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秣陵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秣陵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

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

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别五种不同地形生长的人和物,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根据地形生长物特点形成的人民习惯施行教化,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教化礼仪;三是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

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

《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

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

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就是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参考答案:
1.C2.D3.B
1.试题分析: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

2.试题分析:D项强加因果,制订婚礼是要革除偶婚制的陋习。

3.试题分析:B项“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错。

2. 传记阅读( 15 分)
爱因斯坦最后的日子
周国忠
(1)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南部乌尔姆。

希特勒上台后,犹太人的日子就很不安宁了,作为名人的爱因斯坦也难逃厄运,柏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5万马克之价悬赏爱因斯坦头颅的告示。

(2)“我一点也没想到我的脑袋能值那么多钱!”他很调侃地对他妻子说。

在比利时国王卫兵的保护下,他到美国避难,在普林斯顿度过他生命的最后22年。

(3)1955年4月11日,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在和平主义宣言上签名,宣言由罗素起草,宣言号召一切国家放弃核武器。

(4)4月13日下午,爱因斯坦在家中病倒了。

他的私人医生迪安立即被请来了。

随后纽约医院最有名的心脏和主动脉外科专家也前来会诊。

爱因斯坦问迪安医生,临终时是否会很痛。

医生告诉他说,或许没有什么痛苦,或许要痛苦几分钟,或许几小时,也可能几天。

几天以后,医生说“病痛折磨时,他十分坚忍”。

在这期间,他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

“我想去的时候就去了,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实在没有意思;我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我去的时候了,我将平静地等待死神。


(5)4月18日凌晨1点10分,助理护士发现他呼吸困难。

她想请医生来,便向房门走去,但听到爱因斯坦用德语说了几句话,护士没听懂,便走近床前。

就在这一瞬间,他深深地呼吸了两下,便溘然长逝了。

时值凌晨1点15分。

上午8点,消息对外公布。

那天早晨,尸体解剖的结果表明,死因是“主动脉大破裂,它像一根用旧了的内部管道,终于爆破了”。

下午3点半,尸体被悄悄火化,骨灰撒在一个未透露地名的地方。

火化前,遗嘱执行人那坦教授直到棺椁前,说了几句话,轻轻地吟诵了一首《席勒丧钟之跋》中为悼念挚友席勒而写的诗: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于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了人类。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撒向四方。

(6)一颗巨星陨落了。

仪式之简单,葬礼之朴素,如同他逝世前一样安详平静。

这非常符合他生前遗愿。

他的遗嘱要求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

按照他的愿望,甚至下葬的时间和地点除护送爱因斯坦遗体去火葬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外,一概没有通知。

他希望,除了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他的一切都将随着他一同死去。

(7)爱因斯坦本想安安静静而去,但他走后,世人却不容他“平静”。

许多国家的报纸,在头版登出大幅的讣告和悼词。

各国的学术刊物,出版纪念爱因斯坦的专号。

中国科学院的机关报《科学通报》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学生、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周培源教授写的纪念文章。

到处都是悼词,“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失去了最伟大的儿子”;到处也都是颂词,“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

当时正在印尼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临时增加了程序:举行了特别追悼仪式,哀悼他的去世。

(8)不错,没有一个人不会意识到他的伟大之处,但我们何不以平静的心去默默注视这位隐藏在历史深处,不愿被喧闹所打扰的老人呢?惟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时此刻,地球上会有十几甚至几十亿人同时想到他和他的好。

(节选自《爱因斯坦:伟大的平凡——写在爱因斯坦诞生120周年之际》)
16、本文记述了爱因斯坦在最后日子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爱因斯坦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答:
17、文章第五段中“就在这一瞬间,他深深地呼吸了两下,便溘然长逝了”,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语上?(4分)
答:
18.爱因斯坦去世后,世人为什么“不容他‘平静’”?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这位伟人?(5分)
答:
参考答案:
16.(1)最后一次在和平宣言上签字;病中坦然面对死亡的情景;去世时的情景;简单朴素的葬礼。

(2)热爱和平;坦然面对死亡,坚忍无惧;追求平凡安静的生活。

17.(1)这句话表现对爱因斯坦突然逝世无限惋惜的感情。

(2)这种无限惋惜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就”、“一瞬间”、“便”和“溘然长逝”几个词语上。

18.(1)因为人们都意识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所以纷纷纪念他,使他死后得不到“平静”。

(2)我们应该继承他热爱和平的情怀;应该学习他不居功自傲的谦逊作风;学习他为全人类的进步奉献自己的才华。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8分)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

”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

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

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

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

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

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

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

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7、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8、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9、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7.A8.D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7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讽朝廷讽:劝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会:恰好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

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

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4分)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4分)
参考答案:
4.D
5.B
6.B
7.⑴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
该责备你。

”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

⑵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
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

4.
试题分析:会:聚合。

解答此类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句,然后把句子放入原文中,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B项,“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错。

文中说的是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能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黍米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句意通顺。

关键得分点:(1)“执”“ 慰
谕”“ 义”“ 相”“遽”(2)“条”“ 行状”“ 诣”“ 寝”“ 于”。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

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

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

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

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

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

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

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

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

”让大家放心离开。

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

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

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

”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

”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

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

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

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慧度,交阯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