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生产新技术—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甘薯生产技术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的营养特点
菜用型品种的特点是茎叶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以收获幼 嫩茎尖作为蔬菜食用为主要栽培目的。
甘薯的新鲜茎叶营养成分十分丰富。据亚洲蔬菜研究所发展中 心报道,每100g新鲜甘薯茎叶含水分81.7g、粗蛋白3.56g、粗 纤维4.10g、粗脂防0.67g、钙81.2mg、磷67.3mg、铁10.37mg、 胡萝卜素3.61mg、VC25.0mg、VBl0.06mg、VB60.17mg、烟酸 0.94mg。瓜、南瓜、冬瓜、莴苣、茄子、胡萝卜、番茄等13 种蔬菜相比较,在14种营养成分中,蛋白质、脂肪、热量、纤 维素、碳水化合物、钙、铁、磷、胡萝卜素、VC、VB1、VB6、 烟酸等13项指标均居首位(10-1)。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二)整地起畦与施基肥 结合蔬菜专用型品种生长特点,整地时适合起平畦,精细耕整。畦距100~ 130cm(包括畦沟),畦高15~20cm。整地时施用磷肥20~30kg,以腐熟人粪尿、 厩肥或堆肥等作基肥(约1500kg)配合适量复合肥,可获得较好的茎尖产量及食用品 质。整地起畦后,可喷施除草剂金都尔控制田间杂草。 (三)田间种植模式如下图。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五)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 种植后7d内进行查苗,发现缺苗马上补苗,并保持土壤湿润。 2.摘芯打顶 薯苗成活后生长有7~10片叶(离畦面约30cm)时,摘去植株生长点,促分枝,以便 提早采收。 3.肥水管理 每采收两次茎尖要穴施或撒施一次,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情况下,每次每亩施尿素 15kg、复合肥(N: P: K=15:15:15) 30kg,同时注意除草。菜用型甘薯从种植至采收 结束前,畦面应常淋水或喷灌,以保持畦面土壤湿润,确保幼嫩茎尖生长听需的水 分,如遇雨水过多,要及时排水。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四)大田种植技术 1.选用顶端壮苗 大田起好畦后,即可到苗床或假植扩繁田采苗。采苗时,应采顶端第一段苗(6 ~8 个节)。在种植前可用抗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用50%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苗基部(10cm)10min,药液可连续应用 10次左右。 2.种植时间 适宜种植时间为3月至7月中旬,可分期分批种植。 3密度与栽插方式 栽插时株行距20cm x 30cm ,畦宽为100~130cm,每亩种植10 000株左右,栽插 方式采用斜插法。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2. 台农71 :由台湾省农科所育成。特征特性 : 台农71是台 湾地区菜用型甘薯的主栽品种,茎叶嫩绿色,无绒毛,叶柄短, 茎尖突出,分枝能力强,喜好肥水及高温,薯皮白色,薯块产 量低。通常采集约10厘米长茎尖做菜用,可循环采摘,食味 优于木耳菜及空心菜,口感鲜嫩滑爽。适宜在城市郊区作为特 希蔬菜种植。既可炒食又可凉拌,营养丰富,茎尖每百克鲜重 含维生素C 35.32毫克,维生素B10.12毫克及磷、钙、铁 等物质。菜用品质好过空心菜,短蔓半直立性,基部分枝多, 一般分枝可达十几个,茎叶再生能力强,薯皮白色,肉淡黄色, 块根产量较低。而且生长期间极少发生病虫害,是天然无污染 的绿色蔬菜。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二、茎尖菜用型品种 茎尖叶菜型品种应选茎尖生长点以下10一15厘米的茎叶幼嫩、茎尖翠绿,食味清 甜,无苦涩味,口感清爽,茎尖产量高,抗一种以上主要病害,其他综合性状较好 的品种。 1. 福薯7-6(国鉴薯2005001):由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以“白胜”计划集团杂交 选育而成。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叶菜用型,叶片心脏形。顶叶、叶色、叶脉色及叶 柄均为绿色。短蔓,茎绿色,基部淡紫色,基部分枝10个,株型半直立。单株结 薯3个左右,薯块纺缍形,粉红皮桔黄肉,结薯习性好,薯块萌芽性好。鲜嫩茎叶 (鲜基)Vc含量14.87毫克/100克,粗蛋白(烘干基)30.8%,粗脂肪(烘干基) 5.6%,粗纤维(烘干基)14.2%,水溶性总糖(鲜基)0.06%。茎叶食味优良,抗 疮痂病、不抗蔓割病。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国家甘薯叶菜型新品种区试。 两年每667平方米年6次采摘,平均茎尖产分别为705.5千克、1965.0千克,分别比 对照台农71减产2.2%、0.37%。居参试品种首位。生产试验,三点平均茎尖每667 平方米产1754.2千克,比对照增产14.8%。栽培技术要点:畦作,株行距20厘米 ×18厘米,每667平方米种植1.8万株左右。返苗后打顶“促进分枝”,春、夏季 种植要注意及时采摘和浇水保湿,秋、冬季种植要注意盖膜保温。宜在福建、北京、 河南、江苏、四川、广东和广西非蔓割病重发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
Hale Waihona Puke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3. 莆薯53:由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于1977年从莆薯3号放任授 粉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薯53叶脉及茎均为绿色,叶形深裂复缺刻,茸毛 少,短蔓半直立性,基部分枝多;薯皮粉红色,肉淡黄色,薯 块下纺锤形,萌芽性好,出苗早而多;生长势强,后期不早衰, 适应性广;茎尖柔嫩,每百克鲜重含维生素C 31.28毫克, 维生素B1 0.09毫克,还含有磷、钙、铁等物质。经两年全 国多点推广应用,一致评价:莆薯53的株型、叶型、长势极 像空心菜,茎尖熟化后色、味俱佳。产量表现:平畦大棚栽培, 每667平方米可采鲜茎尖3 000千克左右,菜薯兼用的大田起垄 种植,每667平方米可采茎尖l 000千克左右,收薯块1 500千 克。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7.广薯菜2号:株型半直立,顶叶绿色,叶尖心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紫色,茎尖、 茎叶无茸毛。薯皮白色,薯肉白色。幼嫩茎尖烫后呈绿色,略有香味和苦涩味,微 甜,有滑腻感。食味鉴定综合评分4.4分,品质优。上部茎叶平均亩产2 071.2kg, 增产9.84%。 三、栽培技术要点 (一)壮苗培育 1.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好、水源近,土质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作苗床。苗床起垄育 苗,垄宽为80~100cm,深度30 cm左右,长度视需要而定。 2.种薯消毒 选用外皮光滑、无虫口、无病斑的薯块作种薯。种薯在种植前先消毒,可用50% 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25%多菌灵1 000倍液浸种薯10min。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4.百薯1号(豫品鉴甘薯2006001):育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顶叶色绿带褐,叶色浓绿,叶脉绿色,脉基褐色,柄基紫色,茎紫色, 叶形心脏形,茎蔓短,茎蔓密生茸毛,叶柄茸毛稀少,叶片无茸毛;田间自然开花, 自交结实率高,株型半直立,基本分枝数25~30个,茎蔓细,最长蔓长80~100厘 米;结薯早,薯块多而集中,薯块长纺锤形,表面光滑无条沟,薯皮紫红色,薯肉 淡黄色、质地细嫩,粗纤维少,夏薯烘干率25%~26%。营养品质经农业部农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水分88.99%、蛋白质3.22%、脂肪0.39%、 膳食纤维1.25%、总氨基酸2.81%、维生素C402 毫克/千克、维生素B21.4 毫克/千 克、磷618 毫克/千克、钙1800 毫克/千克、钾4000 毫克/千克、硒19.9μ克/千克。 产量表现:2004年,百薯1号和台农71的每667平方米茎尖产量为1129千克和,比 对照种台农71每667平方米837千克增产34.9%。2005年,利用冬季加温育苗,2 月6日栽插,栽插密度12000株/667平方米,百薯1号和台农71的每667平方米茎尖 产量分别为1874千克和1583千克,百薯1号的茎尖产量比台农71增产18.4%。大田 薯块产量,夏栽一般每667平方米2000~2500千克,春栽一般每667平方米3000千 克以上,最高每667平方米4000千克。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 交通便利,劳动力便宜。注意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大田种植每667平方米3500~ 4500株,兼顾生产茎尖和薯块;温室种植每667平方米10000~12000株。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5. 福薯10:由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以福薯7-6×台农71杂交选育而成。特征特性: 叶片心形,顶叶淡绿色,叶色、叶脉色、茎色、叶柄色均为绿色,薯形长柱,薯皮 白色,薯肉白色。茎尖表现无茸毛,开水烫后颜色为淡绿至绿色,食味接近对照种, 有香味、无苦略甜,有滑腻感。中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感蔓割病。产量表现: 2005和2006两年福建省区试结果,茎尖平均产量2055.36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 平均增产8.3%,中抗一种病害以上,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推荐参加国家甘薯 新品种生产试验。 6. 尚志12:品种来源 尚志12是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在黑龙:尚志县收集到的地 方品种。特征特性:块纺锤形,紫红皮黄肉;地上部生长快,茎尖产量高,茎尖嫩 叶,叶色茎尖无茸毛,粗纤维含量少,茎尖熟化后仍保持绿色,无苦涩味,适口性 好,适于作蔬菜用。产量表现:单株鲜茎尖可食用部分重可达637克;薯块每667 平方米产量约1 500千克,适合在城郊种植,采摘茎尖供应市场。栽培要点 露地 栽培密度每667平方米4 000株。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3.排种 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6℃以上时,苗床开沟,浇足底水,排种于沟中,盖2~3cm厚 的土,采用种薯首尾相接的形式平排,种薯间相隔5~10 cm,除遇特殊干旱外, 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出苗后适当浇水、追肥,促苗生长。排种期宜在3月初至4月 中旬。 4.苗期管理 当薯种长出的苗长度达10cm左右时,适当追施少量速效氮肥(每亩施3~5kg尿素) 或用0.2~0.4%的尿素溶液喷施叶面,可加速种苗生长,当苗长达25~30cm时即 割苗假植或直接在大田种植。原种薯的苗基部每枝留2~3个节,继续施肥促侧芽 生长,当苗长达25~30cm时即进行割苗假植繁苗。如此反复2~3次采苗,可快速 增加假植繁苗的数量。当假植苗地上部生长达到8~10个节位时进行摘心打顶促分 枝。在大田定植前一周左右,对薯苗薄施速效氮肥以培育嫩苗壮苗,薯苗生长达 25~30cm时可采苗种植。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4.虫害防治 主要害虫是斜纹夜蛾和甘薯天蛾的幼虫,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 治,并严格掌握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确保上市菜用茎尖安全。对口药剂有奥绿 1号8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3 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以上农药任 选一种喷雾。 5.适时采收 采收茎尖长以可直接食用长度为原则,凡达到适采长度的茎尖均可采收,产品采收 以长10~15cm,用手折断脆嫩不带丝为宜,采收时应避免损伤嫩叶、以免产品发 黑影啊产品的外观,同时松散排放、防止发热而灼伤嫩梢芽点和嫩叶。每条分枝被 采摘时应留有2~3个节,促侧芽生长,下次可继续采收。采收以在上午10时前进 行较佳,一般每隔7~10d可采收1次。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故在中国、日本、韩 国及东南亚地区也把甘薯茎尖作为蔬菜食用 ,香港人更是称甘 薯叶片为蔬菜皇后 。有些国家把甘薯顶端10~15 cm 的部分(包括茎、叶柄和顶叶) 作为蔬菜销售,而日本和韩国则把叶柄、台湾喜欢成熟的叶片和叶柄来销售。
表10-1,甘薯茎尖和5种普通叶类蔬菜的营养成分
菜用型品种的特点是茎叶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以收获幼 嫩茎尖作为蔬菜食用为主要栽培目的。
甘薯的新鲜茎叶营养成分十分丰富。据亚洲蔬菜研究所发展中 心报道,每100g新鲜甘薯茎叶含水分81.7g、粗蛋白3.56g、粗 纤维4.10g、粗脂防0.67g、钙81.2mg、磷67.3mg、铁10.37mg、 胡萝卜素3.61mg、VC25.0mg、VBl0.06mg、VB60.17mg、烟酸 0.94mg。瓜、南瓜、冬瓜、莴苣、茄子、胡萝卜、番茄等13 种蔬菜相比较,在14种营养成分中,蛋白质、脂肪、热量、纤 维素、碳水化合物、钙、铁、磷、胡萝卜素、VC、VB1、VB6、 烟酸等13项指标均居首位(10-1)。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二)整地起畦与施基肥 结合蔬菜专用型品种生长特点,整地时适合起平畦,精细耕整。畦距100~ 130cm(包括畦沟),畦高15~20cm。整地时施用磷肥20~30kg,以腐熟人粪尿、 厩肥或堆肥等作基肥(约1500kg)配合适量复合肥,可获得较好的茎尖产量及食用品 质。整地起畦后,可喷施除草剂金都尔控制田间杂草。 (三)田间种植模式如下图。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五)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 种植后7d内进行查苗,发现缺苗马上补苗,并保持土壤湿润。 2.摘芯打顶 薯苗成活后生长有7~10片叶(离畦面约30cm)时,摘去植株生长点,促分枝,以便 提早采收。 3.肥水管理 每采收两次茎尖要穴施或撒施一次,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情况下,每次每亩施尿素 15kg、复合肥(N: P: K=15:15:15) 30kg,同时注意除草。菜用型甘薯从种植至采收 结束前,畦面应常淋水或喷灌,以保持畦面土壤湿润,确保幼嫩茎尖生长听需的水 分,如遇雨水过多,要及时排水。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四)大田种植技术 1.选用顶端壮苗 大田起好畦后,即可到苗床或假植扩繁田采苗。采苗时,应采顶端第一段苗(6 ~8 个节)。在种植前可用抗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用50%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苗基部(10cm)10min,药液可连续应用 10次左右。 2.种植时间 适宜种植时间为3月至7月中旬,可分期分批种植。 3密度与栽插方式 栽插时株行距20cm x 30cm ,畦宽为100~130cm,每亩种植10 000株左右,栽插 方式采用斜插法。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2. 台农71 :由台湾省农科所育成。特征特性 : 台农71是台 湾地区菜用型甘薯的主栽品种,茎叶嫩绿色,无绒毛,叶柄短, 茎尖突出,分枝能力强,喜好肥水及高温,薯皮白色,薯块产 量低。通常采集约10厘米长茎尖做菜用,可循环采摘,食味 优于木耳菜及空心菜,口感鲜嫩滑爽。适宜在城市郊区作为特 希蔬菜种植。既可炒食又可凉拌,营养丰富,茎尖每百克鲜重 含维生素C 35.32毫克,维生素B10.12毫克及磷、钙、铁 等物质。菜用品质好过空心菜,短蔓半直立性,基部分枝多, 一般分枝可达十几个,茎叶再生能力强,薯皮白色,肉淡黄色, 块根产量较低。而且生长期间极少发生病虫害,是天然无污染 的绿色蔬菜。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二、茎尖菜用型品种 茎尖叶菜型品种应选茎尖生长点以下10一15厘米的茎叶幼嫩、茎尖翠绿,食味清 甜,无苦涩味,口感清爽,茎尖产量高,抗一种以上主要病害,其他综合性状较好 的品种。 1. 福薯7-6(国鉴薯2005001):由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以“白胜”计划集团杂交 选育而成。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叶菜用型,叶片心脏形。顶叶、叶色、叶脉色及叶 柄均为绿色。短蔓,茎绿色,基部淡紫色,基部分枝10个,株型半直立。单株结 薯3个左右,薯块纺缍形,粉红皮桔黄肉,结薯习性好,薯块萌芽性好。鲜嫩茎叶 (鲜基)Vc含量14.87毫克/100克,粗蛋白(烘干基)30.8%,粗脂肪(烘干基) 5.6%,粗纤维(烘干基)14.2%,水溶性总糖(鲜基)0.06%。茎叶食味优良,抗 疮痂病、不抗蔓割病。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国家甘薯叶菜型新品种区试。 两年每667平方米年6次采摘,平均茎尖产分别为705.5千克、1965.0千克,分别比 对照台农71减产2.2%、0.37%。居参试品种首位。生产试验,三点平均茎尖每667 平方米产1754.2千克,比对照增产14.8%。栽培技术要点:畦作,株行距20厘米 ×18厘米,每667平方米种植1.8万株左右。返苗后打顶“促进分枝”,春、夏季 种植要注意及时采摘和浇水保湿,秋、冬季种植要注意盖膜保温。宜在福建、北京、 河南、江苏、四川、广东和广西非蔓割病重发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
Hale Waihona Puke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3. 莆薯53:由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于1977年从莆薯3号放任授 粉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薯53叶脉及茎均为绿色,叶形深裂复缺刻,茸毛 少,短蔓半直立性,基部分枝多;薯皮粉红色,肉淡黄色,薯 块下纺锤形,萌芽性好,出苗早而多;生长势强,后期不早衰, 适应性广;茎尖柔嫩,每百克鲜重含维生素C 31.28毫克, 维生素B1 0.09毫克,还含有磷、钙、铁等物质。经两年全 国多点推广应用,一致评价:莆薯53的株型、叶型、长势极 像空心菜,茎尖熟化后色、味俱佳。产量表现:平畦大棚栽培, 每667平方米可采鲜茎尖3 000千克左右,菜薯兼用的大田起垄 种植,每667平方米可采茎尖l 000千克左右,收薯块1 500千 克。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7.广薯菜2号:株型半直立,顶叶绿色,叶尖心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紫色,茎尖、 茎叶无茸毛。薯皮白色,薯肉白色。幼嫩茎尖烫后呈绿色,略有香味和苦涩味,微 甜,有滑腻感。食味鉴定综合评分4.4分,品质优。上部茎叶平均亩产2 071.2kg, 增产9.84%。 三、栽培技术要点 (一)壮苗培育 1.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好、水源近,土质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作苗床。苗床起垄育 苗,垄宽为80~100cm,深度30 cm左右,长度视需要而定。 2.种薯消毒 选用外皮光滑、无虫口、无病斑的薯块作种薯。种薯在种植前先消毒,可用50% 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25%多菌灵1 000倍液浸种薯10min。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4.百薯1号(豫品鉴甘薯2006001):育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顶叶色绿带褐,叶色浓绿,叶脉绿色,脉基褐色,柄基紫色,茎紫色, 叶形心脏形,茎蔓短,茎蔓密生茸毛,叶柄茸毛稀少,叶片无茸毛;田间自然开花, 自交结实率高,株型半直立,基本分枝数25~30个,茎蔓细,最长蔓长80~100厘 米;结薯早,薯块多而集中,薯块长纺锤形,表面光滑无条沟,薯皮紫红色,薯肉 淡黄色、质地细嫩,粗纤维少,夏薯烘干率25%~26%。营养品质经农业部农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水分88.99%、蛋白质3.22%、脂肪0.39%、 膳食纤维1.25%、总氨基酸2.81%、维生素C402 毫克/千克、维生素B21.4 毫克/千 克、磷618 毫克/千克、钙1800 毫克/千克、钾4000 毫克/千克、硒19.9μ克/千克。 产量表现:2004年,百薯1号和台农71的每667平方米茎尖产量为1129千克和,比 对照种台农71每667平方米837千克增产34.9%。2005年,利用冬季加温育苗,2 月6日栽插,栽插密度12000株/667平方米,百薯1号和台农71的每667平方米茎尖 产量分别为1874千克和1583千克,百薯1号的茎尖产量比台农71增产18.4%。大田 薯块产量,夏栽一般每667平方米2000~2500千克,春栽一般每667平方米3000千 克以上,最高每667平方米4000千克。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 交通便利,劳动力便宜。注意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大田种植每667平方米3500~ 4500株,兼顾生产茎尖和薯块;温室种植每667平方米10000~12000株。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5. 福薯10:由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以福薯7-6×台农71杂交选育而成。特征特性: 叶片心形,顶叶淡绿色,叶色、叶脉色、茎色、叶柄色均为绿色,薯形长柱,薯皮 白色,薯肉白色。茎尖表现无茸毛,开水烫后颜色为淡绿至绿色,食味接近对照种, 有香味、无苦略甜,有滑腻感。中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感蔓割病。产量表现: 2005和2006两年福建省区试结果,茎尖平均产量2055.36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 平均增产8.3%,中抗一种病害以上,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推荐参加国家甘薯 新品种生产试验。 6. 尚志12:品种来源 尚志12是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在黑龙:尚志县收集到的地 方品种。特征特性:块纺锤形,紫红皮黄肉;地上部生长快,茎尖产量高,茎尖嫩 叶,叶色茎尖无茸毛,粗纤维含量少,茎尖熟化后仍保持绿色,无苦涩味,适口性 好,适于作蔬菜用。产量表现:单株鲜茎尖可食用部分重可达637克;薯块每667 平方米产量约1 500千克,适合在城郊种植,采摘茎尖供应市场。栽培要点 露地 栽培密度每667平方米4 000株。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3.排种 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6℃以上时,苗床开沟,浇足底水,排种于沟中,盖2~3cm厚 的土,采用种薯首尾相接的形式平排,种薯间相隔5~10 cm,除遇特殊干旱外, 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出苗后适当浇水、追肥,促苗生长。排种期宜在3月初至4月 中旬。 4.苗期管理 当薯种长出的苗长度达10cm左右时,适当追施少量速效氮肥(每亩施3~5kg尿素) 或用0.2~0.4%的尿素溶液喷施叶面,可加速种苗生长,当苗长达25~30cm时即 割苗假植或直接在大田种植。原种薯的苗基部每枝留2~3个节,继续施肥促侧芽 生长,当苗长达25~30cm时即进行割苗假植繁苗。如此反复2~3次采苗,可快速 增加假植繁苗的数量。当假植苗地上部生长达到8~10个节位时进行摘心打顶促分 枝。在大田定植前一周左右,对薯苗薄施速效氮肥以培育嫩苗壮苗,薯苗生长达 25~30cm时可采苗种植。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4.虫害防治 主要害虫是斜纹夜蛾和甘薯天蛾的幼虫,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 治,并严格掌握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确保上市菜用茎尖安全。对口药剂有奥绿 1号8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3 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以上农药任 选一种喷雾。 5.适时采收 采收茎尖长以可直接食用长度为原则,凡达到适采长度的茎尖均可采收,产品采收 以长10~15cm,用手折断脆嫩不带丝为宜,采收时应避免损伤嫩叶、以免产品发 黑影啊产品的外观,同时松散排放、防止发热而灼伤嫩梢芽点和嫩叶。每条分枝被 采摘时应留有2~3个节,促侧芽生长,下次可继续采收。采收以在上午10时前进 行较佳,一般每隔7~10d可采收1次。
培训包之十 蔬菜专用型甘薯栽培技术
故在中国、日本、韩 国及东南亚地区也把甘薯茎尖作为蔬菜食用 ,香港人更是称甘 薯叶片为蔬菜皇后 。有些国家把甘薯顶端10~15 cm 的部分(包括茎、叶柄和顶叶) 作为蔬菜销售,而日本和韩国则把叶柄、台湾喜欢成熟的叶片和叶柄来销售。
表10-1,甘薯茎尖和5种普通叶类蔬菜的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