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以庐山为例逐字说课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必修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以庐山为例逐字说课稿教学设计
关键词:
剖面、庐山、介质、地表、冲沟、力量、岩石、冰川、地层、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外力介质、自然环境、侵蚀作用、地质学家、地壳运动、作用介质、海浪侵蚀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张庐山的美景,这是庐山著名的五老峰。

通过景观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庐山山体的特点,相对于周边的平原地区,庐山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拔地而起的山峰,它的形成都跟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出的力量及内力作用有关,并且主要是与内力作用的表现之一,地壳运动中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关。

刚才我们欣赏是庐山局部的山体景观,接下来我们利用谷歌地球软件截图来全景展示一幅庐山地区的三维遥感影像,我们发现在庐山的四周地势都很陡峭,与周边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了悬殊的落差。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在1100 米左右的庐山顶端有一片开阔之地,并建有牯岭镇,图片中红色的屋顶就是各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筑。

牯岭镇主体味于西谷,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它的平坦与四周陡峭的庐山山体形成了庐山外斗里平的特殊地形。

那么牯岭镇所在的平坦开阔之地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里相对平坦的地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一起探究答案。

我们的视角变换成芦林湖所在的东谷,这里有一片洼地,积水成湖,在它的东北方有一条冲沟,大教场冲沟,这里海拔高度约1028 米,此处位置恰好处于上游冲沟与下游盆地的交汇之处。

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样一个普通的沟谷中?这是因为我们要探究庐山顶部形态的成因,就需要寻找一处合适的地点,获取它的地下垂直地层信息去寻找答案。

在大校场冲沟的沟口位置,地质学家们就发现了一处出露完好的地层剖面,也就是图中三角形的位置。

经过科学测定,它属于晚第四纪地质剖面,我们今天的探究就从这个地层剖面开始研究。

这是一副出露剖面的景观照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从剖面的厚度、剖面顶部的起伏状况、剖面的颜色、剖面组成物质等方面来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剖面厚度达数米,这可以用树木的高度作参照。

剖面的上方相对平坦,起伏小,生长着森林表层,发育了森林土壤。

剖面的颜色方面,不同深度地层的颜色有差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剖面组成物质方面,沟底堆积着大量的巨大的砾石,在剖面当中也夹杂着一些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冲沟地层剖面的信息,我们来看一张针对该剖面绘制的专业地质图。

大校场地层剖面是牯岭地区地质剖面的一个缩影,我们将通过探究该剖面试图解答牯岭镇平坦地形的成因。

我们先从底层开始,同学们仔细看图并思考底层的基岩,也就是完整的岩体,它有什么特征?
我们发现底层基岩表面有很多裂隙出现,目前这些裂隙已深埋地下,因为这些裂隙的出现,使得原本完整的掩体被破坏了。

那么在自然环境中,岩石表面这种裂隙的出现是普遍发生的吗?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左侧的图片中是一块砾石表面掩体剥落、破碎的状况,右侧图片是植物根系在岩石裂缝中不断生长的状况。

这是在庐山北部拍摄到的一块儿砂岩,它的表面岩体剥落且变得浑圆似球状。

以上这些岩石遭破坏、破碎、崩解的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看来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风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在我们教材中,用完整的4 幅小图展示了物理风化的过程。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自然界的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就很容易崩解破碎。

此外,岩石中水的冻融、水的化学溶解、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对岩石起到分化、破坏的作用。

我们来总结一下,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破坏发生崩解、破碎。

分解在分类上有物理风化,它是由于自然界中温度、压力、湿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还有化学风化或分解,它是指自然环境中水溶液可以通过溶解等方式促使岩石分化。

还有一种生物分解,它是植物根系的生长过程,如根劈作用,由于导致风化的温度、水、生物、空气等均为外界环境条件,所以它们的作用也被称为外力作用。

分化就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

外力作用还有哪些形式?让我们继续探究,我们再继续来观察这个剖面。

在底层风化基岩之上的地层中,它的构成物质有哪些?首先,地质学家已经按照直观的颜色进行了分层,颜色差异主要与组成的化学物质差异有关,从下到上依次有橙黄色、暗棕色、红色、棕黄色和棕色。

并且我们发现在这些不同颜色的地层中,显著地分布着一些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沙石、土层等。

因此,地质学家对每个地层就是按照颜色加组成物质来进行命名的,比如从下到上依次为橙黄色巨砾层、暗棕色砂砾层、暗棕色砂砾石层、红土层、棕黄色土层及块砾层、现代棕色森林土。

那么这些大小不一的砾石为什么会分布在这里?是本地产生的吗?不是,因为这是冲沟的沟口,沟内有明显的落差,肯定会有物质的流动。

如果不是本地产生,那么它们从何而来?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大校场冲沟所在的地势图来思考。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校场冲沟位于庐山北部中段最高峰大月山和与其平行排列的女儿城山脊,两者所加持而形成的沟谷。

所以这些沙砾石很可能是来自两侧山地大月山女儿城山脊上的掩体,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运移到了沟口处?同学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的是重力,它导致砾石滚落下来。

还有吗?除了重力会有什么样的外力作用介质?有些同学想到了冰川作用,因为我们探讨的这个剖面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

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认为,在这一时期的部分阶段,庐山地区是发育了冰川的,所以这些沙砾石极有可能是被冰川搬运,并在沟口较低海拔处因为冰川的消融而堆积。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可能想到了是流水作用,因为庐山地区气候湿润,降雨充沛,由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也能完成这个过程。

沙粒时被流速较快的流水搬运起来到沟口处,由于水流流速减慢,沙粒时就地堆积。

当然,具体是什么外力作用介质,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去研究。

对于这些沙粒石,是经过了外力介质的搬运堆积而到了沟口这个位置,而搬运堆积也是外力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继续追溯在大月山,这些沙砾石在运移之前,又是如何与山地的岩体分离的呢?风化作用。

的确,搬运的物质一部分来自于基岩破碎分解后的风化产物,在自然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破坏地表岩体的外力作用形式。

我们看到的图片就是庐山大月山山体,它在外力作用下,山体也会不断被侵蚀,形成侵蚀冲沟。

侵蚀作用是各种外力介质,包括流水、风力、冰川、海浪在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侵蚀的本质特征在于物质离开原地,因此侵蚀过程会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各种侵蚀地貌。

我们把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总结一下,它包括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判断一下它们的成因。

第一幅,金沙江虎跳峡,外力作用的介质是流水,外力作用的形式是侵蚀,所以金沙江虎跳峡应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二幅,阿联酋利瓦沙漠的新月形沙丘,外力作用的介质是风力,外力作用的形式是堆积,因此利瓦沙漠的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三幅,墨尔本海岸,外力作用的介质是海浪,外力作用的形式是侵蚀,因此,墨尔本海岸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四幅,新西兰库克山,外力作用的介质是冰川,外力作用的形式是侵蚀,因此,新西兰库克山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五幅,法国卢瓦尔河沿岸,外力作用的介质是流水,外力作用的形式是堆积,因此,法国卢瓦尔河沿岸是流水堆积形成的。

最后一幅,敦煌雅丹,外力作用的介质是风力,外力作用的形式是侵蚀,因此敦煌雅丹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来梳理一下外力作用的形式与外力作用的介质之间的关系。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岩石在自
然环境中被外力不断破坏,发生着风化侵蚀的过程,而它们产生的碎屑物再经过外力介质进行搬运。

当外力介质运动速度减缓或由于温度升高而冰川消融,外力介质携带碎屑物的能力减弱而将搬运物进行堆积,并最终形成沉积物。

在这个过程中,风化作用会受到外界的温度、水、空气、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侵蚀、搬运、堆积也会受到外界的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它们均是外力作用的各种介质。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回到开篇的思考问题,牯岭镇所处的平坦开阔地是如何形成的?牯岭镇所在地区在地质时期,经过了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基本过程,使得地表趋于平缓,形成了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征。

下面我们把这两节课所讲授的内力、外力作用来进行一下列表比较。

根据力量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们的能量来源分别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在表现方式上,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的表现。

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表现。

在作用结果上,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同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把粗毛胚进行再塑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这一课的前两节内容,我们均选用了庐山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我们在登上庐山之前,位于鄱阳湖畔,仰望到了由于内力作用的地壳抬升而显得陡峭壁立五老风,感受到了一山飞至大江边的气势。

而当我们跃上葱龙四百玄之后,也看到了在海拔1000 多米之处相对平坦开阔的牯岭镇,而这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地表形态的塑造正是这两种内力、外力作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也使我们地球表面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本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