通过食管下咽,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炎症、增生,易导致癌变。

喜食热烫食物取暖由于地处山区,天气寒冷,林州百姓喜食热烫食物——如热糊糊、热红薯等取暖。

人的食管内腔覆盖着一层柔软的黏膜,黏膜的温度耐受能力较低,若长期直接使用热烫食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反复损伤,造成溃疡、增生,易导致食管癌。

喜食酸菜在过去,为了弥补蔬菜的匮乏,林州百姓喜欢腌制成缸的酸菜,从七八月吃到来年收麦时节。

有生产队记录,1963年,一个一两千人口的村子,仅一个冬天就吃了15吨酸菜。

酸菜不可多吃,会增加致癌风险。

在酸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毛霉、白地霉菌、青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一级致癌物;同时,酸菜腌制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亚硝酸盐和食管代谢的蛋白质的二级产物胺结合,会变成致癌的亚硝胺。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我们该如何说不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我们该如何说不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我们该如何说不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一趋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然而,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而是应积极探索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恶性肿瘤预防的宣传教育。

预防胜过治疗,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道理。

通过加强争创文明城市、健康城市等相关活动,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此外,宣传早期筛查与个体防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和意识,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肿瘤,减少死亡率。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恶性肿瘤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手段。

提高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增加各级医疗机构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大对肿瘤相关科研的支持,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有效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键。

同时,通过建立多学科的合作机制,提高医患沟通和合作水平,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们还应加强社会支持与关怀。

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面临着沉重的生活和心理压力,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医疗救助和经济援助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关心患者,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陪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恶性肿瘤研究和国际合作。

恶性肿瘤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和数据,推动医学科研的进步,有助于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成果,也能够为我国的恶性肿瘤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总而言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不能选择沉默和无视。

林州市食管癌病因及其变化的一次病例对照研究

林州市食管癌病因及其变化的一次病例对照研究

·疾病控制·林州市食管癌病因及其变化的一次病例对照研究徐德忠 李良寿 张秀玲 王波 孙长生 闫明晓 王嫣 杨文献 常贵生 河南省林州市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国内外研究者就其病因进行了很多研究,发现的暴露因素主要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烫食、快食、粗食、硬性食物,食酸菜,少食新鲜蔬菜、水果或动物性食品,吸烟,食管癌家族史等。

为了解目前的病因因素和变化趋势及其与宿主生物学标志(biomarkers)之间的关系,我们自1995年开始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仅报告一次病例对照研究(1995年10月至1996年1月)中危险因素宏观研究的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1.对象选择:(1)病例:选自林州市肿瘤医院、林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姚村镇医院。

病例的纳入标准:①连续性新发病例,术前未经化疗和放疗;②经组织病理学确诊;③居住在当地20年以上。

(2)对照:选择上述医院同院同期普外、骨科和内科住院病人,包括骨折,疝气,结石,心、肾疾病和呼吸道感染等15种疾病,作为普通对照组。

纳入条件:①未患消化道疾病的非肿瘤病例;②年龄在35岁以上;③在当地居住20年以上。

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考虑到林州市是高发区,“普通对照组”内可能有个别早期食管癌患者,故还设置了病理对照组,为来自在上述医院内镜室进行上消化道检查的门诊病例;入选条件:食管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食管上皮正常或轻度增生;其他条件同普通对照组。

2.调查方法:调查表主要包括4部分:①一般人口学特征;②生活行为方式;③既往病史;④家族史。

对某些暴露因素作了定量,如吸烟,指每日至少吸1支连续1年以上。

调查由流行病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实施。

3.统计分析方法:资料整理后采用Epi Info与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结果1.均衡性检验:病例组67例,普通对照组65例,病理对照组69例。

病例组与二个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职业与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111~0.881)。

河南林县为什么高发“食道癌”,食道癌的高...

河南林县为什么高发“食道癌”,食道癌的高...

河南林县为什么高发“食道癌”,食道癌的高...河南林县为什么高发“食道癌”,食道癌的高发因素有哪些?河南林县,就是现在的林州市,“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有“三不通”:即水不通,路不通,食道不通。

这里的食道不通就是食道癌,数据显示,当时林县及周边地区的食道癌患病率位居世界首位,当时的林县,几乎村村都有食道癌患者,家家都有食道癌患者,在当时的林县有“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之说。

可见其患病率有多恐怖,更恐怖的是患癌出现高聚集现象,有些家族祖孙三代均患有食道癌!那么林县高发“食道癌”呢??根据相关资料和相关调查,林县高发食道癌的原因,是当地的亚硝酸盐超标所致,过量的亚硝酸钠会致癌。

亚硝酸钠在烹调和消化过程中会和食物中的胺反应,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也就是亚硝胺。

传统食品中也存在亚硝胺,例如腌肉、腌菜等等。

根据林县地理特点,那个时候的林县,常年干旱缺水,林县人民为自救,自建水窖及水库自救,这些水窖和水库是没有活动水源的,基本上为平时的雨水聚集。

这样的水含亚硝酸盐极易超标,当地还有吃腌制食品的习惯,多重叠加下,造成当地食道癌居高不下,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林县在上个世纪完成了“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食道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呢?1.长期吸烟和饮烈性酒、吃热烫食物、饮浓茶、多食辣椒、食物过硬而咀嚼不细等因素,可引起食管病理生理改变,能与其他因素协同致食管癌的发生。

2.长期食用腌制类食物(如腌菜,腊肉等等)、变质发霉的食物易诱发食管癌。

3.长期慢性食管炎症、食管上皮增生、食管黏膜损伤、食管憩室、食管溃疡、食管白斑、食管瘢痕性狭窄、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症等均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

4.目前认为肥胖能增加腹内压力,促进胃食管反流症及转变为Barrett食管,从而增加食道癌的患病风险。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我是@内科李大夫,一个爱科普的小医生,感谢关注,谢谢点赞!!#健康明星计划##非常病例##我的门诊故事#。

河南省林县食道癌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省林县食道癌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1年3月30日学海无涯页码:第1页共5页河南省林县食道癌发病影响因素分张铳洁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目的:探讨河南省林县食道癌发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以林县当地医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在医院见习,通过与食道癌患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饮食生活习惯,分析其发病原因。

结果300例食道癌患者中男性食道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 300例食道癌患者中农民168例,占56%;其他依次为离退休人员(42例,占14%)、干部(35例,占11.67%)、工人(30 例,占10%)、其他(25 例,占8.33%)。

其中农民患食道癌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

结论林县食道癌的发病率较高,其中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中农民居多,发病原因可能与林县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对食道上皮细胞造成侵蚀和伤害、饮食习惯不良(喜食发酵霉变食物或含亚硝胺的食品、饮食过热等)、嗜烟酒及生活条件落后等有关,应对此引起必要的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以减少食道癌发病率。

关键词:食道癌;林县;发病原因;影响因素1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5)25-0123-01食道癌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食道癌的高发地区,年均死亡人数达15万,占肿瘤死亡患者总数的22.8%⑴。

该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其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其发病与生活习惯、致癌性化学物质刺激、遗传、炎症与创伤等因素有关。

从发病区域来看,我国华北太行山地区是食道癌的高发地区,河南林县(现林州市)尤为突出,有统计显示该县35〜64岁的男性每年的食道癌发病率高达478.8^10万[2]。

因此,探讨该地区食道癌的发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林州模式”成为癌症早诊早治典范

“林州模式”成为癌症早诊早治典范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员为主要成员的⾷管癌现场防治医疗队,⾃上世纪50年代末深⼊河南省林州市⾷管癌⾼发区开展综合防治研究,并且⼀直坚持到今天。

近⽇,在由卫⽣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共同举办的⾷管癌现场建设50周年研讨会上,记者获悉,如今林州⾷管癌早期病变的发现率⾼达九成,“林州模式”成为癌症早诊早治的典范。

林州的⾷管癌发病率⾼居世界之⾸。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下,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医务⼈员于1959年在林州建起⾷管癌现场综合防治研究基地。

先后有百余名肿瘤专家来到林州,探索⾷管癌的早诊早治⽅法,开展现场流⾏病学研究,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其中,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王国清教授发明了电⼦内窥镜下腔内染⾊诊断法,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0%,达到国际⽔平;中美研究⼈员在林州的研究,在世界上⾸次⽤随机⼈群双盲试验证明了补充复合维⽣素和矿物质,可以降低⾼发区⼈群癌症死亡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赵平指出,50年来,⾷管癌现场防治医疗队帮助当地建⽴县、乡、村三级防癌络,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引路和群众参与的局⾯,并完善了癌症信息登报系统,成为我国最早建⽴的县级肿瘤防治络之⼀。

近年来,林州市每年收治来⾃全国各地的⾷管癌患者5000多⼈。

林州⾷管癌发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2/10万下降到2006年的84/10万,死亡率也由102.58/10万下降到61.35/10万。

了解中国林县食管癌

了解中国林县食管癌

了解中国林县食管癌寻找早诊早治好方法1965年6月1日,30岁的王国清来到姚村,当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

“那时候,我们的主要工作,就在基地的小屋里,下镜子,找病变。

”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这里工作了整整55年。

他伸开手掌对记者说:“人的责门内表面有40平方厘米60平方厘米,手掌一样大的黏膜,究竟哪一点是癌症高发?一条食管25厘米长,内表皮面积200平方厘米,癌细胞究竟在哪个地方发展?我们要找。

因为这对旱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没有现场,肿瘤研究是搞不好的。

只有在现场,实实在在摸索,才能总结有效的经验。

王国清说,“刚开始,我们使用胃镜并配合活检,镜子看倒有东西就活检,有间题就切掉。

后来,我们还找到了碘染色的方法,真可谓是泾分明啊。

”所谓碘染色,就是使用2%甲苯胺蓝溶液成12%碘溶液作为食管黏膜辅助染色,能有效发现大量微小癌灶和早期食管癌。

就这样,他们建立起内锐筛查碘染色和指示性活检三重组合的筛查和早诊模式。

这套被王国清称为一步到位”的筛查模式,大大促进了食管癌早诊早治工作,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高危黏膜怎样演变成癌的?要研究这里面的演变规律。

”王国清指着食管癌癌灶图片上一块泛白的黏膜说,“看这里,我们发现,在食管黏膜上最初起源点的部位是食管黏膜脊背上,因为长期物理性刺激而发生的白脊是逐渐演变而成的。

这对食管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还有一项重要研究是,医疗队员们对3000例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进行了长达10年-15年的前喲性内镜观察,发现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是逐级发展的,呈金字塔态势。

“从癌前病变轻度不典型增生到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到黏膜内癌,再到黏膜下浸润癌,最后发展成浸润癌。

”王国清介绍,这是早诊早治的基础问题。

1980年-2010年,医疗队员们在高发现场的高危人群中,通过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内镜检查、胃隐血珠以及中医耳针检查等方法共完成25 万多人的初筛。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易感人群的检出和进行规模预防的策略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易感人群的检出和进行规模预防的策略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易感人群的检出和进行规模预防的策略吴曼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
【年(卷),期】1992(1)3
【摘要】遗传流行学调查 1、林县姚村26个高癌大家族的10年后复查:在1980年我们曾对姚村的26个大家族进行了回顾性食管癌死亡调查。

发现食管癌患者在这些家族中呈明显的聚集现象,有逐代遗传(显性)的倾向。

1989年我们对这26个家族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复核了既往的数据,根据血缘关系把26个家系合成25个,并把近10年中的新食管癌死亡情况详细记载。

初步分析表明食管癌在这些家族中仍然存在聚集现象。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食管肿瘤;预防
【作者】吴曼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01
【相关文献】
1.我国林县食管癌高发区病因学预防研究成效显著 [J], 河南省食管癌病因学预防研究协作组
2.食管癌高发区上消化道癌整体高发对病因及预防的启示 [J], 温登瑰;王士杰
3.食管癌高发区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检出率-附92例临床分析 [J], 赵海雷;李学民;杨晓峰;李爱芳;杨文清;范增林;陈继理;张云杰
4.我国太行山高发区食管癌流行趋势及防治策略 [J], 乔友林;侯俊;杨玲;贺宇彤;刘韵源;李连弟;李绍森;连士勇;董志伟
5.食管癌高发区Barrett食管检出率和P53的表达 [J], 赵立群;杨观瑞;裘宋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管癌高发区上消化道癌整体高发对病因及预防的启示

食管癌高发区上消化道癌整体高发对病因及预防的启示

食管癌高发区上消化道癌整体高发对病因及预防的启示温登瑰;王士杰【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08(35)20【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和贲门癌集中高发对病因和预防的启示作用.方法:通过分析涉县、林州、阳城、磁县1988年1月至2002年12月年男女性食管、贲门、非贲门胃癌发病率的分布,揭示太行山南部食管癌高发区上消化道癌整体高发的特点,然后根据既往移民研究的结果、亚硝胺类动物诱癌的特点以及表观遗传流行病学和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对该地域上消化道癌的病因形成假说,并探讨通过改良饮水进行病因学预防的重要性.结果:涉县、林州、阳城、磁县食管、贲门、非责门胃癌三者发病率的合计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0%~80%.纯山区的涉县以贲门和非贲门的胃腺癌多见,占上消化道癌60%以上;而山区、丘陵、平原各1/3的磁县以食管鳞癌多见,占70%以上;林州和阳城大部分为山区,食管鳞癌和胃腺癌各占约50%.高发区这种上消化道癌的部位构成随地势变化的现象与亚硝胺类动物诱癌实验的结果相似,可能与不同地势下亚硝胺的种类或丰度的差别有关.亚硝胺可通过先天启动、后天积累、二次促癌,以片起源或多点起源的方式导致上消化道癌整体高发.结论:太行山南部食管癌高发区存在环境致癌因素,在该地域寻找能标定个体风险或早期事件的生物学指标是一个今后应致力研究的方向.但通过先期改良饮水等病因预防措施也许有助于更快地把超额的发病率降低到国外人群的水平.【总页数】4页(P1150-1153)【作者】温登瑰;王士杰【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研究所,石家庄市,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研究所,石家庄市,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中国食管癌高发区磁县上消化道癌两个时期发病率的比较与分析 [J], 宋国慧;李东方;贺宇彤;葛恒臣;陈超;张朝辉;刘利民2.食管癌高发区发病因素的因子分析 [J], 王如德;怀燕;程琮3.中国林州市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病因学预防效果观察 [J], 杨文献;陆士新;刘桂亭;黎钧耀;杨中枢;程同吉;连广庭;甄应中;徐友梅;王瑞林;裘宋良;张云汉;董子明;杨观瑞;杨胜利;陆维权;胡东生;李文杰;吕全军;王留兴;赵立群;连士勇;刘志才;李变云;常贵生;王占伟;崔自由4.食管癌高发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 [J], 万玲玲;侯浚;贺宇彤;陈志峰;孟凡书;赵宝善;乔翠云;宋国慧;李永伟5.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流行强度分析及其对内镜筛查的启示 [J], 张立玮;温登瑰;王士杰;李英赛;于卫芳;王晓玲;王俊和;李素平;李永伟;王顺平;尔立绵;丛庆文;马彩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㊃癌症论坛㊃从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看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历史作用与新时期发展方向魏文强10002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室通信作者:魏文强,Email:weiwq@cicams.ac.cn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6.09.016ʌ摘要ɔ㊀高发现场防治研究工作是中国恶性肿瘤防控的特色与优势,不仅惠及群众,而且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防治研究成果㊂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恶性肿瘤和慢性病的防控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恶性肿瘤防治研究中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㊂文章对林州等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在中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中的发展历史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初步论述了中国新时期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㊂ʌ主题词ɔ㊀恶性肿瘤;㊀高发现场;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HistoricsignificanceandfutureprospectofcancerhighincidencescenesinChinabasedonthedevelopmentofesophagealcancerhighincidencesceneinLinzhou,Henanprovince㊀WeiWenqiangDepartmentofEpidemiology,NationalCancerCenter/CancerHospital,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21,China(WeiWQ)Correspondingauthor:WeiWenqiang,Email:weiwq@cicams.ac.cnʌAbstractɔ㊀CancerhighincidencescenesarespecificanddistinguishingcharacteristicsofcancerpreventioninChina,whichnotonlyhavemad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tocancercontrol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butalsobenefitedthemassesincancerhighincidenceareasandhaveachievedagreatdealofsuccess.Theseachievementsaffectnotonly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cancer,butalsoof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bothinChinaandintheworld.Thispaperreviewsthehistory,successesandproblemsofcancerpreventionandcontrolinesophagealcancerhighincidenceareasinLinzhouCity,HenanProvinceandotherprovincesinChina,andpointoutthefuturedirectionofcancerhighincidencescenesonthebasisof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obefacedinmodernera.ʌSubjectwordsɔ㊀Neoplasms;㊀Highincidencescenes;㊀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㊀㊀高发现场防治研究工作是中国恶性肿瘤防控的特色与优势,其人群防治工作不仅惠及饱受疾病折磨的群众,而且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防治研究成果㊂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恶性肿瘤和慢性病的防控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恶性肿瘤防治研究中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㊂一㊁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的历史与成绩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建立,与河南林州(原林县)的食管癌防治及全国第一次死因调查工作密不可分㊂从某种程度上说,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工作起源于河南林州的食管癌防治研究,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的建立是我国高发现场的经典写照㊂1957年,林县 三不通 的问题(水不通㊁路不通㊁食道不通)引起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并指示 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 ,从政府高层启动了我国的恶性肿瘤防治工作㊂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单位陆续派出专业人员,组成医疗队,长期坚持高发现场工作,与当地医务工作者一起启动基础研究,开展临床诊治,着手培养人才㊂医疗队以林州姚村为试点,并逐步扩大至华北三省一市,开展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揭开了我国第一次癌症死因调查工作的序幕㊂林州高发现场的食管癌综合防治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建立了县㊁乡㊁村三级防癌网,开展了食管癌发病㊁死亡登记报告工作:从1959年起林州市逐步建立了县㊁社(乡)㊁队(村)三级食管癌防治网,并开展了食管癌发病㊁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恶性肿瘤登记报告机构㊂并创建了 政府主导,专家引路,群众参与 的防癌模式,促进了现场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㊂(2)广泛开展食管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调查研究:食管癌负担调查先在林县姚村的两个大队试点,调查过去30年内食管癌死亡情况,发现该地区食管癌的发病呈现 北高南低 的规律,随后以林县㊁安阳地区和华北三省一市为试点,覆盖人口5000万,开展恶性肿瘤死亡调查,总结了宝贵经验,揭开了我国第一次恶性肿瘤死因调查工作的序幕㊂医疗队在高发现场进行了亚硝胺㊁真菌及其毒素㊁微量元素㊁遗传因素㊁免疫因素㊁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等一系列食管癌病因学研究,同时还综合以上科研成果,及时提出了 防霉㊁去胺㊁治增生㊁施钼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五项防癌措施㊂(3)不断发展和改进食管癌早诊早治技术:20世纪60年代,食管癌脱落细胞采取器(拉网)首次在林县高发现场使用,开创了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应用细胞学方法,深入农村开展了食管癌高危人群普查,发现了大量早期癌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管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早诊早治技术在林州现场研究㊁发展并逐渐在大范围人群中推广应用㊂目前,该技术方案经多次修订,在国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在我国100多个项目点推广实施㊂(4)积极开展食管癌临床综合治疗:在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纪70年代初期林州就正式开展食管癌患者的外科手术㊁腔内放射和体外放射等临床治疗措施㊂多年来,食管癌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每年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达5000多例㊂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等早期食管癌微创治疗技术也在林州现场迅速开展㊂二㊁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发展脉络1.高发现场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初):1973 1975年,我国对全国8.5亿人口开展死因调查,基本摸清了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地域分布,发现了我国许多常见恶性肿瘤呈地域性聚集分布㊂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主要有胃癌㊁食管癌㊁肝癌㊁大肠癌㊁肺癌㊁宫颈癌及鼻咽癌等,其中局部地区的死亡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㊂这些区域多为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卫生资源匮乏,可谓是恶性肿瘤的重灾区,称之为恶性肿瘤高发现场㊂当时,国家高度重视,以这些高发现场为基础,先后建立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曾多达50余处,开展防治攻关研究,在我国恶性肿瘤防治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2]㊂2.高发现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建立后,各级政府从机构设立㊁人员配备㊁软硬件建设等方面积极投入,国家专业机构积极扶持㊂各现场的工作多从肿瘤登记㊁流行病学调查㊁病因探索起步,直至筛查㊁早诊早治等二级预防领域及临床专业防治机构的建立,并开展了大量的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河南林县食管癌综合防治㊁江苏启东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免疫预防㊁广西梧州及苍梧的鼻咽癌早诊早治和病因学研究㊁江西静安的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㊁云南宣威的肺癌病因及预防研究等诸多具有我国特色,且为国际同行认同的科技成果和恶性肿瘤防治模式㊂在这一阶段,高发现场资金充沛,与国家及省(市)的肿瘤防治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开展了大量恶性肿瘤人群防治研究工作,还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㊂防治工作的开展带动了防治机构及网络建设,各地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基层恶性肿瘤防治任务的专业队伍,为开展恶性肿瘤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㊂3.高发现场的发展瓶颈(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以后,高发现场防治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相当一部分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肿瘤登记及群防群治工作由于经费短缺而难以为继㊂2002年底,1/3的现场已名存实亡,1/3的现场工作时断时续,仅1/3现场能够正常工作㊂大部分高发现场的恶性肿瘤登记系统由于专业人员流失已经中断,甚至多年积累的流行病学资料工作都处于停顿状态,高发现场防治工作面临抉择和挑战㊂其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未将其列入卫生工作计划,投入不足,人员流失,能正常工作的现场均是当地领导重视,经过各种制度改革,得以幸存,在当地恶性肿瘤防治中继续发挥作用㊂以河北磁县食管癌高发现场为例,其高发现场防治点均能够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从人力㊁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㊂磁县卫生局把肿瘤防治工作列入行政考核项目㊂其次,河北各高发现场建立了健全的肿瘤防治业务机构,并在20世纪80年代上级拨款终止时,提出 以治养防,防治结合 的改革策略,彻底摆脱改革开放前现场防治依靠卫生行政部门拨款的模式[3]㊂4.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新纪元(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癌症基金会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委托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中国癌症规划纲要(2004 2010年)“㊂‘中国癌症规划纲要(2004 2010年)“中指出: 将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㊁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作为提高我国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策略之一,逐步扭转我国医院以治疗中晚期患者为主的状况,提高恶性肿瘤防治资源的利用效率 ㊂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依托恶性肿瘤高发现场,从食管癌和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起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逐步支持建立恶性肿瘤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和项目点,从最初的两个癌种(食管癌㊁宫颈癌)4个项目点,逐步发展到包括上消化道癌㊁结直肠癌㊁肝癌㊁鼻咽癌和肺癌218个项目点,年筛查高危人群295548人,经费约1亿元㊂恶性肿瘤高发现场以恶性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为载体,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早诊早治项目不仅提高了大众对恶性肿瘤的认知,给高发区群众送去了健康实惠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长期培训,带动了基层恶性肿瘤防控能力的飞速提高,使得面临溃散的恶性肿瘤防控队伍稳定持续发展㊂目前,恶性肿瘤早诊早治项目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产品,已经纳入医改重大专项,并与其他慢性病防治相结合,成为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明确了政府在恶性肿瘤及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主体地位㊂三㊁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历史作用1.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是我国肿瘤防控文化传承㊁发展和建设的基地:林州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持续多年的工作积累,逐渐形成了 北京医疗队 精神, 林州模式 ,这些均是我国恶性肿瘤防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激励一批又一批肿瘤防控工作者砥砺前行㊂因此,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已经成为肿瘤防控文化的载体和基地㊂2.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是临床诊治技术创新和实践的基地:恶性肿瘤高发现场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而且多年来形成了某种特定肿瘤的临床诊治医疗队伍,可以很好地配合㊁支持㊁实践㊁验证新的临床诊治技术,为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的大范围推广实施提供详实的㊁科学的现场人群实践经验㊂因此,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是临床诊治技术创新和实践的重要基地㊂3.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是肿瘤防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可以为肿瘤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肿瘤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㊂其不仅是开展指导国家恶性肿瘤防控方向的基础㊁临床㊁预防等学科研究的平台,更是开展各级各类肿瘤防治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活动的平台,尤其是培养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型人才的唯一基地㊂4.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是肿瘤基础研究㊁临床研究㊁转化研究㊁人群预防研究基地: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多年来探索的领导㊁专家㊁群众相结合,现场㊁实验室㊁临床相结合,早诊㊁早治㊁预防相结合等工作模式和机制能够使科研成果与临床㊁人群防治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与目前广泛倡导的转化性研究趋势不谋而合㊂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全死因监测系统㊁三级防癌网络㊁高危人群队列及特有肿瘤的高危因素监测队列㊁技术队伍等均是开展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平台㊂5.恶性肿瘤高发现场是探索基层肿瘤防治模式及机制㊁具体落实新医改政策的基地: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多年来探索的基础研究㊁临床诊治㊁现场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恶性肿瘤防治模式是符合我国特色的肿瘤预防控制之路,其创造的防治经验为现阶段健康扶贫㊁分级诊疗㊁双向转诊等工作,尤其是扶助高发区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具体落实新医改政策,大力开展城市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患者双向转诊的良好载体㊂四㊁中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新时期发展方向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㊂一是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机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㊂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㊁肿瘤防治办公室㊁国家级和地方肿瘤防治机构利益一致,政令一出,各项工作能够畅通无阻,各级机构也能够通力合作㊂改革开放以后,慢性病防治工作被忽视,基层现场工作失去固定经费来源㊂二是没有形成以预防为主的长效机制,现场防治依赖科研项目或临床医疗服务补偿,在利益的趋使下,现场防治工作逐渐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筛查及早诊早治目前都逐渐让位于临床诊疗工作㊂三是恶性肿瘤基层现场防治专业人员流失严重㊂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㊁防癌抗癌宣传及健康促进㊁危险因素监测及控制等工作任务重,工作经费缺乏,待遇低,导致专业人员流失㊂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我国恶性肿瘤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国家认识和政策导向㊂今后恶性肿瘤高发现场的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㊂(1)从2005年财政部将恶性肿瘤早诊早治项目纳入转移支付,到国家 十二五 ㊁ 十三五 等重大项目,政府重新明确其在恶性肿瘤及慢性病防控中的主导作用,为新时期我国恶性肿瘤高发区发展提供重要机遇㊂我们应牢牢抓住政府在恶性肿瘤及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加强部门协作㊁专业指导㊁群众参与的工作力度,紧紧围绕恶性肿瘤防治核心工作一条主线,坚持两个医疗队不分家,即充分发挥国家层面的智力帮扶㊁技术支持㊁能力培训等 流动的医疗队 和以当地实际需求为导向,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主的 不走的医疗队 两方面的资源优势,继续发扬 领导㊁专家㊁群众相结合,现场㊁实验室㊁临床相结合,早诊㊁早治㊁预防相结合 的工作指导原则,用好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平台,将高发现场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㊂(2)在做好单一肿瘤综合防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专业能力和人群覆盖面㊂在全面提高各种恶性肿瘤筛查㊁诊断㊁治疗能力的同时,高发现场肿瘤专科医院应注重与当地综合医院合作,预防㊁科研㊁临床并重,从目前单一恶性肿瘤的防治向覆盖常见多种恶性肿瘤联合筛查及早诊早治过渡,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拓展专业范围,搭建高发现场恶性肿瘤防控可持续发展平台㊂(3)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疾病谱的影响,应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认识和推动恶性肿瘤防治工作,将恶性肿瘤防治与其他重大疾病的防治相结合[4]㊂系统整合综合医院㊁疾控机构㊁妇幼保健㊁科研单位等专业机构和区域慢性病防治资源,积极与慢性病防控示范区㊁健康城市等国家慢性病防治行动对接整合,着眼区域健康产业布局,建立区域统一的慢性病高发现场防治体制机制,从肿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控过渡,搭建区域慢性病综合防控可持续发展平台㊂恶性肿瘤高发现场工作是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工作的缩影,40年的风雨历程,经历坎坷而焕发新生,相信未来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仍然会发挥其示范㊁引领作用,在恶性肿瘤人群防控㊁诊疗技术创新及转化㊁肿瘤防治高层次人才培养㊁文化传承以及基层肿瘤等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及机制探索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㊂利益冲突㊀无参考文献[1]程同吉,连士勇,刘志才,等.林州市食管癌现场回顾和展望[J].中国肿瘤,2010,19(1):24⁃28.DOI:1004⁃0242(2010)01⁃0024⁃05.ChengTJ,LianSY,LiuZC,etal.RetrospectionandprospectiononesophagealcancersceneinLinzhouCity,HenanProvince[J].ChinaCancer,2010,19(1):24⁃28.DOI:1004⁃0242(2010)01⁃0024⁃05.[2]董志伟,乔友林,李连弟,等.中国癌症高发现场报告[J].中国肿瘤,2009,18(1):4⁃9.DOI:1004⁃0242(2009)01⁃0004⁃06.DongZW,QiaoYL,LiLD,etal.AreportofcancerhighincidencesceneinChina[J].ChinaCancer,2009,18(1):4⁃9.DOI:1004⁃0242(2009)01⁃0004⁃06.[3]侯浚,张国生,陈志峰,等.河北省肿瘤防治现场的建设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肿瘤,2005,14(5):328⁃329.DOI:1004⁃0242(2005)05⁃0328⁃02.HouJ,ZhangGS,ChenZF,etal.TosetupspotsofpreventionandtreatmentforcancerinHebeiprovinceandtheproblems[J].ChinaCancer,2005,14(5):328⁃329.DOI:1004⁃0242(2005)05⁃0328⁃02.[4]游伟程.肿瘤高发现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中国肿瘤,2011,20(1):14⁃17.DOI:1004⁃0242(2011)01⁃0014⁃04.YouWC.Propos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forcancerhighincidencearea[J].ChinaCancer,2011,20(1):14⁃17.DOI:1004⁃0242(2011)01⁃0014⁃04.(收稿日期:2016⁃06⁃16)㊃读者㊃作者㊃编者㊃本刊 预防研究 栏目征稿启事㊀㊀‘中华肿瘤杂志“于2012年第7期起开辟了 预防研究 栏目㊂本栏目以服务于我国肿瘤预防工作为宗旨,以反映我国肿瘤预防工作成就㊁促进肿瘤预防研究交流为目标㊂主要刊登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㊁以肿瘤预防为主要研究目的的原创论文,具体包括全国及重点地区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㊁肿瘤发病因素研究㊁肿瘤发病干预研究㊁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㊁肿瘤卫生经济学研究,等等㊂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关注㊁支持本栏目,希望肿瘤预防工作者踊跃投稿,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㊂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控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本刊编辑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