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丰姿半锁眉丹青妙绝冠古今”——从周昉的仕女画看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仕女画发展至唐代,一改前人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
这种审美倾向在张萱的仕女画中已经成熟和完备,而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其仕女画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唐代仕女画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风貌,也最能体现唐人的审美风尚和社会图景,他把唐以来初步形成的以“丰肌为美”的审美意蕴发展到极至。
通过对周昉及其仕女画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体会得到他捕捉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脉搏和时人的审美风尚,创作出反映唐代贵族仕女精神面貌的生活画卷,向世人展示其工笔人物画的别样韵味。
本文首先阐述唐代仕女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介绍周昉生平。
然后,主要从题材选向﹑构图形制﹑造型特点﹑色彩特征﹑绘画材料这几方面,对周昉的仕女画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详尽分析。
最后再阐析周昉仕女画所折射出的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并从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艺术语言等方面来解读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揭示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魅力。
唐代的仕女画作品,多以宫廷仕女的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利用绢、毛笔、墨以及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等绘画材料的物质特性,以勾、填、染的工笔绘画形式,造就出笔墨秀润、色彩浓丽、气息淳净的画面视觉效果,表现出唐代仕女丰满圆润、柔美亮丽的形象特征,体现出唐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色。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唐代仕女画中领略到一种独特的美感,那种蕴涵大唐时代气息的作品让我们深深折服,历史证明,唐代仕女画的艺术之美是永恒的,不朽的。
关键词: 唐代周昉 仕女画 艺术风格
Abstract
Ladies draw development to the Tang Dynasty, one thin and graceful change the outlook of their predecessors, showing the "muscle abunda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aesthetic tendency in the ladies draw Zhang xuan already mature and complete, and Zhou Fang "Zhang xuan,the early effect, after the minor differences, it seems very graceful." His works draw ladies be able to reflect not only the creative artist in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and artistic skills, but also best exemplifies the aesthetic trend of Tong Yan and social picture, he has put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ang to "Feng musc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to the extreme.
By Fang Zhou and ladies draw analytical and research works, we can capture him realized the Tang Dynasty aesthetic society when people feel the pulse and aesthetic trends, create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Tang Dynasty noblewomen picture of life, and create a fine brushwork Different portraits of charm.
This article first ladies draw on the Tang Dynasty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 life of Zhou Fang. And, combined with his study of the fine brushwork Figure knowledge, mainly from the election to the subject matter, composition, shapes, shape characteristics,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spects of painting materials, Zhou Fang, the ladies of the draw works to carry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rtistic language. Finally look at the week draw ladies Fang reflects the fine brushwork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artistic style,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subject selection, art and other aspects of language to interpret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sty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artistic charm .
Ladies draw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daily life of court ladi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the use of silk, brush, ink and mineral pigments and plant pigment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painting materials to hooks, filling, staining of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forms, creating Run the show pen and ink, colorful, flavor-sun screen net visual effects, showing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plump mellow, mellow bright image features, in order to reflect Tong Yan, "Fung musc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oday, we have been able to draw in the ladies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enjoy a unique sense of beauty, the kind of atmosphere implication Datang time work so that
we are deeply convinced that history has proven that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beauty is eternal, immortal.
Key words: Tang Dynasty,Zhou Fang,Ladies draw,Artistic style
引言
在中国绘画史上,当属人物画的历史最悠久,而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不仅是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审美价值。
“仕女”旧称“士女”,即贵族妇女。
而仕女画作为特定名词出现是在北宋《宣和画谱》记载的两幅画中,即黄居寀的《写真仕女图》和徐崇矩的《采花仕女图》。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均出现了极为繁荣的局面。
唐代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尤其是唐代仕女画的艺术成就,仍为今人所叹服,其艺术影响经久不衰。
古代画论中,有不少是对周昉仕女画的解读与品评。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周昉)“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
衣裳劲简,彩色柔丽”。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也有记载:“其(周昉)画佛像、真仙、人物、士女,皆神品也”,对周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周昉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介绍。
董逌在《广川画跋》中也提到周昉知唐人审美风尚而作画,并说他画的《西施图》达到了形神俱妙的境地。
宋代的米芾评价周昉的画面用线特色:“昉笔秀润匀细”。
杜牧﹑黄庭坚都曾作诗称赞周昉的画艺。
另外《图画见闻志》、《珊瑚网》等书画史书上都有关于周昉的记载。
现代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也对周昉仕女画作了一定研究。
中国著名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对周昉的生平和他的绘画作了简要研究,美术史论家滕固先生的《唐宋绘画史》和工笔人物画家刘凌沧先生的《唐代人物画》都对周昉和他的仕女画作了一定研究。
还有一些书画鉴定家对《簪花仕女图》的归属问题作过详细的研究,比如说杨仁恺先生、谢稚柳先生等等。
文献资料汇编中,陈高华编的《隋唐画家史料》、周积寅先生的《中国历代画目大典》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汇编专著,这些都为研究周昉仕女画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将通过分析研究周昉的仕女画《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内人双陆图》等作品的艺术语言,联系本人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实践,分析周昉的仕女画作品所运用的艺术语言的艺术特色,并深层次剖析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
首先阐述唐代仕女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介绍周昉生平。
然后,结合自己所学的工笔人物画知识,主要从题材选向﹑构图形制﹑造型特点﹑色彩特征﹑绘画材料这几方面,对周昉的仕女画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详尽分析。
最后再看周昉仕女画折射出的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并从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艺术语言等方面来阐析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魅力及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及影
响。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学研究法,文献学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有助于了解唐代仕女画的发展历史和古代绘画理论家对唐代仕女画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了解当代人对唐代仕女画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从自身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图像学研究法,图像学研究法是本人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周昉仕女画作品中的图像符号,揭示其所暗含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倾向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历史学研究法,社会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唐代仕女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将运用历史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去剖析唐代仕女画艺术风格的形成;美术学研究方法,本文将运用绘画表现手段中的构图﹑造型﹑设色等要素来分析周昉仕女画以及唐代仕女画的风格特征,可视为美术学研究方法,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虽然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周昉仕女画和唐代仕女画作过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周昉的仕女画作品为切入点研究唐代仕女画作品的专门论著却并不多见,而且有许多论断的准确性尚待进一步证实,诸多研究成果也多偏重于对其绘画作品年代或出处的考证,而对于绘画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缺乏详尽的阐述以及全面和系统的梳理。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出系统的归纳总结,以周昉的仕女画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从图像和技法的角度分析周昉仕女画作品所运用的艺术语言,即从题材选向﹑构图形制﹑造型特点﹑色彩特征﹑绘画材料等方面,对周昉仕女画作品所运用的艺术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来讲,即从构图形制上的横卷式构图,呼应开合,对称平衡,疏密虚实;造型特点上以线造型,表现人物的形体﹑动态﹑质感,以此达到传神的目的,并且以形象大小﹑画面位置决定人物的高下主次,以服饰﹑高矮、胖瘦等决定人的身份与素质;色彩特征上从色彩的对比关系,主辅关系以及着色技法等方面深入分析周昉仕女画的艺术特点,进而深入剖析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
周昉仕女画是解读唐代仕女画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唐代仕女画艺术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工笔人物画的认识,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产生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1章唐代仕女画
1.1唐代仕女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唐代仕女画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而又和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我们对唐代仕女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之前,不妨先去了解一下唐代仕女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唐朝正如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向我们展示它富丽堂皇而又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辉煌时代。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从此开始了大唐王朝的将近三百年的盛世文明。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唐太宗统治年间,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重视文化教育,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把当时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之后经历了武氏当权,统治阶级权力争斗后迎来了唐朝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开元盛世”。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武帝之后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政局动荡,但是仍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宣宗之治”等良好局势。
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为梁,至此唐朝灭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唐代能够在绘画领域取得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了解了唐代仕女画发展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看出唐代仕女画发展的清晰脉络了。
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都是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治上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局稳定,民族团结,尤其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而经济上,唐朝前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唐朝后期江南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得到空前的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大融合。
就当时整个世界范围上看,唐代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封建强国还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是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都不及唐朝。
唐朝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国际政策,积极和各国交往,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互通有无,造就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景象。
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上的繁荣,以及外交政策上的对外开放,必定带动文化艺术上的迅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宗教对艺术的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宗教既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大众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唐朝宗教政策相对宽容,尤其是对佛教的吸收和利用更是明显。
贞观年间玄奘取
经印度;武氏当政时也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政权;玄宗时寺院数目比初唐之时增加了将近一半;中唐以后盛行的禅宗,特别是慧能所创的南宗,“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之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1]把佛教的禅学和中国文化相融合,不用出家和苦修,只要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世界也就等于成了佛。
统治阶级对宗教的利用和推崇,必定借助宗教绘画这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这也就给画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王维、李思训、韩干、周昉、孙位等近百名画家都有壁画作品留录于《历代名画记》。
从“画圣”吴道子的道释人物画到周昉的“水月观音”,佛教人物的形象也一步一步烙上了中国的印记。
佛教中国化,佛教艺术也慢慢世俗化。
经济和宗教的蓬勃发展把唐朝的人物画发展推向了高峰,唐代仕女画在继承前人绘画的基础上,在唐朝强大的国力、宏大的思想以及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之下,在宽松开放的对外艺术交流中,创造出独具大唐风韵的华丽丰盈的仕女画风貌。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
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
” [2]这不仅促进了绘画上的发展,而且明确了绘画的功用。
但是当绘画不再只是 “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时,它也就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当张宣、周昉的仕女画出现时,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价值才被挖掘出来。
仕女画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备。
1.2 唐代仕女画发展概述
对于唐代仕女画的发展,我大致从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几个时期分别加以阐述,从而根据唐代仕女画清晰的发展脉络分析其艺术特点。
初唐大致是指从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618年-公元712年)。
初唐重要的人物画家有阎立本、尉迟乙僧等,其中尤以阎立本的绘画最具代表性。
阎立本(约601—673),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
曾历经三朝,于高祖、太宗、高宗时均官居要职。
因此,他的绘画很能够顺应唐王朝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主张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艺术理想,其人物画作品也最能够代表初唐人物画作品的艺术风貌。
如今传世的唐代人物画作品及摹本中,传为阎立本的人物画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醉道图》和《萧翼赚兰亭图》等,其中《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最能代表阎立本的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步辇图》中的宫女们虽只是帝王的陪衬,表现得娇小而稚嫩,但却神情自若,仪态大方,姿态万千,再加上设色浓丽而淳净,使得整幅画面显
[1]童教英,《中国古代绘画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2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现出一种喜庆的气氛。
《历代帝王图》中的仕女也是陪衬作用,端庄秀丽,衬托着帝王的威严。
阎立本工整细密、色彩浓丽的绘画特色对整个唐朝的画风具有开山之功。
尉迟乙僧,生卒年不详,于阗(今新疆和田)人。
隋朝名画家尉迟跋质那之子,世称其父为“大尉迟”,称尉迟乙僧为“小尉迟”。
乙僧勤奋好学,跟随其父学画,二十岁左右已出名。
公元632年于阗王因其“丹青奇妙”推荐给唐太宗李世民,起初做宿卫官,后又袭封为郡公。
尉迟乙僧人物、花鸟、风俗绘画无所不能,但最擅长宗教人物。
其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 [1]。
在设色上,他采用印度色彩晕染法,有凹凸之感且设色沉着浓郁。
在用线上,“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2]是一种坚硬挺拔、刚中带柔的勾线方法。
只可惜现已无其真品在世。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13年-公元765年)。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人物画家,主要有吴道子、张萱、杨宁、杨升、陈宏等人,而最能体现盛唐人物画的艺术成就的画家有吴道子、张萱。
吴道子(680-759)其人物画自成一家,以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风貌而享有盛誉,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传为吴道子的人物画作品主要有《送子天王图》、《鬼伯》等。
他创立了“兰叶描”的勾线笔法。
据记载:“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3]。
意指吴道子的笔法形如兰叶,状如莼菜,使衣服有飘动之势,因此和北齐曹仲达的细线褶纹贴身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而着色上只是“略施微染”而已。
吴道子一生着重于宗教绘画的创作,其实他山川、草木无所不能,但惜无真品传世。
对于女性绘画题材的创作,我们也只能从现存的摹本中找寻一二。
《送子天王图》中刻画了佛教中摩耶夫人的女性形象,虽是印度的佛教故事却有唐人的相貌。
吴道子把摩耶夫人画得慈祥高贵并传其神韵,用笔的起伏变化造就了一种强烈的动势和飘忽的仙界的感觉。
而我们众所周之的观音菩萨形象的确立也是吴道子的重要贡献之一。
盛唐是绮罗人物画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绮罗”一词最早在南陈姚最《续画品》中提出,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绮罗人物”的意思就是指穿着华贵衣服的贵族妇女。
[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氏书画苑本),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1962年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四部丛刊本),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年
绮罗人物画多是描绘贵族游乐及生活情景的绘画。
当时的绮罗人物画家有陈宏、杨宁、杨升、谈皎、李凑均等人,但是这一时期最富盛名的是张萱。
张萱,生卒年不详,唐开元年间任使馆画直,善画仕女、儿童。
所绘“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于时” [1]。
其主要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张萱善于做面部微妙的处理,喜“朱晕耳根”,以及用景物衬托人物的情绪,故而在盛唐时期的仕女画家中最富盛名。
在现传的宋徽宗摹本《捣练图》中,张萱把宫中12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并极富生活情趣。
用笔工细劲健,设色艳丽匀净,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正和唐朝绚烂多姿、富丽堂皇的大国形象相符,体现着美的和谐与统一。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公元766年-公元835年)。
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家在继承和发展初唐以及盛唐仕女画的基础上,采众家之长,并加以创造提升,技法日趋成熟,至周昉仕女画的出现,唐朝的仕女画发展已步入顶峰。
周昉传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簪花仕女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挥扇仕女图》以及流落美国博物馆的《调琴啜茗图》等。
周昉所绘贵族仕女“曲眉丰颊,便知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
昉于此时,知所好而图之矣”
[2]。
他所画的仕女体态丰腴,神情忧怨,衣褶劲简,薄纱透肌,色彩浓丽而不失典雅,迎合唐代人 “以丰肌为美” 的审美风尚,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本文下一章将详细对周昉仕女画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解读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公元836年-公元907年)。
晚唐的社会急剧动荡,战乱频繁,唐朝的国力迅速衰落,唐帝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往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受此影响,晚唐的文化艺术也逐渐由富贵堂皇、流光溢彩转为国破家亡的灰色暗淡。
晚唐仕女画一方面继续沿袭盛唐、中唐既有的艺术范式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晚唐的画家也在用手中的画笔抒写国破离愁的伤感,在图画中寻求片刻的安宁与精神寄托,这种灰色调的伤感遍及诗歌和绘画作品之中。
流传至今的晚唐人物画有孙位的《高逸图》,还有新疆等地的唐墓中出土的石刻壁画图像。
此时期的绢上绘画作品,如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乐图》,其人物造型和艺术风貌仍没有脱离盛唐和中唐的风骨气象,之后的仕女画的发展也无不受到此前仕女画的深刻影响。
至此,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唐代仕女画发展的历程,下面,我们对最能代表唐朝仕女画艺术风格的周昉的仕女画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氏书画苑本),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1962年
[2](宋)董逌《广川画跋》,(翠琅玕馆丛书本),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第2章周昉仕女画
2.1 周昉的仕女画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周昉生活在中唐时期(公元766年-公元835年),先后历经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的统治,而这一时期却是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造就了“开元盛世”,却也是盛唐衰落的根源。
天宝年间,他自认国泰安康,四海生平,就不思朝政,沉迷于酒色之中。
唐玄宗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宰相,后又用杨国忠为相,再加上宦官高力士干政等都使朝廷越来越混乱。
这时候边将专军,使得安禄山握有重兵并于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时连同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乱”。
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把唐朝带入了朝野危机四伏,国无一日安宁之境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在《无家别》中描述了当时战乱后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状态。
首先,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地方。
其次,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无论中央控制还是藩镇控制的人民都遭受着“暴刑暴赋”。
再次,民族矛盾日益严峻。
在历史上,艺术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步调往往是不一致的,虽然中唐时期的唐王朝国力衰退,但是绘画艺术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反而不逊于盛唐。
这时候的画家有韩滉、卫宪、程伯仪等等,以及盛唐过度而来的韩干、毕宏等人与周昉共同活跃于当时的画坛。
周昉的仕女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是,周昉没有像当时的诗人那样着力描绘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尖锐矛盾,他以独特的视角,以当时的统治阶级中的贵族妇女为描绘对象,着力刻画国力衰败背景之下的贵族妇女的彷徨、空虚、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从历史的另一面记录下唐王朝衰落的社会现实。
2.2 周昉生平
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不详,出身显贵。
周昉曾任越州(今绍兴)长史、宣州(今宣城)别驾。
据《唐朝名画记》记载,他的主要活动时期是代宗大历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
周昉善画神佛、仕女、宗教人物、肖像等。
周昉本身就是贵族子弟,活跃于封建上流社会,所以熟视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初学张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