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兰亭的诗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描写兰亭的诗句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兰亭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描写兰亭的诗句
《兰亭诗六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至今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

这六首诗的地位与名气均不如诗集的序文《兰亭集序》,但标志着诗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诗已开头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诗六首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於今为奇妙,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二.咏兰亭诗歌
夜临《兰亭序》
一盏清茶漫品时,案头闲诵暮春词。

神游高古共谁快?笔走龙蛇难自持。

俯仰之间曾顿悟,纵横以外正深思。

更深欲饮杯中影,得意忘形浑不知。

浣溪沙·梦游兰亭
昨夜春风画柳屏,山光竹影载云行。

堤边伫立觅鹅声。

一旦文章逢曲水,千秋笔墨仿兰亭。

可怜西北望昭陵。

浣溪沙·兰亭纪行
展卷行吟赋小诗,堤边索句柳丝丝。

来寻幽境问谁知。

不敢金貂赓狗尾,何堪拙笔染鹅池。

一湖晋水碧参差。

鹧鸪天·兰亭序
几许幽情怜暮春,风徐天朗涨精神。

流觞载咏清波远,游目骋怀时趣新。

凭雅韵,净红尘。

诗成集后序斯文。

休言一纸书生语,倾倒芸芸百代人。

兰亭新咏
永和九年三月天,云淡风轻柳如烟。

曲项白鹅层波里,层波荡漾碧无边。

遥山近水望中收,惠风和畅拭清眸。

吴声越调溪无语,雅韵千年款款流。

当年此处多王公,气宇轩昂唤书僮。

少长咸集风雅事,流觞曲水诗兴浓。

虽无丝竹管弦盛,畅叙幽情心淡定。

一觞一咏笑春风,倚马才思答与赠。

诗集蔚然成大观,何人执笔序一篇。

望归半子坦腹者,鸿儒意在妙笔前。

洋洋洒洒得心手,心手相应龙蛇走。

群贤瞠目啧啧声,文采飞扬将进酒。

烟霏露结缠绵后,凤翥龙翔纸背透。

使锋使转逸兴飞,笔下卓然云出岫。

神韵已然胜秦汉,笔情墨韵何烂漫。

二十八行三百言,第一行书天下叹。

掷笔狂歌鹅池畔,书僮洗砚游鱼乱。

柔枝漫舞效先生,先生与柳互艳羡。

心为游目骋怀高,放浪形骸兴难消。

桃花季节逢知己,携手谢安唱青郊。

仰观宇宙意如何,俯察品类感慨多。

当其欣欣于所遇,得乐且乐莫蹉跎。

忘形于斯千杯少,茫然不知身将老。

俯仰之间揽镜悲,两鬓经霜如秋草。

人生如梦几时休,漂泊无处可停留。

终期于尽如逝水,逝水一去不回头。

兰亭明月任浮沉,春复秋来秋复深。

养鹅道士知何处,阵阵鹅声枉自吟。

清风入怀酒一杯,婵娟朗朗共清辉。

当年赏月君去后,更有何人踏月归。

文海浩瀚潮来去,淘沙剩有哲人语。

兰亭诗有几人知,世人只知兰亭序。

一纸兰亭枕泪眠,昭陵深处梦已残。

望眼欲穿长安北,但教何日见真颜。

真颜不过一张纸,何必耿耿情于此。

真本摹本已无关,看透人生说生死。

时过境迁气象新,我辈有幸读斯文。

盛世和谐今同古,谁不仰止王右军。

水道北傍紫禁城,河水悠悠近绍兴。

千秋风雅连南北,兰亭今咏咏兰亭。

金水桥下漾金波,纵目燕山势雄伟。

天地悠悠空万里,听我一曲兰亭歌。

三.描写“兰亭”的诗句有哪些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释义: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禹庙兰亭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释义: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

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释义: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释义:不能来兰亭相见,只能自己一人吟着诗。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释义:从古至今的盛会中有谁会停下来画兰亭。

原文: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宋∙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禹庙兰亭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

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究竟消磨去。

一句丁宁君记取。

神仙须是闲人做。

三.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奇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四.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五.唐∙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垧。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四.咏兰亭诗歌
夜临《兰亭序》一盏清茶漫品时,案头闲诵暮春词。

神游高古共谁快?笔走龙蛇难自持。

俯仰之间曾顿悟,纵横以外正深思。

更深欲饮杯中影,得意忘形浑不知。

浣溪沙·梦游兰亭昨夜春风画柳屏,山光竹影载云行。

堤边伫立觅鹅声。

一旦文章逢曲水,千秋笔墨仿兰亭。

可怜西北望昭陵。

浣溪沙·兰亭纪行展卷行吟赋小诗,堤边索句柳丝丝。

来寻幽境问谁知。

不敢金貂赓狗尾,何堪拙笔染鹅池。

一湖晋水碧参差。

鹧鸪天·兰亭序几许幽情怜暮春,风徐天朗涨精神。

流觞载咏清波远,游目骋怀时趣新。

凭雅韵,净红尘。

诗成集后序斯文。

休言一纸书生语,倾倒芸芸百代人。

兰亭新咏永和九年三月天,云淡风轻柳如烟。

曲项白鹅层波里,层波荡漾碧无边。

遥山近水望中收,惠风和畅拭清眸。

吴声越调溪无语,雅韵千年款款流。

当年此处多王公,气宇轩昂唤书僮。

少长咸集风雅事,流觞曲水诗兴浓。

虽无丝竹管弦盛,畅叙幽情心淡定。

一觞一咏笑春风,倚马才思答与赠。

诗集蔚然成大观,何人执笔序一篇。

望归半子坦腹者,鸿儒意在妙笔前。

洋洋洒洒得心手,心手相应龙蛇走。

群贤瞠目啧啧声,文采飞扬将进酒。

烟霏露结缠绵后,凤翥龙翔纸背透。

使锋使转逸兴飞,笔下卓然云出岫。

神韵已然胜秦汉,笔情墨韵何烂漫。

二十八行三百言,第一行书天下叹。

掷笔狂歌鹅池畔,书僮洗砚游鱼乱。

柔枝漫舞效先生,先生与柳互艳羡。

心为游目骋怀高,放浪形骸兴难消。

桃花季节逢知己,携手谢安唱青郊。

仰观宇宙意如何,俯察品类感慨多。

当其欣欣于所遇,得乐且乐莫蹉跎。

忘形于斯千杯少,茫然不知身将老。

俯仰之间揽镜悲,两鬓经霜如秋草。

人生如梦几时休,漂泊无处可停留。

终期于尽如逝水,逝水一去不回头。

兰亭明月任浮沉,春复秋来秋复深。

养鹅道士知何处,阵阵鹅声枉自吟。

清风入怀酒一杯,婵娟朗朗共清辉。

当年赏月君去后,更有何人踏月归。

文海浩瀚潮来去,淘沙剩有哲人语。

兰亭诗有几人知,世人只知兰亭序。

一纸兰亭枕泪眠,昭陵深处梦已残。

望眼欲穿长安北,但教何日见真颜。

真颜不过一张纸,何必耿耿情于此。

真本摹本已无关,看透人生说生死。

时过境迁气象新,我辈有幸读斯文。

盛世和谐今同古,谁不仰止王右军。

水道北傍紫禁城,河水悠悠近绍兴。

千秋风雅连南北,兰亭今咏咏兰亭。

金水桥下漾金波,纵目燕山势雄伟。

天地悠悠空万里,听我一曲兰亭歌。

五.与兰亭有关的诗句
兰亭诗六首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於今为奇妙,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六.关于兰亭的诗词
《兰亭诗六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至今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

这六首诗的地位与名气均不如诗集的序文《兰亭集序》,但标志着诗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诗已开头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诗六首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於今为奇妙,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七.全部的兰亭诗
第一章写进行兰亭宴集时的心情——为宇宙运化而感叹。

“悠悠”四句是说宇宙运转永无止息,万物的陶甄变化、倏去倏来都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参加和掌握。

“大象”,用《老子》四十一章“大象无形”语,这里可理解为冥冥中支配宇宙的根本力气,也可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总体。

这四句是谈论,也是为岁月不居、季节如流而慨叹。

古代哲人面对神奇、永恒的宇宙运化,早已激起探究的欲望:驱遣这宏大运转的力气究竟是什么?这林林总总的一切,究竟有没有个头绪?谁能说出个毕竟?汉代天人感应之说,认为有意志、有情感的“天”,便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宗主,魏晋玄学否定了这种看法,而其本身又有种种派别。

何晏、王弼提出“以无为本”,说万物存在、变化的依据就在万物之中,其名曰“无”。

但“无”是什么?它没有任何详细性质,抽象而又抽象,一般人看来实在玄妙难测。

向秀、郭象则说万物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运化,并没有什么力气在那里支配驱策。

“宗统竟安在”之句正反映了漫长历史时期内人们的哲理思考,当然也包含着诗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喟。

诗人之所以感叹,是由于人永久也无力对抗这宏大的运化。

那么该怎么办呢?诗人说该“即顺”、“任所遇”。

“顺”是《庄子》中的概念。

《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变化是永恒的,而“得”“失”则是临时的,都与肯定的时间相联系:当某一时刻来临时有所得者,必定顺着时间的消逝而失去。

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便“但当顺之”(《庄子·天运》注),当以“无心”的态度泰然处之,“无心而无不顺”(同上《齐物论》注)。

假如“有心”,那就会为利害得失纠缠怨苦,不得安静。

诗人的结论是:对此暮春烟景,还是不要伤时叹逝吧,还是该通遥得意,呼朋啸侣,一起来观赏这大好春光。

这也就是他与友人宴集的动机所在。

其次章写欣赏山水群品,获得神畅理得之趣。

“寄畅在所因”,承上一章末二句而言。

因即依、顺之意。

不仅要做到随遇而安,还要随遇而乐,有意识地随其所遇而求畅神之趣。

欣赏大自然自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仰视”二句,即《兰亭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由此正可“极视听之娱”,自由地从造物者之无尽藏中猎取精神的愉悦。

而当此仰观俯察之际,诗人同时也在悟“理”。

原来在晋宋人眼中,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画山水序》语),而此灵趣又与宇宙之理交融而不行分,山水原是“道”、“理”的体现。

因此,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照,同时也就是哲理的领悟。

故曰“寓目理自陈”。

这种领悟当然带着直觉甚至神奇的意味,正与那“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愉悦的获得相像。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诗人所悟之理。

“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喻群品、万物。

《庄子·齐物论》以山林群籁为喻,说明万物虽千差万别,但都自然而然,“道通为一”;在“道”的面前它们都是齐同、公平的。

“万殊莫不均”之说就是受此种观点影响。

深受《老》《庄》薰陶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绚烂的春阳之下,公平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简单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公平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

诗人融入忘记物我的无差别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

与王羲之同时的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不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世说新语·言语》)也是类似的感受。

第三章歌咏与会者具有托心于《老》《庄》的共同志趣。

“莫非齐所托”,意谓与会者有共同的精神寄予,即《老》《庄》玄理。

“造真”之“真”,指宇宙的真谛妙理。

“玄根”用《老子》六章语: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老子将天地万物的产生,喻为一位宏大母亲的诞育;这里即指万物之所由生存、进展的玄妙根由。

“涉世若过客”喻人生短促。

《庄子·齐物论》说人不该忧惧死亡;惧怕死亡者好比是少小离家客游而不知归返一样。

当然死之悲伤毕竟难以摆脱,故“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代《古诗》)之慨屡见于吟咏。

王羲之于此也是欲超脱而又不能。

他还是只能以安时处顺、随顺自然自解。

“前识”二句即表明此种心情。

前识,远见卓识,语出《老子》三十八章。

《老子》认为世人所谓“前识”,用完机巧之心,实乃“道之华而愚之始”,由于它违反“自然”的原则。

王羲之此处说不企羡聪慧卓识,要紧的是“体道”,即听任自然的化迁。

那样方能心境空明,不生苦恼。

“虚室是我宅”便是说,追求心之清明,乃是我们的依归。

“虚室”指心,《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之语。

“远想”四句,歌颂与会诸人的交游乃是体道之交。

诗人另有一首四言《兰亭诗》云:“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指《论语·先进》所载“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事,所怀想的是孔门师弟。

当时与会者诗中也多有尚想古人之意,或仰庄周,或怀巢、许。

“何必谢曩昔”,言我等今日之游亦不让古人。

“相与。

八.关于兰庭的诗词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集序 / 兰亭序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带你见识更多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