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利福德的性格分析看劳伦斯的自然人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克利福德的性格分析看劳伦斯的自然人倾向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由于书中大量的性爱描写,从其问世之日起便屡屡遭禁。
直到1959年,英美等国家才宣布对其解禁,这本小说便畅销至今,为全世界读者所喜爱。
拉格比庄园继承人、煤矿主克利福德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劳伦斯通过赋予其冷血机械的人物性格,揭示了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人类生活悲剧的现实,并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具有自然情愫的自然人的肯定与向往。
关键词:劳伦斯;克利福德;《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小说从女主人公康斯坦丝(书中简称康妮)的情感角度出发,讲述了其不顾世俗眼光毅然决然地离开虚伪冷酷的拉格比庄园继承人、查泰莱男爵克利福德,投身热情自然的猎场看守梅勒斯的怀抱的故事。
书中毫无生气,污浊嘈杂的矿区环境和冷漠机械,崇尚金钱的矿区人民是康妮永远离开拉格比庄园的外部原因,而内在原因则是丈夫克利福德古怪扭曲的人格将内心充满激情,崇尚自由的康妮拒之千里。
劳伦斯本人出生于英国中部诺丁汉郡的煤区斯特伍德。
父亲是矿工,母亲出身于落魄的中产阶级家庭。
矿区糟糕的生活环境与父母关系一直不和令作者痛恨工业社会和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们。
成年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劳伦斯更加清楚滴洞察到现代人悲惨的生活现状。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故乡英国中部煤矿工人大罢工与阳光明媚的意大利的鲜明对比,让作者即使身患重病也不惜一切代价写下了这部关于人性,赞美生命的巨著。
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出发对文本中代表腐朽资产阶级的克利福德这一角色进行分析,从中探秘劳伦斯超越时空地域的人文关怀理想。
一、自卑而又自负的矛盾个体
克利福德是杰弗里男爵的次子,长兄赫伯特在一战中战死后,便继承了父亲的头衔以及拉格比庄园和特瓦萧煤矿。
他与康妮婚后不久就上了战场,在那里断了两条腿,永远丢失了生育能力。
自从克利福德残了之后,他“变得自惭形秽,且十分敏感。
除了家中的仆人,他讨厌见任何人,因为他不得不坐在轮椅上①”。
他讨厌自己现在的状态,实则是讨厌自己坐在轮椅上仰视他人的感觉,厌恶别人居高临下,自己显得软弱渺小的形象。
而正是这样的心理昭示出他即自卑又自负的矛盾性格。
肉体上的缺失无疑让克利福德感到自卑,但是他贵族的身份又让他无法忍受任何侮辱。
克利福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
他和他的哥哥姐姐与“生活其间的工业化的英国中部地区隔绝着,也同自己的阶级隔绝着”。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克利福德不愿与任何人有交流,对中下阶级的人即害怕又瞧不起。
他被康妮的自信从容所吸引,这是他那个阶级的人身上所没有的东西。
“他感到无能,感到无力保护自己,尽管他的特权受到了绝对的保护。
这事儿听上去费解,但在我们这个年代里就有此等怪现象②”。
这句话暗示了克利福德的情况代表了整个贵族阶级,他们的内心是与世隔绝的,自大自负,永远徘徊在狭隘的“高等世界”中,对外界的无知使他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或物时感到无助,继而产生自卑感。
加之文本中的克利福德还是一个残疾人,生活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自卑当中,自卑到康妮与其他男人稍有调情的表情就会令他受到莫大折磨。
并且不给康妮任何自由,把她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
但克利福德毕竟是个贵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优越感浓厚。
他不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展露出懦弱的一面,不能有辱贵族的身份头衔。
为了掩饰心中的自卑,克利福德采取措施:搞文学创作。
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代表着精神上的胜利,这使在肉体上毫无指望的克利福德看到了希望,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
虽然他写的东西空洞无味,但只要不妨碍他出名,不妨碍他得到成功这条“母狗女神”的青睐就可以。
“仅仅是炫耀,炫耀,除了炫耀还是炫耀③”,出名就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这种自负心理恰恰透露出
他内心对自己肉体缺陷深深的抵触与自卑,越是在肉体上低人一等就越要在精神上高人一筹。
以至于后来克利福德将兴趣转到特瓦萧村的煤矿生意也是其自卑心理的另一种体现。
他认为实实在在的金钱是比写小说搞艺术更野蛮更男人更有挑战性的实现成功的方式,这令他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
这所谓的“新生”实则是作为矿场主的权利感,自认为掌握矿工们生死权利的自负感。
我们可以看出,克利福德所作出的种种举动及其扭曲病态,他将希望寄托于对名利的追求是无法从根本上消解心中根深蒂固的自卑感的。
他在这种既自卑又自负的矛盾性格中逐渐沦为工业与金钱的奴隶的命运无可避免。
这是工业时代没落贵族的真实写照,是贵族阶级自取灭亡的原因所在。
二、自私虚伪的小人形象
克利福德对自己的妻子康妮感情冷漠。
他认为康妮是一个比自己高级的人,所以崇拜她。
“那是一种因为怕甚至恨而生出的崇拜,对可怕的偶像力量既怕又恨。
他唯一需要的就是让康妮发誓,发誓不离开他,不抛弃他④”。
显然,克利福德不是真正地爱着康妮。
康妮崇尚自由,热爱自然。
克利福德虽然被她身上流露出的肉体的活力所深深吸引,但他内心却拒绝肉体,认为肉体就是累赘,就像他内心拒绝接受自己残废的事实一样;他不敢面对更无法控制康妮心中的自然情愫,深知自己有随时随地被遗弃的危险,所以他对这种力量“既怕又恨”。
他并不关心爱护康妮。
当康妮的姐姐希尔达质问克利福德有没有为康妮糟糕的身体状况想办法时,克利福德却回敬了一句“你觉得有必要吗”,并且还因为希尔达执意带康妮去看医生而火冒三丈,“气的脸色发黄,到晚上连眼白都开始有点发黄了⑤”。
一个合格的丈夫本应在意自己妻子的身体状况,但克利福德却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言语是否冒犯了自己的身份上。
此外,他也并不真正需要康妮,因为博尔顿太太就可以把他照顾得很好。
即便如此,克利福德还是把她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为的是不有辱他贵族的头衔,不有辱查家的门楣,不有损他个人的名誉。
克利福德就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
他不关心康妮在拉格比庄园是否真的幸福,不在意康妮内心所思所想,他只关心自己,只要康妮能够在“精神上”满足他,他便觉得足够了。
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克利福德无能为力,但又极不情愿康妮去找情人,但是没有孩子就无人继承他的爵位和家产。
所以克利福德再次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意让康妮生个孩子,前提是不会影响康妮对他的爱情。
这显然就是一种悖论。
但这两个人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也就毫无“影响”一说,也即克利福德口中的“不影响”就是不与他离婚,不将他遗弃。
“我无所谓的,无足轻重,从生命的角度说,你才是伟大的‘自有永有者’。
你明白,是不是?我是说,这是我的想法,我只为你着想,我自己是无足轻重的。
我是为你或者的,为你的未来活着。
我对我自己都算不得什么了――⑥”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出这番话的克利福德简直虚伪至极,连康妮听了也觉得这是“最可怕的假话”。
克利福德将传宗接代的重任推给一个自己毫不关心的女性,还为这个女性列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自私虚伪的小人心理表露无遗。
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人始终都会遭到世人的鄙夷与唾弃;物质为上,利益为上的社会始终令劳伦斯无法接受容纳,而生活在此种环境中的克利福德自然无法成为劳伦斯心中的“自然人”。
三、冷酷无情的工业机器
克利福德作为特瓦萧煤矿的矿主,“矿工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自己的人,可他拿他们只当物不当人,把他们看作是矿井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一部分,视他们为粗鲁的东西而不是像他一样的人7。
”如果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克利福德因为对煤矿生意丝毫不感兴趣进而对煤矿工人冷漠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博尔顿太太到来之后,甘愿亲自下井视察工作的克利福德是否会转变对矿工的态度呢?答案是否定的。
“群氓们从来都是一样的,将来还是如此。
尼禄的奴隶和我们的矿工之间的区别是微乎其微的,还有福特公司的汽车工人也是一样。
他
们是尼禄井下和地上干活的奴隶。
群氓们是不会改变的。
”克利福德打心眼里就从来没把中下阶级的人视为“人”,并且也不相信他们会有成为“人”的一天。
他为了矿上的生意奔波劳碌的目的也不是真正想要改善矿工们的生活,而是行驶他作为贵族所谓的“义务”;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事实,人的职责就是要行使这个“功能”。
所以对于克利福德来说,他只要行使好他作为贵族的“功能”就足够了,至于别人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情,与他无关。
人就好比是各式各样的机器,这个机器被生产出来用于挖坑,而那个机器则用于钻井。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反复修改并出版的最后一个版本,第一稿和第二稿分别是《第一查泰莱夫人》以及《约翰托马斯与简夫人》。
三稿的不同之处是由于劳伦斯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所经历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他自己的心路历程。
最突出的不同点在于克利福德男爵的性格变化上。
由一稿的同情关心康妮到二稿的自私再到三稿彻彻底底的人性沦丧,劳伦斯做出这样的改动也是因为工业时代的贵族阶级已经彻底令他丧失希望。
虽然像克利福德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文明人代表了劳伦斯心中的精神层面,但只具备“灵”而没有“肉”的个体无法成为其心中的“自然人”。
劳伦斯通过克利福德这一形象,猛烈地抨击了他所处的工业时代对人性造成的毁灭性的摧残。
战争期间,劳伦斯曾想与朋友们一起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建立一个遗世独立的乌托邦乐园“拉那宁”,却因异想天开而惨遭失败,于是他便把这一热情倾注进这部作品中。
书中的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劳伦斯的自然情愫。
人生于自然,长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现代文明虽然将人的野蛮性包裹起来,但是却阻隔了人对自然性的感受与回归。
克利福德之所以变成一个怪物就是因为他完全脱离了自然,脱离了自然人性,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2】邹冰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三稿中克利福德的演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 【3】田凤娟.解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文学评论,2011
注解:
①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马译。
译林出版社,2014,P14
②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马译。
译林出版社,2014,P7
⑤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马译。
译林出版社,2014,P81
⑦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马译。
译林出版社,2014,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