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依存度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外贸依存度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理论综述
我国外贸依存度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刘宏青刘婷颜凌芳
内容提要:近年来持续攀高的外贸依存度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在高低、测度、纵横向比较、利益影响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综述这些研究,一方面高位运行的外贸依存度说明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好的显性化,另一方面不断被提及的、引致依存度高企的因素制约着我国贸易竞争力增强及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研究述评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某经济体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值。

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趋势及高位运行的态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的争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低之争、测度之争、比较研究、利益影响等方面。

一、高低之论
对于对外贸易系数的高位运行,国内学者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是高位高风险 ,要严重关注;一类认为是虚高 ,不必急火攻心。

1. 高位论及其风险应对。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如顾海兵、朱恒鹏等开始关注我国高外贸依存度的问题,进入21世纪,这个问题已经被普遍关注,2002年刘国光就认为要稳住或者适度降低外贸依存度,王在邦在2005年鲜明指出应该警惕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 ,张鹏则认为贸易依存度大幅度攀升使我国成为了具有小国贸易依存度特征的大国。

在他们看来,高外贸依存度意味着高风险,应该积极防范。

而对风险的论证,有的学者选择单一视角论述单一风险,有的则立足于全局,多视角论述其综合风险。

从单一视角看,主要涉及到结构型风险、外部风险和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

傅钧文(2004)、张慧颖(2005)论及结构型风险,指出贸易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的不合理容易招致高依存度下的高
风险,他们认为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和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设备以及能源的贸易产品结构都容易使中国受到外部环境制约;出口市场的集中限制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回旋余地,且有利于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在主要贸易伙伴内部形成;加工贸易较大导致的贸易不平衡既不利我国取得有利的对外谈判地位,且因其处在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效应弱小;对战略资源如能源、矿产资源、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高易使本国经济命脉受制于人。

从综合风险看,彭金荣、陈利、赵瑾等多方面分析了高位高风险,其中赵瑾(2005)的分析最详细,他认为:高依存意味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进口依存度增加将潜伏引发通货膨胀的危机;在出口产品持续低端的前提下,出口依存度的上升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增加就业压力,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顺差严重依赖美国和欧盟,逆差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和东盟等亚洲国家,而出口市场过度依赖美日欧,易受制于其贸易政策的变动和其经济景气情况;贸易方式主要依赖加工贸易,这使得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减弱,且降低了我国贸易福利水平。

2. 虚高论及其立论理由。

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虚高 ,如王检贵(2004)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标的理由并不充分;张素芳、房剑(2006)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经济活动产值大部分还
84
*本文受到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学科支持。

是由内需创造的,国内经济并不是过分依赖外贸活动;罗进强(2005)研究外贸依存度影响因素,通过实证,认为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并不高;尹翔硕(2004)认为实际依赖程度并没有外贸依存度指数所反映的那么高,更重要的反而是贸易结构。

3.合理的外贸依存度区间。

高低之争也引发了外贸依存度合适区间的问题,姜鸿(2007)利用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了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一国理论上的依存度水平,并将它作为高低的参照系,进而认为我
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偏低,不过与理论值的差距在缩小。

王秀芳等(2008)进行了定性分析,据历史经验判定我国适度外贸依存度的大体区间应该维持在40%~50%之间。

二、测度之争:测算方法的改良
关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测度,最早采用的是比率法,即用一国对外货物贸易额占该国GDP的比值的计算方法,但其有一定局限性。

国外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议:一是局部调整和修改比率法,如为减少名义汇率扭曲的影响,用购买力平价汇率(PPP)计算GDP;二是立足于贸易政策度量贸易依存度,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指标法和回归方程法。

同样, 高的外贸依存度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充分关注,他们立足于比率修正、GDP替代和投入产出等视角提出了改良测度方法的建议。

1.修正比率法。

许统生(2003)提出修正比率法,基于三个方面即国家或地区的相对经济规模、不同的贸易形式、运用购买力平价GDP等修正了对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

这一修正把汇率因素对于GDP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影响等纳入了考量范畴,从而使我国实际贸易依存度在国际比较中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其不足是:GDP数值偏小(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合理)、舍弃了物价等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因平价购买力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一国货币的对内购买力与对外汇率严重背离,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它的不完善性。

2.GDP替代。

沈利生(2003,2005)提出了总活动法,主张以总活动替代GDP来测算外贸依存度,而将内需、外需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统一起来,有利于对其作用的科学和准确评估。

但这一方法显然继续忽视着在国际活动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服务贸易,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基于总活动的GDP与外贸依存度之间的负相关性。

而张素芳等(2006)在合理吸收沈利生总活动思想的基础上,考虑了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以加权平均及修正系数的新方法重新测算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发现依存度并不高。

3.在贸易领域中引入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龚江辉(2008)从宏观层面提出的计量模型,利用了投入产出原理对我国外贸依存度进行修正,使
计算公式具有了更好的理论自洽性,得出了我国经济外向程度仍然偏弱的结论。

虽然这一计算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外贸依存度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计算结果不够精确,但却为衡量贸易领域中投入产出效率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比较研究:国际横向比较
对于比较研究,学者们的看法也没有取得一致,有的进行了实证对比,有的则认为缺乏可比性或者需要深层比较。

1.实证对比。

先是傅钧文(2004)的研究指出了1970~2000年间大多数国家外贸依存度的明显上升趋势,且小国的外贸依存度依然高于大国。

不过,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则保持相对稳定,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上升,开始接近于小国。

接着,很多学者展开了国际横向的比较研究,他们比较多地选择了发达经济体或新兴工业经济体作为比较对象。

曾才生(2008)将中国入世前后(2000 ~2004年间)世界各主要国家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除了中国、日本和巴西之外,其他国家都是下降的,而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幅高达25.8%。

易行健(2006)则对其研究中选取的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样本按发展水平作出了年度(2002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类研究,发现在高收入样本中只有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高于我国,英国接近我国,其余的低于我国;中等收入样本中巴西大幅度低于我国,但俄罗斯略高于我国;低收入样本中印度也比我国低很多。

2.对实证对比的质疑与发展。

部分学者认为把
85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2期
中国与发达国家做比较没有意义,如陈家勤(2002)以中、美、日三国为对象,虽然对比了其出口依存度,并指出中国的名义外贸出口依存度高于美日两国,但实际出口依存度要远低于美国,并进而认为多方面的差异,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与规模等,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缺乏可比性。

也有学者建议比对时应该考虑更多因素或者做更深入的比较。


张珣等(2006)选取了17个国家1990~2003年间的数据,进行了横向国际比较,认为需要特别关注中国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他同时也指出一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不能通过外贸依存度来准确地反映,需要更科学的测度指标。

苏娜(2008)通过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的比较,指出了它们在量上的明显差异,同时也分析了这种差异的不同经济背景,进而建议比对分析更应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四、利益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与
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
关于外贸依存度高低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但长期与短期效果有别。

另一观点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外贸依存度本身并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1.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但长短期有别。

赞同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的学者大都认为长期与短期效果会有所不同。

吴先智(2005)研究发现与国内其他产业的比较来看,高外贸依存度意味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大。

王德祥等(2008)采信了我国1978~2007年间的数据,通过协整、Grang 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对对外贸依存度的动态影响,研究显示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提高外贸依存度水平,而在长期内却会降低外贸依存度。

这项研究也验证了库兹涅茨(S.Kuznets,1966)关于贸易依存度与经济规模负向相关的观点。

张鹏(2008)认可了短期内贸易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观点,但认为长期内贸易会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依靠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2.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增长相关度不明显。

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外贸依存度本身并不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高敬峰(2004)认为,外贸依存度逐步上升的趋势,只说明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依存程度在增强,这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增强,并不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强。

3.外贸依存度不能衡量对外依赖程度。

在这一点上,学者们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谭祖谊(2005)认为衡量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不能单独依靠外贸依存度指标,而是需要一个指标体系。

他提到的具体指标涉及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汇率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郭丽等(2006)则利用亚洲金融危机作为背景,对危机前后一国的外贸依存度与该国受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一方面两者之间的相关度较低,远不如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另一方面,外贸依存度与危机发生前后经济变量的变化之间的相关程度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外贸依存度尚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一国经济在贸易市场上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1)我国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在持续上升,这是事实,外贸依存度的上升意味着对外贸易的GDP占比增加,这说明中国产品(主要是指有形产品)的比较优势通过贸易竞争途径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较好的、持续的显性化。

(2)考虑到影响对外贸易的汇率因素、加工贸易因素、GDP构成因素和FDI因素,学者们对中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存在着一定的争论。

这些争论有其合理存在的条件,目前也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和统计数据来衡量剔除这些因素之后的中国实际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的、进一步的研究是需要的。

不过从贸易竞争力增强与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来看,我们应该给予这些被提及的因素以充分重视。

(3)在比较研究的时候,较为缺少的文献是对处
86
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外外贸依存状况缺乏比对,这一比较虽然面临着时空错位的计量麻烦甚至冒着犯错的危险,但却有可能为我们提升贸易竞争力和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4)在所有与我国有关的研究中,制度虽然被提及,但将制度因素作为变量纳入考量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的几乎空缺,而制度因素对贸易发展的导向作用却一再被历史所证明,如以出口导向政策为标志的东亚模式
的成功,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在当前应用中的成功都说明着这一点。

故此,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度值得我们跟进。

(5)警惕贸易大国的贸易依存度小国特点,关注加工贸易,规避比较利益陷阱 ,持续稳定且有选择地提升贸易竞争力和促进贸易发展。

(6)度量贸易依存度的方法改进是必要的,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需要更深层次的结构分析,不盲目恐高,也不消极无为,应该积极争取结构调整与优化,力争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张鹏,2008: 我国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增长的适度比例 , 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傅钧文,2004: 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 , 世界经济研究第4期。

张慧颖,2005: 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型风险 , 黑龙江对外经贸第6期。

赵瑾,2005: 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的风险分析与主要对策 , 国际贸易第1期。

王检贵,2004: 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了吗? , 财贸经济第7期。

张素芳房剑,2006: 外贸依存度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重新估计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

罗进强,2005: 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修正与实证分析 , 北方经贸第11期。

尹翔硕,2004: 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 , 国际贸易第3期。

魏浩宋耀,2004: 对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分析 , 开放导报第5期。

王梦魁,2005: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并不过高 , 金融信息参
考第3期。

.
隆国强,2000: 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 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

魏建国曹爱萍,2005: 对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实证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11期。

薛伟贤董维维,2008: 我国外贸依存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国际经贸探索第5期。

姜鸿,2007: 中国理论外贸依存度的测定与国际比较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王秀芳姚金安,2008: 适度外贸依存度的再探讨 , 经济问题探索第4期。

许统生,2003: 我国实际贸易依存度的评估与国际比较 , 经济学动态第8期。

沈利生,2005: 论外贸依存度兼论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

龚江辉,2008: 利用投入产出原理对外贸依存度指标的修正 , 中国国情国力第5期。

曾才生,2008: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及其国际比较 , 北方经济第5期。

易行健,2006: 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判断与长期趋势预测:一个发展阶段假说 , 国际贸易问题第6期。

陈家勤,2002: 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比较研究 , 财贸经济第2期。

张珣郑桂环谢雯,2006: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 ,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2期。

苏娜,2008: 走出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的误区,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吴先智,2005: 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 , 市场周刊研究版第8期。

王德祥李建军,2008: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外贸依存度基于1978~2007年改革开放3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世界经济研究第8期。

谭祖谊,2005: 外贸依存度、相互依存度、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 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

郭丽蒋雪梅郑桂环,2006: 外贸依存度与对外依赖程度:基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分析 , 管理评论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陈建青)
87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