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
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孝文帝改革后,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3)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1.背景
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影响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角度认识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鲜卑族⎩⎨⎧①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
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
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探究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
[史料探究]
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

(3)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答案(1)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孝文帝改革中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3)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素养提升]
历史解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
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史料探究]
史料一以下是魏晋墓葬壁画
史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北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融合的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生产方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化。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素养提升]
1.历史解释——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
①北魏通过实施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

②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
①从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到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②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社会风俗方面
①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

提倡鲜卑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士族地主的政治联姻,则加强了民族的联系。

②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儒学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到接受汉族文化。

③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神,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2.家国情怀——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

(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民族融合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则是农业化过程。

2.(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
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答案A
解析透过材料信息“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变法的实施,故选A项。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答案C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

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学思之窗】(教材第41页)
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43页)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变化: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②手工业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绢布产量增加,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北方青瓷出现。

③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为什么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
成分,使以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劳动者变为以农耕为主的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请访问有关历史网站,查寻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文章,做成一篇专题目录索引,如有兴趣,可归纳关于孝文帝改革评价方面的不同观点。

提示在整理索引时应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形成基本思路。

2.争鸣: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关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主要是积极的。

当然,孝文帝在改革中学习汉文化,在某些方面丢掉原有的武勇之风,但并不能将其当作北魏终不能强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鲜卑族确实是学习到了汉族的繁缛腐朽,这是当时汉族士族制度的体现,这与改革的进步意义相比是次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