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离骚》(帝高阳)(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帝高阳)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离骚》(帝高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提贞于孟()兮,()庚寅吾以降。

皇览()余初度兮,()锡余以()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江离与辟()兮,()秋兰以为佩。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兮,何不改此度?乘()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摄陬
惟揆
肇嘉
扈芷
纫汩
搴阰
秽骐
(二)情境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的:“(),()。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降生详瑞的句子:“(),()。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4.《离骚》中写出诗人身上披着香草,佩秋兰表明自己高洁品质的诗句:“(),()。


5.屈原在《离骚》中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
“(),()。


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


7.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8.在《离骚》中,写屈原担心国君易老、昏庸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


9.《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10.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的句子:“(),()!”
【参考答案】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9.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10.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

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
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⑤教之
以上诉。

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

②伊:助词,无义。

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

④退默:引退隐居。

⑤冯夷:河伯。

⑥九关:九重天门。

⑦中浦:水滨。

(选自苏轼《屈原庙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选自屈原《离骚》)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
A.贤者畏讥而改度.兮度:度量
B.嗟子区区
..,独为其难兮区区:一心一意
C.朕皇.考曰伯庸皇:楚王
D.纫.秋兰以为佩纫:缝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浮扁舟以.适楚兮肇锡余以.嘉名
B.独嗷嗷其.怨慕兮日月忽其.不淹兮
C.过屈原之.遗宫恐年岁之.不吾与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摄提贞于.孟陬兮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
...的一项是()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不仅表明了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还表明了他对楚国的兴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是说“我”具有美好的品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

度:准则。

C.句意:我已去世的伟大的父亲字伯庸。

皇:大。

D.句意: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纫:用绳索连结。

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

以:连词,来。

句意:于是把美好的名字赐给我。

以,介词,把。

B.句意:独自抒发自己的怨恨和敬慕之情。

其:代词,代自己。

句意: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其,助词,用在句中,调节音节,无意义。

C.句意:经过屈原的遗宫。

之:助词,的。

句意:害怕岁月不等待我。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句意:人们在乱世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

于:介词,在。

句意: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于:介词,在。

故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

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

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

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排除C;“千里”补充“去家”的距离之遥远,要连在一起,排除A;“悲夫”是发表的感慨,要单独成句,“固有一死”的主语是“人”而不是“夫人”,在“人”前断句,排除B。

故选D。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错误,由原文“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推测,苏轼对屈原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故选B。

5.(1)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2)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惟”,只有;“不可以企及”,意思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夫人”那些小人;“不吾与”,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意思是不是我的同类。

(2)“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搴”译为“拔取”;“阰”,译为“土坡”;“揽”,摘取。

参考译文:

乘一叶小船到达楚国故地,经过屈原的遗宫。

放眼眺望江边的重重山峰,这就是你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当年,你被放逐,渡过滔滔江水而南迁。

你离开家乡遥遥千里,活着无可归依,死后也没有坟墓。

悲哀啊!人都有一死,但如何对待死,却是很为难的事。

你独自在江边徘徊,想要离开人世而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俯望着面前千仞高的惊涛急湍。

你作了《怀沙》来抒发自己的悲伤,让人感叹你与众不同的是怎样的心情。

诗的结尾的辞情多么悲凉而壮烈,将离开人世而去,又在最后一刻犹豫不决。

我怎不能高昂着头远游四方?又怎不能隐退沉默、隐居不出?独自抒发自己的怨恨和敬慕之情,担心君臣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活着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仍期望死后君王受到感动,从而改变他的(错误)行为。

如果国家灭亡,那我怎能愿意独自长久地活下去?拜托江神代自己陈述冤屈,水神冯夷教自己(向天帝)申诉。

经过九重天门而见到天帝,天帝也为你悲伤,而无法挽救。

你有像美玉、兰花一样高洁的品质却无处客身(不被重用),只能忧伤孤独地在江边行走。

江边的山峰高耸而险峻,你的故居荒废了,行人为之叹息。

你的子孙后代都流散在哪里呢?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的高台。

自你仙逝到今天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

贤良的人忧谗畏
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人们在乱世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臣仆。

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如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性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

即使你的做法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

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你的灵魂安息吧!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面引导开路!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

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

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

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

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

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

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

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

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
情感。

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

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

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

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

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讶作者“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

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

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

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

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却是冯延巳的新创。

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

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

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

一个旁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愤填膺,提起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

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

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

这都是“距离”的消失。

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

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

“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材料二:
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羁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

“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

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大雾”的例子阐释的两类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体现了“心理的距离”在不同情形下的特点。

B.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即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所以忘其为我。

C.艺术家要保持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只要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就可以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

D.一般人即使拥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化的艺术处理,也不能创造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贴近,就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我们容易有切身的体会。

B.“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

”这证明人情世故对艺术创作毫无价值。

C.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消失,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代入感过多,实用性过强。

D.蔡琰写的《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在写切身情感时,她是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一项是()
A.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雷特》最后一幕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是有毒的!
B.《堂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堂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模仿古代骑士,行侠仗义走天下。

C.《红楼梦》中香菱写《吟月》时,既写出了月亮的客观情态,又将自己的切身遭遇融入其中,被众人评为“新巧有意趣”。

D.自断臂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文中观点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离骚》创作的理解。

屈原被楚王放逐后,创作了抒情长诗《离骚》。

在《离骚》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在楚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楚国矢志不渝的深情。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只要在……”表达过于绝对,因而错误。

2.D
【解析】A“就能引起我们的共鸣”错。

B“人情世故对艺术创作毫无价值”说法错误。

C“审美情感过重”分析错误。

3.C
【解析】ABD中距离消失或过近,无法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

“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4.材料一首先提出“心理的距离”的概念,并做简要阐释;接着又和科学进行比较,说明艺术中“心理距离”的特点;然后从美感经验层面分析“心理距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最后提出要在艺术审美中保持“不即不离”的适当心理距离。

5.①《离骚》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②“不离”:屈原能创作《离骚》,与他所遭遇的不幸密切相关;③“不即”:他在《离骚》中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香草美人”的意象等手段来表达自己对楚国深沉的爱,体现自己为了实现“美政”而敢为人先的坚定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小题。

赠宣城赵太守悦(节选)
李白
赵得宝符①盛,山河功业存。

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②。

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

大贤茂远业,虎竹③光南藩。

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

枝下无俗草,所植唯兰荪。

[注]①宝符:赵简子对儿子们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上,谁先得到有赏。

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毋恤说已得到。

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

赵简子于是立
其为太子。

②平原:指平原君赵胜,以善“养士”著称。

③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用于发兵、征调等。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宣城太守姓赵,所以李白将其与赵国的历史和赵胜的事迹联系起来,构思新巧,不落俗套。

B.三四句的“三千”极言门客之多,“拥”字生动地写出前呼后拥的盛况,显示赵胜显赫的地位。

C.由“大贤茂远业”可知赵悦品行优异、家业远大,由“虎竹光南藩”可知其官居要职、政绩卓著。

D.诗人以“错落千丈松”衬托“虬龙盘古根”,写树根盘曲交结而年岁悠久,既是写物,也是喻人。

7.《离骚》里有“纫秋兰以为佩”,本诗里有“所植唯兰荪”,两首诗里的兰草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6.D
【解析】没有衬托。

7.①《离骚》写兰草采用象征(或比喻)手法,以兰草象征高洁的品德和人格,以佩戴香草来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②本诗写兰草采用比喻手法,以兰草比喻赵悦门下优秀的人才(或有出息的子孙),以此衬托赵悦的贤德,表达对赵悦的敬意与赞美。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

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

《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

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
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

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

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

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

(摘编自《东南学术》)材料二: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

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

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

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

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

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

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

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

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

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

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

《离骚》中有一段借巫戚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