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上学期现代文学史考试复习模板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鸳鸯蝴蝶派:是一个清末民初以文学杂志为纽带,文学趣味相近的中国传统文人们结成的松散的文学社团流派。
代表人物有“五虎
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以及孙玉清、张春帆、陈蝶仙、吴双热、苏曼殊。
报刊杂志是他们创作的主要载体,例如《小说月报》《自由杂志》《游戏杂志》《礼拜六》《女子世界》。
他们强调文学的休闲性和趣味性,文化观念较为传统“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
创作手法上使用传统美学表现手法:以传奇的故事写当今的社会生活,小说基本上是章回体和传奇体,诗歌主要是乐府体和民间歌谣,散文追求明清小品的风味。
2.文学研究会:1921年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
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作品大多发布在《小说月报》上。
他们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创作‘为人生’的文学。
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创作方法为现实主义。
3.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的文学团体,最初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
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主张:重内心,尊天才,非功利,为艺术,艺术之上,忠实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反对文学进入社会现实。
此时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
创造方法为浪漫主义。
后期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4.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是一批留学英美的文化精英,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出版
《新月》《诗刊》,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特点加以肯定。
创作方法使用唯美主义。
5.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社会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作家的人
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题材主要为社会与人生的问题,创作方法为现实主义,特点是:①鲜明的时代气息;②针对性强,思想大于形象;③对问题的探索付钱,“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例如: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庐隐《海滨故人》
1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6.乡土小说:是写实派作家克服了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表达了对家乡、童年生活的眷恋,对国民性深刻理解的作品。
主要题材是乡愁,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
特点是:讽刺——继承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启蒙主义传统,揭示了闭塞的乡村世界里农民的愚昧、麻木;乡愁,对儿时乡土的美好回忆;乡风民俗——民俗学价值。
代表作家大多来自乡村,但生活于城市,例如:鲁彦《黄金》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
7.《新青年》:中国现代第一刊,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编辑部成员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沈尹
默、钱玄同、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等。
先后发表过陈独秀《警告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周作人《人的文学》,是新文化倡导者的阵地性刊物。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思想。
1920年编辑部移居上海,成为机关刊物,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1926年终刊。
8.《狂人日记》: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由13则日记构成,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象征为艺
术特色,体现出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狂人是多疑、矛盾、敏感的,一方面他是个有迫害狂的病人,另一方面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者。
小说揭露了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寄托在孩子身上。
2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二.简答题
1.浪漫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①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②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
③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兼容现代主义的技巧
④是最明显的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文学流派
2.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
白话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统一使用的主流语言。
,使20世界中国社会的文化得以大普及。
以现代白话为书写语言的现代小说、新诗、话剧、散文的文体写作实验的成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四大主流文体的文学地位。
②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
启蒙精神既是五四文学反封建、反专制的利器,更是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主体,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主题和新的人学观念。
③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精英文学,其标志在于启蒙立场、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④受五四文学革命影响诞生的一批新生代文学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
⑤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3.通俗文学的主要特征
①艺术:以传奇的笔法写现实
②流行性:
③商品性:创作主体专业化、职业化的变化,写作成为谋生手段。
产业化发展倾向
④通俗性:新闻报刊面向大众,要求文字浅白,通俗易懂,白话创作已经成为主流。
⑤娱乐性
3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4.《呐喊》、《彷徨》的主题
①反封建:
例如《祝福》,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封建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
真折磨祥林嫂的是由社会舆论直接转化成现实力量的虚幻观念力量。
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力量,无情地绞杀着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鲁四老爷与其说是封建政权的化身,不如说是封建理学道德的化身。
他直接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
鲁迅通过描写让读者看到,鲁四老爷每一个维护自身“道德尊严”的行动,都同时伴随着对祥林嫂的残酷精神折磨,而这一切又是以他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转移的。
这个形象的深刻典型意义在于,通过他,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封建伦理道的社会本质。
②批判国民性:
③启蒙: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就是通过焦点透视
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他们的行为进行集中描写,聚焦他们的生活,突出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的弱点,分析病因,指出解放道路。
鲁迅曾经公开声称自己创作是为使“真的猛士不惮于前驱”,鲁迅“不主张消极”。
因此,在小说的结尾通常给出或大声疾呼光明,兆示和指引后来人。
在《狂人日记》的文末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这一前无古人的呼吁,《药》中的花圈,《故乡》中希望水生他们“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过的”等对开辟道路者的呼唤等都体现了鲁迅这一苦心。
5.《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结合作品)
①多疑
②矛盾的
③敏感
4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6.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分析
①内容:“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
“人的文学”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也就是写人的理想和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文学;一种是侧面的,即写人的日常生活非人的生活。
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分野不在于取材,而在于写作者的态度:“人的文学”是严肃的、希望人的生活,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和愤怒;“非人的文学”是游戏的,对于非人的生活感到满足,多带着玩弄和挑拨的行迹。
②精髓:将人道主义理解为“个人的人间本位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体的人类大爱。
“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
③建设人的文学的途径和目的:绍介译述外国的著作,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
活。
7.冰心的创作特征
①文学里应该有思想,有哲学
②“爱的哲学”,“爱”包含着母爱之伟大、童心之纯真、自然之神圣。
分析:《超人》中何彬由尼采式的冷硬到内心充满温情,何彬性格的转变,生动的诠释了冰心赋予的“爱的哲学”的强大力量。
8.许地山的创作特征
①早期浪漫传奇小说多以异国风情为背景,关注人的解放的艰难历程与女性的坎坷命运。
②大量宗教元素:
分析:佛经对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影响,很鲜明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佛经话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二是佛经意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三是“生本不乐”、“顺其自然”、“普渡众生”等一些佛教义理在作品中的反复宣扬;四是佛经的变文和譬喻等文体形式的巧妙借鉴。
小说《命命鸟》中,敏明自杀前的祈祷词几乎全是佛教语言。
而表现的主题,也是“人生极苦,涅槃最乐”
的佛教思想;甚至《命命鸟》一词也出自佛经故事,《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
这种鸟两头一体,一荣俱荣,一死皆死。
5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三.论述题
1.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最突出:自叙传特色。
分析: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用第一人称写“我”,即写作者自己,或者虽用第三人称,写的也仍是他自己的化身,如于质夫、黄仲则、文朴等等,无不是作者的影子。
在身体外貌上,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与郁达夫本人非常地相似。
他们都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
在社会地位上,他们都是现实生活的零余者。
主人公大多是下层的知识分子,是被挤出社会的小人物,他们代表着“五四”
后不满现实压迫又没有反抗能力甚至彷徨颓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如同郁达夫自己,多年异国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回国后靠教书、卖文为生,生活窘迫,颇不得志。
;
性格上都具有自卑、抑郁的特征。
②怀才不遇带来的“生”的苦闷和得不到异性之爱带来的“性”的苦闷。
分析:《秋柳》写到于质夫对军阀镇压学潮非常不满,悲愤,无聊,才去找妓女海棠。
可是海棠被污辱的命运,又使他觉得可怜,不禁自我责备是禽兽。
上妓院未能解除他的苦闷,反而添加了他的烦恼。
他从妓院出来,一种“孤寂的悲感,忽而把质夫的心地占领了”,“四周都是黑沉沉的夜气”。
可见,郁达夫总是当他的主人公在现实压迫一下精神失去平衡,才送他去酗酒醉色,自虐自怜,描写他的病态的性的苦闷。
③主人公与作者本人的形象有近似性,有着相似的气质和命运。
分析:他们恃才傲物,鄙视社会上种种通俗、恶劣现象,不愿同流合污,但常常怀才不遇,生计窘迫,落破潦倒;他们“顾得、内省、敏感、自卑,愤世嫉俗,而又负载着不堪忍受的感伤”;他们情感丰富,爱欲强烈,渴望着灵肉一直的爱情奇遇,但现实常常击碎他们的梦想,于是他们在痛苦中放纵自己,在酒色的沉迷中获得短暂的解脱,事后又使无尽的悔恨和自责。
郁达夫笔下的这一自我形象,充分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觉醒以后面临的难以生存的困境。
④颓废色彩和病态的心理描写。
分析:《沉沦》直接写一种“忧郁症”,如主人公在稠人广众中的孤独感,退避隐居后的妄想狂,以及变态的性爱追求,都是病态的表现。
⑤取材大胆、猎奇
6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2.《阿Q正传》阿Q的形象分析
①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被剥削的被压迫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分析: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人身自由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
“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 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他所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他因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
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 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可见,那个社会对阿 Q这类人的压迫之深。
而当阿 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沫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
阿 Q根本就没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为了解除他们这些人的苦难,为了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 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
然而,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
可见阿 Q的麻木、不觉悟。
②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的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不觉悟的农民
分析:虽然阿Q只是个农民,是个文盲,但他却知道“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
③精神胜利法
⑴用夸耀以寻求自我精神解脱。
分析:如,当和别人发生口角时,它会瞪着眼睛说: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 ”。
当被赵太爷打了,他会想: “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
”但想起赵太爷这么威风,现在居然成了他的儿子了,就得意起来。
⑵用虚无的未来来夸耀自己。
未庄的居民,他全不放在眼里,因为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而事实上,谁也不知道
他的先前是什么样,至于他的儿子,那更是虚幻的未来,他连个妻子还没有呢。
这就是阿Q,他看不到自己现状的艰难,而活在从来没有的过去和根本没有可能到来的未来里。
⑶用自轻自贱来掩饰自己。
阿 Q 丢了钱,“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 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心中实在难过,“说是算
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匆匆不乐”。
这时,“阿 Q 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
“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躺下了”。
3.郭沫若的《女神》思想内容分析
7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8
这是孙莎呕了心吐了血、流着一股血汗味的复习资料
《女神》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① 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
分析:
(1)泛神论认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郭沫若做出自己的解释“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他特别强调了“我”的重要性,将“我”与神相等同。
泛神论便近似于“泛我论”。
这种被改造过的泛神论思想,无疑是《女神》现代自我形象最直接的精神资源。
(2)《天狗》选段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破除偶像的同时,将“自我”神化,“自我”既内在于一切,又超越一切,证明人的自我是世间最有力量,最有价值的。
② 显示了彻底的破坏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分析:
(1)《匪徒颂》(一)
反抗王政的罪魁,敢行称乱的克伦威尔呀! 私行割据的草寇,抗粮拒税的华盛顿呀! 图谋恢复的顽民,死有余辜的黎塞尔呀! 西北南东去来今,一切政治革命的匪徒们呀! 万岁!万岁!万岁!
是对一切政治革命、社会 革命、宗教革命等“匪徒们”高呼万岁,实际是对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与创造力的赞美。
(2)《凤凰涅槃》:凤凰用烈火焚化了自己,但跟着便在鸡鸣和晨曦中更生了新我。
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体现彻底破坏旧世界的精神,新生后的图景是诗人对五四后中
国的创造性想象。
③ 最强烈而极致地表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
④对五四后新生的中国无限眷恋和热爱。
分析:(1)《晨安》选段:
晨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
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
晨安!平匀明直的丝雨呀!诗语呀!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
晨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
晨风呀!你请把我的声音传到四方去吧!
诗人深情地向年轻的祖国、新生的同胞、扬子江、黄河万里长城等一连喊出27个“晨安”,表达了诗人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世界和祖国带来的“千载一时的晨光”中的狂热的喜悦。
(2)《炉中煤》中,将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自己为“炉中煤”,为了心爱的“人儿”,他“燃到了这般模样”!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