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指导实践 有益种类的利用


有害种类的防治
理论上的意义

完全独立的典型的生态学分支科学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统计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单位面积或空间 上的个体数目。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表示动物多少的
相对指标。


绝对密度测定


三、种群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研究种群的 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内各 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 与周围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 、相对密度测定

捕捉(trapping)(直接数量指标)


粪堆计数(pellet count)
鸣叫计数(call count)


皮毛收购记录(pelt records)
单位渔捞努力的鱼数或生物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

计数动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
第三节 种群统计学
决定出生率高低的因素
性成熟速度
每次产仔数目 每年繁殖次数
胚胎期、孵化期和生育期的长短

迁入、迁出
迁入、迁出的生态学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测定方法



大 样 方:丧失率=死亡率+迁出率=15%/月

4个小样方:丧失率=死亡率+2(迁出率)=20% /月
二、种群的年龄分布和性比
lx+ lx+1 2
∞ x

Lx (X期到X+1期平均存活的个体数目)=

Tx (进入X期全部个体在进入该期总的存活个体/年)= ∑Lx
由生命表的lx估计e值的原理
l0
lx l1
L0
L1
l2 L2 l3 l4 L3
x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及其基本类型

生命表的种类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
四、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保持基本一致的 形态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大多数动 物)。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
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例如高等树木、珊瑚、
薮枝螅等) 。

研究种群的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和性比
(sex ratio)的意义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该年
龄群对其它年龄群的比率。

年龄锥体(age pyramid):用从上到下的一系列不同宽 度的横柱作成的图,横柱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横柱 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比例。
第四章 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种群的基本概念 种群的数量统计 种群统计学 种群的空间格局
思考题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生物因子的基本特点 种群的定义


种群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一、生物因子的基本特点

通常非生物因子对整个种群的影响是相等的,而 生物因子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涉及种群中 一部分个体。 生物因子对种群的影响,通常与种群本身的密度 有关。
P: 斑块中有种群定居的比例;c: 侵占速率;e: 灭绝速率。
四、空间生态学

空间生态学: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 (多种的)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 以及稳定性影响的科学。
思考题-名词解释
1. 法尔规律(Farr rule)
2.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3. 进化(evolution) 4.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5. 标志重捕法 6. 样方法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主要分布类型
随机型:资源分
布均匀或丰富; 个体间彼此独立。

聚集型:资源斑块状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
均匀型:资源分布均匀或丰富;个体间相互竞争。
二、空间尺度和种群的空间结构


空间尺度:一般指某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度量
个体空间(individual space)


7. 去除取样法
8.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9. 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 10. 集合种群(matapopulation)
思考题-问答题
1. 简述生物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
2. 简述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3. 简述种群绝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 4. 简述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及这些假设受到破坏时。 5. 结果估计的负面影响。 6. 简述相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 7. 了解种群的4个基本参数。 8. 简述种群的三种空间分布型及其判别依据。 9. 简述典型的集合种群应满足的四个条件。
存活率(0)
0.89
成虫♀(2.9)♂(2.9)
四、内禀增长能力

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tive of increase):
“不受限制”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

内禀增长能力(rm)的测定公式(p157,表4-10):
ln(R0) R =∑l m 0 x x rm = T
R0:种群净生殖率;T:世代平均长度

集合种群(matapopulation):由经常局部灭绝,
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种群组成的种群。
局域种群

典型的集合种群应满足的四个条件:


适宜的生境以离散斑块形式存在;
即使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的风险;

生境斑块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以致阻碍个体的迁移
和定居



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Levins模型:dP/dt=cP(1-P)-eP
繁殖后期 繁殖期 繁殖前期
肯尼亚、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年龄结构
72~82年 62年~72年
58年~61年
37~47年
三、生命表(life table)
生命表: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p146,表4~5) 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ex 的估计(表4~6) 生命期望:进入某一龄期的个体平均还能存活多 长时间的估计值
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 根据观察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
或存活动态过程而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个年
龄结构调查,并根据其结构而编制的生命表

关键因子分析法
ki=lglx(i)-lglx(i+1)
局域斑块(local patch)
区域尺度(regional scale)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 生物地理学尺度(biogeographical scale)

种群的空间结构(纳乌莫夫 大沙鼠)
三、空间异质性和集合种群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生态学过 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K= k1+ k1+ k1+…+ kn
卵块(18.25)
7.3
成虫♀(2.5)♂(2.8)

图解生命表
11 卵(200.75)
0.079 I龄(15.86)
(diagrammatic life table)

褐色雏蝗的图解生命表 0.72 (数量指标:个体数 II龄(11.42) /10m2) 0.75 III龄(8.68) 0.76 VI龄(6.6)
法尔规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栖居在一个 地方,许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扩大和暴发。



虽然有机体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但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

种内关系(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对种群的 影响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对种群的影

二、种群的定义

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 基本组成单位。(自然种群、混合种群、实验种群) 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 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 因库。

种群的基本参数


种群的年龄分布和性比
生命表

内禀增长能力
一、种群的基本参数

基本特征——密度/大小
出生率(natality) 死亡率(mortality) 迁入 迁出 年龄分布、性比、种群增长率和分布型

出生率(natality)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 死亡率(mortality) 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

进化(evolution):是种群中个体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 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为物种形 成(speciation)。物种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从进化论观 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evolutionay unit)。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 题。种群动态就是研究种群大小(size)或数量(number)在 时、空上的变动规律。 有多少(数量或密度); 那里多,哪里少(分布和空间结构);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

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 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样方的设计

数据的分析

标志重捕法: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 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 数。 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 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 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的假定, 就可以估计出N,即:N: M=n: m
相对密度测定
一、绝对密度测定

总量调查(total count):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
的某种动物的数量。

取样调查(sampling methods):计数种群一部
分个体,然后用它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样方法(use of quadrats)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

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 标志个体在这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标志个体和非标志个体具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调查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地 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 量所取得的效益就逐渐地降低。同时,随着连续 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如果将 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为y轴),对着捕获累积 数(作为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
∑xlxmx T= R 0

生殖价(reproductive value):一个某
年龄雌体平均地能对未来种群增长所做
出贡献的参数。
lt m t Vx=∑ t=x lx
w
lt m t Vx=mx+∑ t=x+1 lx
w
第四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空间尺度和种群的空间结构 空间异质性和集合种群 空间生态学
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
数量的估计值。
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

捕获累积数(只)
● ● ● ●
单 位 时 间 捕 获 量 (只 / 周)
● ●

● ●

● ● ●


去除取样法使用中的假设: 每次捕捉时,对于每个个体受捕的概率不变; 调查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