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复杂性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复杂性解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本质的分析,从生态学、文化学、知识论、进化论四个维度入手解释教学的自组织性、偶然性、不可逆性等复杂性特征,总结出教学研究复杂性思维范式的必要性及理论意义。

关键字:教学特征;思维范式;必要性;理论意义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1]的复杂性观点认为,复杂性强调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世界是彼此联结的,揭示了诸多相互独立的因素是怎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或功能组织,以及如何在变化的条件下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同一性,如何达成目标、发挥功能和促进发展的机制等,是“偶然性和无序性的不可消除”;是“多样性的统一”;是“非线性和非平衡”;是“来自噪声的有序”(Order from noise),是“来自无序的有序”。

教学也是具有复杂性的,本文将试着用复杂性理论来解释教学研究复杂性思维范式的必要性及理论意义。

一、教学的本质分析
何谓教学?概括地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2]教学的概念至今仍有争议,把握教学的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出教学不同与其他活动的本质属性,即教学最内在的稳定的基本属性。

历史上人们反复追问教学本质(或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教学本质观。

李定仁,张广君学者把各种教学本质观归纳为: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传递说、学习说、实践说、交往说、关联说、认识实践说、层次类型说。

本质有一种解释认为,它是永远不变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还有一种解释说,它会随着认识层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永远不变的是本质的本质即本体。

笔者认为,教学就是人类为实现教育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手段。

从古到今,教学作用是为了人的发展这点一直没有变,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多高,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一直不容置疑。

但作为手段它本身的实现却是复杂的,时代、人类、社会,小到每一个个体赋予它的任务却是艰巨的。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社会愈加丰富,知识量的急速增长,文化的多元创新等等,都给予教学以新的实质、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新的实现手段、新的内容、新的相互关系等全新的、发展的、适应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运作,所有的一切无不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

那么是它本来就很复杂呢还是人类的进化促使它变的复杂呢?一个板凳它的本质就是木头,不管它是高的、低的、长的还是方的都是木头,但是它的产生是为人使用的。

现在不仅要能坐的凳子而且必须舒服,那么在这样的外界要求之下,原来简单的板凳就很难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一系列的设计师绞尽脑汁设计出N多款椅子的图纸,又经工厂N多环节生产出来,在经过合格检验,销售等环节,直至我们能使用这只凳子为止。

那么凳子的本质复杂呢还是遇上了使用它的人们变的复杂的?一切简单的事物一旦赋予它思想,就会复杂起来,更何况教学是为了人的教育,教学的对象又是人,教学的主要要素不
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人,所以一切都变的复杂起来了。

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因素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教学活动被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关系不是两个封闭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容的关系,其中每一个系统既构成另一个系统的部分同时又自成整体。

一个生物系统愈是具有自主性,就越是会依赖于生物系统的整体系统。

事实上,自主性以复杂性为前提,而复杂性意味着和环境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及其丰富的联系;相互关系恰恰构成了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是相对的独立性的条件。

同理,在自然界享有最大自由的人类社会以对自然界的多种依存性来滋养它的自主。

而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愈大,他愈是能够以极其丰富和多样化的食物和产物来滋养人类社会,愈是能够促成社会秩序的丰富和多样化,亦即复杂性。

人类个体,这个复杂性的最后果实,对人类社会既享有最大的自由,又具有最大的依赖性。

他的自主性的维持和发展,在教育方面(包括教育过程)、文化方面和技术方面,离不开对社会的依赖。

自然不再是无序、被动、无定形的环境,它是复杂的整体。

人对于这个复杂的整体不再是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以组织形态上的自主——依存的关系处于生态环境系统的内部。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那么整个教学作为一个系统,也是依赖于社会这个大的系统。

社会环境的无序、被动、无定形等因素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反过来这种复杂性也在影响着教学系统。

而教学系统本身的组成部分又是自主性很强的人,两个系统既开放又相互包容的关系必然加剧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2.从文化学角度分析
教学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如教学文化,课堂文化,班级文化等等。

学校的教师,是一批拥有专门知识的人才。

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成果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过教师的传授,使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儿童获得巨大的文化滋养。

文化本身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存在,它不依个人的产生而产生,也不随个人的死亡而消失。

从个人的角度看,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从类始于动物的无知状态,通过从文化环境中吸取文化营养,从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另一部分即文化的武装,这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文化的人。

[3]从一个群体的角度看,人类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不断的在发展创造自己的文化,形成了一个不断壮大的文化环境。

我们可以从多维度视野中观察,从“直立人”开始,原人社会的最丰富的复杂性首先是为了它的社会秩序的维持,其次为了它的发展,都需要一整套根据规则结构化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和规则都不是在个人那里先天遗传的,也不是来自个体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简单的游戏,而是通过一定的特殊形式被传输、学习。

换言之,文化构成高度复杂的一个再生系统,没有这个文化的高度复杂性,社会就将崩溃而让位给一个较低的组织水平。

[4]文化又在每个新的个体身上通过学习阶段、生活阶段而再生,以便能够自我延续,并延续社会的高度复杂性。

在这么一个大的复杂的环境中,教学要把系统的、逻辑的、
精华的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发展,这进一步说明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

3.知识论角度分析
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

它是如何被认识的,又是如何在浩大的知识海洋中被提取出来的,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等问题,在教学的学科中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人类世界发展至今知道很多种的事物,而且辨识它们的方式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根据这些认识上的区别可以将知识细分为,知觉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是由于感官的刺激,使我们能够将知觉问题表述为解释我们如何能够依据我们感官的输出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得到辩护的信念;先验知识,根据理性判断所获得的知识,最为突出的形式包括数学知识和逻辑真理);道德知识(关于伦理修养的一些知识,他人心灵的知识,记忆获得的知识,归纳概括的知识)。

教学不但要用这些知识,还要探究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更新的知识,进一步丰富原有知识,经过筛选总结概括再传递下去。

如果说文化的产生作为一种大的社会环境,那么知识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中被认为可辩护的信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从掌握、升华到创造,又一次增加了知识结果的不确定性。

教学的复杂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体现为把现有的已知发展为未来的已知和未来的未知。

增加了教学的不可控性。

4.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
教学的最终目的可以说是为了人类的维持与发展。

而社会复杂性的发展要求个人的脑对外部世界(环境)和内部世界(社会)具有越来越广泛和精确的知识、越来越大的记忆力、多方面的联系的本领,在大量不同的和难以预测的形势中作出决定,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可以想象,最初的原人以及以后的“直立人”的较小的脑子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限,从此,日益增加的复杂性的压力将欢迎任何增长脑的潜能的基因突变——这种增长不仅涉及上部皮层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而且涉及在以前彼此独立的大脑部位之间建立的联系,形成了新的连接和组织的中心。

总的说来,这是系统的一次更加复杂的重组,而神经元数量的增加正是为了促进这个重组的实现。

那么原人进化过程的主导线是大脑的复杂化,而这种复杂化可以通过大脑的体积的增长量上表现出来。

而在质上它表现为策略性——启发性——创新性智能的进展和随机的联想活动的增加。

而人的创造性、独特性、卓异性与狂徒的错乱、放荡、无序具有同一根源,都来自体积1500立方厘米。

具有100亿个神经元(比地球上人类的数量多三四倍)和1014个突触的大脑所带来的复杂性的巨大增长。

头脑是认识、行为和行动的组织中心,正是在这个领域里表现出它利用随机性——个别事件的能力和产生随机性,亦即做出抉择和决策的能力。

[5]所以,作为组织中心的人,能把多种成分联邦式地整合为一,加强其间的相互联系的结构,使得有可能把生物方面、文化方面和精神方面(这些成分同时是互补的、竞争的和对抗的。

它们的相融程度依个人、文化、时代而十分的不同)联邦式地整合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唯一系统中。

教学活动的展开没有一个可以离开脑活动的运动而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又会促进脑细胞的发展,把人脑的活动变的更复杂。

在复杂漩涡中的人,又是如何真正的凭借独特的个体脑活动,发现所有的促使它自身进化的规律这一复杂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逆的进步。

三、教学复杂性解析的价值
教学如何来实现它自身的价值,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等,都必须用复杂性的思维来审视。

我国主流的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概念、命题、原理及其逻辑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与困境,有些观点不得不重新确立。

1.教学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教学论整个学科的发展
教学复杂性包括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范畴与价值取向的选择,还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的复杂性。

在清楚认识他们的特性后,我们在学科性质的问题上,一方面要持客观的态度,坚持科学性的研究来应对教学系统内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各类价值取向,作出适当理论阐释。

在研究方法上,要实现多元化的研究,加强多学科的协作,关注小型叙事的理论话语方式,不断增强批判意识,重视语言范式。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关键是要在研究范式上突破现代主义,依据不同的共同体重新开辟新的研究范式,塑造研究范式的多元景观。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用复杂性思维看教学
在复杂科学视角下来考察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教学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复杂的适应系统。

在这种复杂的适应系统中,教学应有其本身的预设,并且预设的方案要详细缜密。

但是,由于复杂性思维所承认的偶然性和无序性的不可消除性,这种教学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弹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学的动态生成以发生和发展的空间。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是一种多元思维,课堂教学是多因素、多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

这就决定了教育者不能将教学目标刻板地凝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目标上,更要强化多元智能的理念,从各个层面塑造师生的健全人格。

传统的直线性的课堂教学己不再适应信息复杂化、认知多元化、知识创新化的要求。

复杂性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非线性的思维考虑自己的备课,用非线性思维来指导教师备课,能准确反映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反映复杂的教学实践。

复杂性的课堂教学要求一种悖论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课堂教学以方向,但却是非指令性的;教师要有权威性,但又不能是控制式的;教师要有很强的影响,但又是开放式的。

综上所述,教学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试图用一种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去定向和概括,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按照目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惯用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范式分为一元范式、二元范式、多元复合范式和复杂性范式四种类型,那当代的教学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而应该至少是多元或更复杂的活动。

与关注教学活动整体性的视角相比,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从主要关注结构与功能的单向联系拓展到关注它们之间双向影响的因果反馈环;二是从历来被视为静态的组成部分拓展为动态的与整体互动的因素;三是从关注确定性拓展到关注不确定性。

总之,复杂性研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6]
参考文献:
[1][法]埃德加·莫兰著.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73
[3][法]埃德加·莫兰著.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
[4]韩民清著.文化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42.
[5][法]埃德加·莫兰著.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2.
[6]刘敏.用复杂性思维看教学[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