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体制的积弊和大力改革的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府新论2003年第3期(总111期)
文艺体制的积弊和大力改革的思路
陈辽
[摘要]我国文艺体制至今仍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干部制和苏联计划经济下的文艺体制的相加和综合。

这种体制积弊明显。

文艺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文艺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文艺的领导,调动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文艺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扬文艺民主,大力提高文艺生产力;有准备、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以有利于社会稳定。

[关键词]文艺体制;积弊;改革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03)03) 111)04
[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3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无须赘述。

我国的政治体制近十年间也作了很多改革,特别是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在大会报告中已经提出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0的九项任务,更绘制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清晰兰图。

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文艺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然而,恰恰是我国的文艺体制,五十几年来基本上原封未动,绝少改革。

为此,有必要坦陈我国文艺体制的积弊,并以国家文化部艾青春副部长关于演艺界改革的意见作依据,揭示文艺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我国文艺体制的积弊
我国的文艺体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呢?简要地说,它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干部制和苏联计划经济下的文艺体制的综合和相加。

在十年内战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服务于战争,服务于战争的胜利,文艺工作也不例外。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作家艺术家和党政军干部都是干部,没有丝毫的特殊,实行的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供给制。

从国民党统治区、敌伪占领区来到根据地、解放区的作家艺术家,全都成了干部。

极少有人称呼他们为作家、艺术家。

即便像丁玲那样的著名女作家到了延安后,她也成了文艺干部,被称为/丁玲同志0。

所以,严格说来,那时并无文艺体制,文艺工作者只是根据地、解放区、军队干部体制中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随着国民党统治区大片土地的解放,国民党军政机构之被接管,在那里工作的人员也全都成了干部(只有个别人被镇压)。

原来是自由职业的作家艺术家,纷纷参加了革命文艺队伍,成了文艺干部。

正式建立文艺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它一方面继承了解放区里的文艺干部体制;另一方面又学习了苏联计划经济下的文艺体制,于是从上到下建立了至今基本上未变化的文艺体
111
制:
(一)所有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都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按:苏联作家还是凭稿费过日子,并未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

(二)所有艺术团体都为国家所有。

新中国刚成立时,只有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国家所有。

但在1958年/大跃进0后,即便是县级剧团、地方戏剧团,甚至在南京夫子庙演出的相声、评话演员,也全都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按:此种情况,即使在苏联也不曾有过)。

目前国有的或地方所有的艺术团体从业人员约在二三十万人左右。

(三)在中央一级成立了全国文联和作家协会;在省、市一级成立了省、市文联和作家协会;部分县也成立了文联(按:新时期到来后地、市一级的城市也都成立了文联和作家协会,县一级也大多建立了文联)。

它们统管全国、省、市、县作家艺术家。

中国成立作家协会是向苏联学来的。

苏联的艺术家,如戏剧家、音乐家各有自己的协会,但没有全国性的文联、地方性的文联那样的组织,那是中国的独创。

举国上下,文联、作协的工作人员及管理的作家艺术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约几万人;到了21世纪,全国已有十几万人。

(四)由于作家已被国家包下来、养起来,于是各省市的文化局、艺术团体也把剧作家、美术家、音乐家等包下来、养起来。

剧作家放在文化局的剧目工作室内或放在各剧团的创作室内或放在戏剧家协会内;美术家放在画院内或美术家协会内;音乐家放在乐团内或音乐家协会内。

其人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约几万人,如今则已达十几万人(但至今无确切统计数字)。

(五)作家协会以及全国文联所属各协会、省市的作家协会及所属各协会,各有自己的文艺报刊。

这些文艺报刊的经费及编辑部人员的工资、福利、住房、医疗费用也全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

新时期到来后,文艺报刊急剧发展。

目前国有的和地方所有的文艺报刊上千种,从业人员也从数万人增至十几万人左右。

上述五方面综合构成了我国的文艺体制,从建国至今,五十几年来基本未动。

在这一体制内工作的作家、艺术家、演艺人员、编辑人员,等等,总数约百万人左右。

国家每年的文艺经费拨款在数百亿元左右(对文艺设施的基本建设和投资费用还不在其内)。

50多年来的文艺体制,到了21世纪初,它的积弊已越来越明显:
积弊之一,作家、艺术家、演艺人员的文艺生产力萎缩。

五十几年来,新中国没有产生一个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那样的大作家;没有产生一个像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盖叫天那样的大艺术家;没有产生一个像齐百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那样的大画家。

因为,这些大作家、大艺术家、大画家是在竞争、竞赛中产生的。

而包起来、养起来的作家、艺术家、演艺人员无论是创作任务还是演出任务,一切都听命国家和地方政府。

如此/遵命文艺0,如此演出,怎么能产生大作家、大艺术家、大画家?
积弊之二,投入高,产出低。

以省、市作家协会为例,一般的省、市作家协会,工作人员达数十人;专业作家达一二十人,省、市政府对它们的拨款每年达几百万元(还不计专项拨款,如出版作家文集的拨款、评奖拨款)。

假如一个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为15人,每年每人平均能发表20万字的作品(这里且不谈其思想艺术质量如何),一年可发表、出版300万字。

假如该协会的年经费为300万元。

那么,这个作家协会的投入产出为百字百元,千字千元,万字万元(至于业余作家发表、出版的作品,与该作家协会无关。

即使没有该作家协会,业余作家照样发表和出版作品)。

如此高投入低产出,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按:目前对作家包下来、养起来的国家,全世界只有中国和朝鲜两国)。

关于各个国有艺术团体和地方艺术团体,它们的投入产出就更低了。

国家剧院、乐团一年能公演二三十场,地方剧团一年能对外演出四五十场,就算是优秀剧团了。

它们大部分时间是无所事事。

有的剧团甚至越演出越赔钱,因此干脆不演。

所以中国的国有剧团和地方所有的剧团数虽居世界第一,但普通老百姓却抱怨看不到戏。

积弊之三,劣币挤走良币,级差地租由劣质土地的地租决定,这一规律在国家包、养起来的文艺报刊愈来愈多的情况下也起作用。

文艺报刊已经供过于求,而高水平的作家人数却有限。

于是为了填112
满文艺报刊的篇幅,不得不采用质量不高的作品、艺术品。

高水平的文学刊物(如5收获6)如今反而向低水平的刊物倾斜。

本来发行量几十万份的5收获6现在只发行几万份,而且质量远不如创刊时期。

一句话,包养起来的文艺报刊越多,文艺报刊的质量越是下降。

积弊之四,作家、艺术家、演艺人员越养越懒。

特别是作家艺术家评定职称(按:把作家评为创作一级、二级、三级、这也是世界所无、中国独有的怪事。

马克思说过,作家够资格不够资格,应该由人民、读者决定。

怎能由少数评委确定一级、二级、三级呢?因此竟出现了没什么作品的人竟被评为一级作家的咄咄怪事)以后,享受终身待遇,即使他一年不发表一个字,一年不演一出戏,工资照拿,资金照领。

这样,作家、艺术家也就越养越懒。

演艺人员后来也评了职称,也是终身制。

所以他们对演出并不热心。

积弊之五,中国文学距离世界文学市场越来越远。

据旅美作家沈宁(沈钧儒的后代)著文介绍,在美国十大城市之一的丹佛市图书馆里,只有5三家巷6等不到十本中国文学书。

美国读者根本不知道中国有哪些当代著名作家、著名作品。

即使是被翻译成了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读者也是寥寥无几。

起初,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的国力有关;是中国的国力不强才出现了中国文学进不了世界文学市场的现象。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后,中国的国力大增,国际地位大提高,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在东南亚、欧洲诸国旅游,到处可见中国游客。

然而,国力大增后的中国,其当代作品艺术品仍然进不了世界文艺市场。

除了我国当代作品、艺术品的整体质量不高这一主因外,还因为在现行的文艺体制下,对作品、艺术品打进世界文艺市场,缺少内驱力和原动力。

作品艺术品能否打进世界文艺市场,对作家艺术家来说,缺少利益驱动。

在此情况下,谁还对我国的作品、艺术品打进世界文艺市场动脑筋出力气呢?
二、大力进行文艺体制改革的思路
既然我国文艺体制的积弊如此之深,而文艺体制改革又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那么,文艺体制的改革早就应该进入议事日程并开始着手进行了。

在此,我提出文艺体制改革的思路如下:
第一,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文艺的领导;调动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文艺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扬文艺民主;大力提高文艺生产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准备、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

第二,文艺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把作为国家干部的作家、艺术家、演艺人员转变成自由职业者。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前些日子公开表示:长期被认为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中国演艺界人士在未来两三年内要转变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将在各艺术团体之间自由流动。

文化部已将这一重大人事改革方案写入了刚刚透露的中国文化产业长远规划。

艾青春说,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和直属事业单位将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包括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考试,实行固定用人与流动用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等。

直属艺术院团内部则实行新的人事代理制度,即人员的行政隶属关系与用人单位分离,他们由人事代理机构代行管理。

艾青春说,改革要贯彻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可以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分配办法,还允许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

他同时指出,艺术院团的社会化进程必须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营规律,合理配置使用艺术资源,形成弘扬民族文化、扶持高雅艺术的良性机制,不断增强艺术院团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使它们足以代表国家水平。

今后我国将逐年递减直属艺术院团的定额经费,减少固定投入,增加动态投入的比例,加大奖励和创作补助的力度。

艾青春说,任何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都必须重视开拓市场、赢得市场,重视减员增效、成本核算和市场营销。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准备设立优秀节目专项资金以及人才奖励专项资金,鼓励精品节目和优秀人才。

如果说,演艺界人士都要转变成自由职业者,那么,作家艺术家就更应该转变成自由职业者了。

现在分属于各级作家协会的作家和分属于文化系统和艺术家协会的艺术家,凡是自认为有条件凭稿费
113
收入、演出收入、展出收入过日子和养家活口者,可自愿与有关单位签约成为合同制作家或贷款作家或聘任制作家。

凡是自认为创作能力有限当不了专业作家者,年龄50岁以上的可提前退休或退职;年在49岁以下的,可转业到其它行业工作,他们如有兴趣继续创作可从事业余创作。

专业艺术家也照此办理。

目前,全国自由撰稿人、个体编剧、个体艺术家已有十几万人,他们能够凭稿费收入、演出收入、展出收入过日子和养家活口,你是一级作家艺术家、二级作家艺术家,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呢?假如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从事业余创作岂不是更好吗?
第三,现行的属于国家编制的文联、作家协会体制一律改为作家艺术家自愿结合的群众性团体。

不搞国家编制,不搞专职人员,不把这些群众性团体变成/衙门0。

如今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除中国、朝鲜外,都没有属于国家编制的文联、作家协会。

但那里的创作活动,作家艺术家的社会活动,却搞得生气勃勃(如新加坡、泰国的华人作家协会),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一套呢?有人以为,这样做可以加强党对文艺的领导。

其实,这是认识误区。

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0。

全国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各个文艺社团,包括/左联0,都是作家、艺术家自愿结合的群众团体。

党对文艺主要在思想上、政策上实施领导,保证了进步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0。

如今中国共产党,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在思想上、政策上实施对文艺的领导,何必要把文联、作家协会作为国家机构对作家艺术家/统管0起来呢?前已说过,五十几年来的/统管0没有出大作家大艺术家,没有出大作品,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一套劳民伤财的/统管0做法呢?
第四,文艺报刊一律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竞争、竞赛中求发展。

国家不作补贴。

某些全国性的文艺报刊,一时办不到自力更生,国家也只对它们作短期的(两到三年)补贴。

当年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办过多少文艺刊物,并未要党的一分钱,刊物办得好好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作家,而且还赚了钱。

他们在国民党统治下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切都仰仗国家呢?而且越是仰仗国家,越是被国家包下来、养起来,文艺报刊就越是缺少竞争力,办得四平八稳,毫无特色。

不少省、市文艺刊物,实际发行量如今只有一两千份,有的只有几百份,读者根本不爱看。

国家对这样的文艺报刊包下来、养起来,值得吗?
第五,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

有/中国戏剧活化石0之称的昆曲,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0,迄今国内仅有6个昆剧表演院团,从业人员仅600人。

对于这样一个/比大熊猫还珍稀的人类遗产0的剧种,从业人员又如此有限,把他们包下来、养起来,进行示范展演,是完全必要的。

此外,像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现代文学馆由国家投资建设,从业人员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是通例,全世界都是如此。

现在有些地方要博物馆、图书馆、现代文学馆自己养活自己,那反而是十分错误的做法。

第六,搞文艺体制改革不是全面开展,一步到位。

可以先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铺开,有序进行。

文艺体制改革,大致以五年为期。

正如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曾经遇到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样,文艺体制改革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解决,但决心一定要大,步子一定要坚定,绝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走回头路。

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体制变了,文艺体制也不能不变。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作家艺术家和演艺人员的积极参预下,中国的文艺体制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中国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大作家、大艺术家,出现越来越多的大作品,中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一定会进入世界文艺市场而且要站到世界文艺的前列。

对此,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参考文献:
112李铁映1社科研究要适应时代变化1J21新华日报,2000)10)151
12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六原则1J21半月谈,2002,(5)1
132侯少文1要给稳定赋予新内涵1J21望,20021(38)1
142陈辽1论自由职业者阶层的消失和重新形成1A21载评论1M21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1
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