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中国,澳大利亚)乳制品贸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修改版)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澳(中国,澳大利亚)乳制品贸易的问题与
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中文) (Ⅰ)
Abstract (Ⅱ)
一、中澳乳制品贸易背景研究 (1)
(一)澳大利亚原奶采集技术的发展
(二)澳大利亚乳品干燥技术的发展
(三)澳大利亚乳制品的研究和开发
(四)澳大利亚乳品企业的整合情况
(五)中国乳制品的需求状况
二、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3)
(一)中澳乳制品贸易额增速趋缓,但比重不断增加
(二)中国来自澳与新乳品贸易差距拉大
(三)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结构变化
三、中澳乳制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5)
(一)中国乳业生产效率低,依存度过高
(二)中国乳业消费和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三)澳大利亚乳制品出口竞争激烈
四、优化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6)
(一)扩大企业规模
(二)产品改造
(三)产品宣传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中澳(中国,澳大利亚)乳制品贸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著名的乳制品大国,生产的乳制品出口110多个国家,产品和技术在世界的前列。
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更是受到了十分广泛的欢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乳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它标志性的变革便是由对黄油和脱脂奶等低级加工产品的侧重转向乳蛋白等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变动。
中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但是生产管理体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乳制品产品质量令人担心,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我希望通过回顾澳大利亚乳业生产与贸易发展历程,分析澳大利亚乳制品工业的现状,分析澳洲乳业制品的先进之处,给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带来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乳制品;问题与对策研究
The issues of dairy trade and countermeasures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ABSTRACT
Australia is the world's leading dairy country, the forefront of the production of dairy products exported to more than 110 countries,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ustralia's dairy in China is subject to a very widely welcomed. After World War II, the Australian dairy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the symbol of change for butter and skim milk and other low-processed products, such as milk proteins have focused on turning movements of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China is a big consumer of dairy produc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ficiencies, dairy product quality is worrying, unable to obtain the trust of consumers, I hope that by reviewing Australia's dairy production and trade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ze the Australian Dairy Industry situation, analyze advanced at the Australian dairy products, to China's dairy companies bring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dairy
一、中澳乳制品贸易背景研究
(一)澳大利亚原奶采集系统的发展
在之后的第二十世纪的50年中,使用的原料奶牛奶冷却罐存储的第一次尝试是在西部的澳大利亚地区,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牛奶的质量、节省运输成本的运输草原鲜奶。
在后来的几年中,制冷奶罐开始被普遍的利用在牛奶的保存中,并且逐渐形成规模。
所以,1957年9月24日奥尔伯里当地政府做出了通过财政优惠给奶农配备制冷罐的决定,经过了六年的成长,1964年起奥尔伯里当地的奶厂开始全面使用经制冷罐处理的牛奶。
牛奶的制冷技术有效的的控制了生鲜奶中微生物的繁殖,显著的提高了供给的牛奶的质量。
与此同时这些技术措施也减少了加工牛奶的成本从而减轻了奶农的负担。
(二)澳大利亚乳品干燥技术的发展
在第二十世纪20滚筒干燥生产中广泛的生产黄油,脱脂奶粉和其他产品,但滚筒干燥有其不足,局部过热的鼓会导致粉产品出现糊味。
从而使产品的质量不能达到消费者的要求。
由于滚筒干燥技术的不成熟从而这项技术得不到广泛的使用。
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喷雾干燥技术产生了,这项技术产生于二战前,喷雾干燥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的生产,喷雾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中非常普及,一般适用于黄油粉、奶粉、酪乳粉及干酪粉的加工生产。
(三)澳大利亚乳制品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制奶业各项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澳大利亚制奶业加大了对提高乳脂品质量的研究力度。
乳制品行业更有乳脂品、可还原乳脂品、其它乳脂品等许多分类。
1.澳大利亚乳脂品的研究和开发
澳大利亚在20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对黄油进行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
考虑到澳大利亚的季节性因素,研究人员对乳脂硬度精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脂肪的黄油硬度蒸馏效应研究使澳大利亚植物开始了良种黄油的生产。
但在第二十世纪的60年代中,这些技术需要巨大的成本。
特别是脂肪分馏处理需要非常昂贵的费用。
而且对于那些使用的此项乳制品生产技术的地方政府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
所以该项技术的推广遇到了困境。
20世纪70年代起吉柏特乳品技术研究学会已经进行了对混合黄油的研究。
一些乳品企业向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提供的研究黄油混合物的经费,但遗憾的是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消费者开始逐渐失去了对新产品的兴趣。
不久后瑞典生产的类似生物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混合黄油又重新引起了
人们的兴趣。
2.澳大利亚可还原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一般来说,乳成分,可以分离和干燥,然后经过长途运输和还原后可用于各种类型生产乳制品,如牛奶,奶油,黄油,奶酪和其他产品。
但是还原乳与生鲜牛奶是有差别的,还原乳的原料是奶粉,生鲜奶的原料为液态奶。
还原乳经过高温加工后会导致营养成分的部分流失,但是生鲜奶中的营养基本没有流失。
还原乳制品工厂在世界上美国是最先建立的,由于二战期间军队对食物供给等的需要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还原乳品厂。
战争结束后,还原乳技术在澳大利亚被非常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这项技术依然是世界领先的技术。
澳大利亚乳品生产商不仅在澳大利亚,同时还建立了还原奶制品生产的海外工厂,在海外工厂生产各种各样的乳制品。
3.澳大利亚对于回收乳蛋白的利用
牛奶中的酪蛋白通常是利用酶凝或者酸凝从而制作成干酪食品,但是在进行干酪食品的加工制造中乳清蛋白质会的大量流失,降低了营养成分。
20世纪6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为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在干酪生产中的恢复提供了膜分离技术,该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奶酪食品生产乳清蛋白的损失。
由于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几年后许多具有功能性的乳成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它的食品生产制造之中。
4.澳大利亚对其它乳制品种类的研发与创新
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实验室开始试图开发创新新的乳制品产品品种,可是只有部分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比如澳大利亚牛奶饼干,澳大利亚牛奶饼干曾经大量生产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中决食物和营养的问题。
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的牛奶饼干消费数量依旧非常庞大的。
(四)澳大利亚乳品企业的整合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乳业经过十几年的成长与壮大,乳制品企业在数量上减少了将近一半。
而且更加的趋向规模化集中化。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牛奶储藏技术的成熟扩大了企业收奶的范围。
其次先进的加工牛奶技术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优秀的资金链的保证,优秀的的质量检测等。
最后随着澳大利亚乳品企业的不断成长,乳品企业大多数实现了先进的现代化的工业管理。
(五)中国乳制品的需求状况
从1995年开始中国乳制品进口量不断上升,2000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达到21.88万吨,比 1995 年增加了 14.67 万吨,增长率达到 203.16%;2000 年到
2008 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涨跌幅度不大,数量在20万吨-40万吨之间波动;2008 年-2011 年进口总量迅速增长,从2008年的35.07万吨上涨到2011年的90.60 万吨,短短四年间进口量增加了55.5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9.59%。
1
二、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乳业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农业产业,仅次于小麦和牛肉。
它是三大产业中附加值最大的食品行业,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
虽然每年澳大利亚的牛奶产量只占全球总产量的2%,但是其国内生产的牛奶产量中现在约43%用于以制成品的形式出口。
其乳制品出口量在全球乳制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位于新西兰和欧盟之后,居全球第三位。
澳大利亚乳制品出口的目的地主要在亚洲(约65%),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
一方面,由于亚洲市场非常注重乳制品的质量,并且在不断寻求新的乳制品;另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离亚洲距离较近,可以快速适应并满足亚洲市场需求。
2009/2010财年,澳大利亚乳品出口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下滑到45%,为近年来新低,其原因是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总产量减少。
对亚洲的出口占总出口的62%,其中中国占比13%。
2
中澳乳制品贸易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中澳乳制品贸易额增速趋缓,但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数额近十年来不断增加,其占澳大利亚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2003-2004 年度,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总额达2282 万美元,仅占出口额的 8.6%。
2010 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39.3 亿美元,比 2009 年增长了 58.0%,仅次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位列第四,目前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主要进口来源地之一。
同时,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乳制品数额不断上升,但是增速较缓。
从2004-2005年度的 34.9 万美元(占澳大利亚乳制品出口总量的 1.4%)上升到2010-2011 年度的118.9 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 5.2%)。
中国进口澳大利亚乳制品的数额与农产品相比增长速度较慢,但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乳制品数额在所进口农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 2004-2005 年度的 1.26%增加到
2007-2008 年的 2.49%,到 2010-2011年度该比例曲折上升为 2.55%。
(二)中国来自澳与新乳品贸易差距拉大
中国是新西兰奶粉出口的主要目的地,2011年中国进口新西兰奶粉数量为1《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2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36.70 万吨,占新西兰奶粉总出口量的25.81%,排名第一。
虽然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中规定了特保额度,但是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中国进口新西兰奶粉的数量都突破了特保额度。
近年来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数量以及各类乳制品的进口比例有较大的变化。
1995 年到 2011 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干酪、鲜奶制品和酸奶所占的比例较大,平均占比依次为 27.82%、25.85%和17.17%,而奶粉、奶油及炼乳所占的比例较小平均约为10%,乳清制品所占的比例最小不到5%。
随着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系地不断发展,中国进口澳大利亚乳制品的数量也在不断波动。
2005 年以前,除了酸奶和奶油的进口量呈现先迅速大幅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1998年-2002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数量反超澳大利亚,但是差距还不是很大基本在2万吨左右,从2003年到2007年这一差距不断扩大,数量差在7万吨到10万吨之间不等。
2008-2011年随着中国进口新西兰乳制品数量及比重明显迅速增加,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数量虽然没有明显的减少,但是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比重在迅速下降。
2011 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数量为4.02 万吨,仅比2008年增加了700 吨,但是比重却减少了6.82 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数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为11.26%,2009年这一比例迅速下降到5.96%,2011年继续下降至4.44%。
随着中国乳制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占产量的比值从2000年的10.08%不断下降,到2007年跌至 1.67%,由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给乳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乳制品产量增速放缓,同时国内消费者严重依赖于国外进口奶粉,尤其是来自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因此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占产量的比值从2008 年开始迅速上升,从 2008 年的 1.94%上涨到 2011 年的 3.79%,这表明国内乳制品产量仍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巨大需求。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及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为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大量出口铺平道路。
(三)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结构变化
1995-2011 年,中国液态奶进口量总体剧烈波动。
首先1995年-2002年,液态奶进口量经过一个先上涨后下降的过程,然后从2003年开始呈迅速上涨态势,2011 年液态奶进口量为43085.89吨,比2003年的3345.86吨增长了近 13 倍,并且明显高于 2010年的 17119.09 吨,增长率为151.68%,液态奶进口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995年到2003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液态奶数量明显高于从新西兰的进口量;而2004-2011年这一趋势逐渐逆反,尤其是在2009-2011这三年差距明显拉大。
1997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液态奶的数量占液态奶总进口量的比值为74.80%,到 2011 年该比值下降为 11.16%。
同时中国从新西兰进口液态奶的数量占液态奶总进口量的比值从1997年的5.02%上升到2007年的47.01%,随后到2011年一直保持着41%以上的进口比例。
1995-2011 年中国干乳制品进口量大体呈逐年增加趋势,1995年中国干乳制品进口量为63496.26 吨,到 2011 年达到 862977.63 吨,增长了 13 倍。
2008 年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后,从新西兰进口的干乳制品数量大幅增加对中国干乳制品进口量起到一个推动作用,2011年比 2008 年进口量增加了 2.5 倍。
从 1995 年开始,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干乳制品数量就一直高于从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尤其2008年以后,中国从新西兰进口干乳制品的数量占干乳制品总进口量的比例从2008年的21.86%上升到2011年的48.25%。
而1995-2008年,来自澳大利亚的干乳制品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比例平均为10%,2008年以后该比例迅速下降,从54%下降到22.37%。
2008年中新自由贸易协议签订,中国由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数量骤增,2011年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达43.43万吨,比2008 年的7.84万吨增加了454%,年平均进口量为11.56万吨,2011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的数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为 47.93%,比 2008 年增加了 25.56%。
随着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乳制品关税将继续降低,其中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关税于2012 年 1 月 1 日起已经降为0,中国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及成人奶粉。
1995-2011 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数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年平均进口量在3.04万吨左右,峰值于2002年达到5.42万吨。
1995年到2011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数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年平均为11.83%。
2005 年-2011 年,除了鲜奶制品和干酪的进口比例是先小幅上升再下降,其他乳制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主要走势。
从 2008 年开始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比例下降趋势就明显加剧,而奶粉和乳清制品的进口比例近四年在一直下降。
199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粉占中国奶粉进口总量的4.52%,到2008年该比例上升到最高点24.28%,2009年迅速下降到7.31%,减少了近17个百分点,2011年该比例进一步下跌到4.75%,基本回到1995年的水平。
从 1995 年到 2011 年乳清制品的进口比例一直都比较低,始终没超过2005 年的最高值 6.78%,并且从 2008 年开始有逐年减少的趋势,2008 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乳清制品占中国乳清产品进口总量的 4.04%,到 2011 年该比例下降为 1.61%。
3
三、中澳乳制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乳业生产效率低,依存度过高
首先加工牛奶需要充足的奶源,中国的奶源大多数由分散的个体奶牛养殖户3中国奶业统计年鉴(1995-2011)
进行供应,散户养殖占有非常大的部分,奶牛养殖通常以家庭养殖为主,但是分散的个体牛奶养殖户所提供的奶源有非常大的风险,风险有几个方面:一是散户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很低,效益也不能的到有效的提高,奶源不能卖出让奶农满意的价格,奶牛的产奶量也很低,不能充足的供应。
二是个体奶牛养殖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具备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
很多的奶农的思想很落后,只注重奶牛产奶的数量而忽视奶的质量。
这些原因给制奶业收集质量优秀的奶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供应奶源的奶农与收购奶源的买家的买卖关系非常不稳定,这是导致乳制品行业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最根本的原因,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的不信任,也往往是因为奶源的质量问题得不到保证。
其次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而且价格较为低廉,这样可以节约乳制品的生产成本中的人工成本。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十分缺乏专业管理奶牛和牛奶品种研究和开发等专业人才,乳品行业的顶尖人才极度缺乏。
最近几年,虽然中国的乳品行业几大巨头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提高和科技的创新。
可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乳制品的产出效率很低,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相比乳业强国依然弱的不堪一击,相关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利用。
不仅如此,我国传统乳业依旧占主导地位,乳品行业过于依赖要素资源,导致巨大资源的浪费,并且效率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中国乳业消费和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国民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要推动了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要远远低于乳品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然而虽然中国乳制品生产在总量上具有优势,但是国民的人均奶制品需求量依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国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主要以中低档为主,需求的质量应该逐步的开始提高。
从长久的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奶制品行业还有很多不足应加以改进和提升,如今消费者渐渐转向纯天然的优质乳制品的购买需要逐渐增大,我国奶制品的消费结构会慢慢地向中高档奶制品转移,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应该更加注重牛奶品质的提升。
(三)澳大利亚乳制品出口存在强大竞争
从近几年的中澳乳制品贸易状况来看,现在新加坡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出口乳制品的强大竞争者,新加坡不仅拥有优质的奶源和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其关税政策也非常利于乳制品的出口,对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出口带来了很大冲击。
四、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企业规模
乳制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生存的好必须扩大企业的规模,如中国奶业三巨头-伊利、蒙牛、光明。
乳制品企业不仅要大范围地提高生产技术和加强市场网络的建设,以适应乳制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
而且要不断地兼并收购业内中小企业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且控制奶源。
(二)产品改造
即使是优质的乳制品产品如果没有特色,就会淹没在当前产品的海洋中去。
只有做到产品多样化,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稳定的在市场中屹立于不倒地位,如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新鲜和天然,这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要。
我国应尝试建设纯天然优质牧场,确保奶源的质量,获的消费者的信任。
澳大利亚的牛奶受到很大的欢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与天俱得的天然牧场和优质奶源。
由于其的纯天然和健康性,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价格比国内高出很多,但是许多中国妈妈不惜重金购买澳大利亚奶粉,澳大利亚奶粉一度因为中国妈妈的购买力不断增加产量。
现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纯天然,如果在国内能够打造健康的牧场环境,培育出优质的奶牛,在牛奶的加工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生产出媲美澳大利亚牛奶的国产牛奶,相信消费者也不会过于依赖外国奶粉。
同时,如果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企业不断进行产品改造,就会使其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先机,增大出口。
(三)产品宣传
优质的商品如果没有好的宣传一样不会卖的特别好,但是如果优质的商品加上合适的宣传才会增加商品的销量。
现如今,由于中国乳制品质量问题的频频曝光,消费者对牛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不信任是各乳制品企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自从质量问题曝光后,乳制品行业的许多企业都纷纷在广告中信誓旦旦的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可以放心,但是实际情况仍然令人担心。
同时,现在国际乳制品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没有好的营销,再好的产品也无法再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得到进口国的青睐。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现如今中国乳业的实力并不强,但是仍要抓住机遇,发挥本土优势并且利用本土化资源。
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逐渐的向国际水平靠近。
优化改良乳品检验检测体系,改进乳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乳品违规处罚制度,加强对违反
规则上架的处罚力度。
明确技术在乳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技术推动作用。
通过科技不断地提高牛奶的质量丰富乳制品的种类以便迎合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以此来争取更多的市场。
加快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多多学习别国的经验,持续提高技术水平。
在牧场的建设,奶牛品种的改良,如何提高产奶量等研究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尽快更好的推动乳品行业的发展。
同时,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必须要增加乳制品的品种,提高质量和价格竞争力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才能使澳大利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乳制品竞争中占有先机,促进乳制品的进出口贸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五、总结
中国应该向澳大利亚学习先进的有关加工乳制品方面的技术,同时建设优质牧场,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获的消费者的信任,不断地将其乳制品行业推向更好的发展时代,减少乳制品的对外依存度。
同时,澳大利亚也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出口政策,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中澳之间的乳制品贸易可以更加良性的发展,使两国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