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①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②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归纳发声体的特点】
①橡皮筋: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
②声带: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敲击音叉使其发声,问学生能否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演示。

①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小球发生跳动。

②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

根据实验现象,教师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板书)。

【结论】
1.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转化法:能够把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在
物理上叫做转化法。

【播放视频】——《音叉的发声》
【提出问题】你知道一些常见乐器靠什么振动发声?一些动物发声的器官是什么?
【小结】乐器及一些动物发声的部位
乐器种类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发声部位自身的振动弦的振动空气柱
动物蝈蝈蝉(雄性)蚊子、蜜蜂
发声器官两前翅摩擦腹部发声器翅膀
【例题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到的装置。

(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像这种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选填“转化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答案:(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分析发声与振动之间的关系,便于观察;(3)转化法。

二、声音的记录
【提问】如何把声音记录下来?
在生活、学习中,有些声音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声音保存起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找出声音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讲解】①早期的声音记录:是早期的“粗纹”唱片的表面放大图,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

机械唱片和机械音乐盒,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记录。

②现代的声音记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听到老师发出的声音的呢?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现象: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提问】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你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来交流的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宇航员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二、声波
【提问】以敲鼓为例,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讲解】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用一根木棍不端的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外传播。

声音的传播类似于水波。

所以,我们把声
也叫声波。

【结论】
3.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三、固体、液体的传声
【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做好两个实验,第二个根据条件可以寻找几名学生代表做。

①一个同学轻叩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声音吗?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用两个纸杯连几米长的细棉线,制作一个“土电话”,用“土电话”说话和在同样的位置直接说话有什么不同?
【归纳】在实验①中,能听到与空气中不一样的声音;在土电话进行的实验中,能够传递声音的主要是棉线。

所以桌子、棉线能够传播声音。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现象】
③在鱼缸胖拍手,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

④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

以上事例表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播放视频】——《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2】“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
【解析】声音在软木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小,所以A错误。

其它选项均正确。

二、回声
1. 回声的产生
【提问】在山谷间喊叫时,你是否提到过回声?在教室里也有声音为什么听不到回声?
播放ppt33页,让学生阅读北京天坛回音壁,了解回声。

【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根据声音在空气柱的传播速度为340m/s即可以计算出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结论】
1.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
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

2.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大于0.1 s(距
障碍物距离大于17m),才能够区分回声和原声。

2. 回声的应用:
【讲解】①以音乐厅结构为例,讲解回声的应用——加强原声。

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出发到再回到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s=vt/2。

【总结】 3. 回声的应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测距。

回声测距
加强原声
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
B.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会阻止音叉的振动
C.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强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
D.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听不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
【解析】骨传导传递声音时,靠的是固体,固体的传声效果比
气体的好。

所以当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
声比空气强。

选项A正确。

1. 敲锣鼓时要让嗡嗡作响的锣声迅速停止,最好的方法是()
A. 捂住耳朵
B. 不再去敲它
C. 用手按住锣面
D. 握住锣的边缘
【答案】C.
【解析】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要让嗡嗡作响的锣声迅速停止,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按住锣面,使它停止振动。

故A、B、D不符合题意,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 如图,将一只小闹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闹铃声。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

(2)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3)这个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 (选填“转换法”或“推理法”)。

【答案】(1)变小;(2)介质;(3)推理法。

3. 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

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ppt 进行总结。

声音的产生 ①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声波: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的传播 ①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③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③应用:加强原声,测距。

回声 ①人耳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 0.1s 。

②障碍物与发声体最短距离17m 。

声音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