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拓展:郑观应生平及思想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观应生平及思想介绍
中国近代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爱国民族工商业家。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曾充当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和商办粤汉铁路公司等担任高级职务,投资兴办了不少贸易、金融、航运、工矿等企业,是一个从买办转化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其主要着作《盛世危言》,曾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生平经历
咸丰八年(1858年),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供走奔之劳”。
次年,由亲友介绍进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宝顺洋行任职。
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务。
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丝楼,并兼管轮船揽载事项。
同时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治七年(1868年),宝顺洋行停业,郑观应转任生祥茶栈的通事,并出资合伙经营公正轮船公司。
十二年(1873年),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
次年,受聘为该公司总理之职并兼管帐房、栈房等事,郑观应着手在长江各主要口岸开设了商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太古船运生意颇为红火。
郑观应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
上海机器织布局
光绪六年(1880年),编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义思想的《易言》一书,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组织
人员将西方国富强兵的书籍翻译过来,广泛传播于天下,使人人得而学之。
并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
对华洋商税赋不平等的关税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主张“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
郑观应在《易言》中还大力宣扬了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札委郑观应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六年(1880年),正式委派郑观应为织布局总办,旋又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局总办。
八年(1882年),郑观应与太古洋行聘期届满以后,正式脱离太古,接收李鸿章之聘,出任当时几至不能维持的轮船招商局帮办。
上任伊始,即拟“救弊大纲”十六条上呈李鸿章,从得人用人、职责相符、赏罚分明、增加盈利、降低消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付诸实施。
对外为制止太古、怡和洋行的削价竞争,郑观应亲与二洋行交涉签订了齐价合同。
由于他的内外治理,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大幅提高。
九年(1883年)十月,李鸿章擢升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总办。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郑观应自荐并经王之春推荐,粤东防务大臣彭玉麟调郑观应前往广东,总办湘军营务处事宜。
彭玉麟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袭击法军粮草储存地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派郑观应潜往越南西贡、柬埔寨金边等地侦察敌情,并谋联络南洋各地人士袭击法军。
回到广州后不久,法国舰队进攻台湾,郑观应建议与法军决战,并条陈作战建议七条。
旋被委任办理援台事宜,郑观应随即去香港租船,向台湾运送军队和粮草弹药。
开平煤矿
于此同时,郑观应被织布局案和太古轮船公司追赔案所缠绕。
前一案是由于中法战争期间上海市面银根抽紧,股票大跌,使织布局外放之款收
不回而出现亏损,经元善等受清政府委派来清理局务,发现总办龚寿图有挪用公款的行为,而龚寿图却攀诬郑观应经营不善,郑观应只得垫出两万金了结此案。
后一案由于郑观应离开太古时所推荐的继任者杨桂轩经营不善,挪用公司款项,致使太古公司损失十万余元,太古援引保人亏欠有偿还义务的法律,将郑观应扣留于香港追索赔款。
经过这两件案子,郑观应已是心力交瘁。
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十三日,他在给盛宣怀的信中感慨道:“年来命运坎坷,事多拂逆。
以致上司朋友责于外,父兄妻子怨于内,进退维谷,申诉无门。
惟今身败名裂,不足取信于人,虽到处乞怜,终难应手。
”于是退隐澳门,寄情山水,将全幅精力用于修订重写《易言》,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终于杀青。
《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
“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
”
竭力主张速行君主立宪,针对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顽固和强硬态度,以及英国、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后的成效,郑观应愤愤说“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亟行哉?噫!傎奕!”并主张赋予议会以“揽庶政之纲领”之权。
为了君主立宪能顺利推行,郑观应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内政改革,主张广办报纸,以使下隐可以上达,并对大小官员起舆论监督作用,以劝善惩恶,兴利除弊。
主张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官吏应由民选产生,淘汰冗员和年老让贤。
“延聘名师,广开艺院”。
认为要国强必须重视西学,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人学的新式人才的培养,他说按古今中外各国立教养之规,奏富强之效,厚本首在学校,“艺院日多,书物日备,制造日广,国势日强”。
主张大力翻译西方书籍,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
郑观应黑白像
在经济方面,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
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
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
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
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该书一出,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致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
礼部尚书孙家鼐将该书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读毕嘉叹不已,诏命分发大臣阅读。
该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而且惠及后世,如康有为、孙中山即颇受该书影响,毛泽东年轻时也经常阅读《盛世危言》。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郑观应蛰久思动,自请盛宣怀举荐,由李鸿章委任为开平煤矿粤局总办,负责购地建厂,填筑码头。
第二年李鸿章再度委任其为招商局帮办,整顿经营不景气的招商局,入局伊始,郑观应即与最大竞争对手太古、怡和洋行再签齐价合同。
并拟出《整顿招商局十条》,旋又作《上北洋大臣李傅相禀陈招商局情形并整顿条陈》十四条,内容涉及到开源节流及具体经营方略。
十九年(1893年),郑观应微服寻视长江各口,了解各分局利弊情形,调查怡和、太古在各地的经营情况,后又巡视汕头、厦门、福州、浙江、天津各分局。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郑观应上书清廷说日本人将偷袭清军,开战后,又多次上书提请防备日本奸细、采取不准日本人使用电报密码等措施,报告日军运送军械的情况,决定将招商局部分船只拨作军用以运送人员军械。
日军攻占东北后,郑观应
等将招商局轮船20艘“明卖暗托”于德、英等国洋行,挂外国旗照常行驶,并上《条陈中日战事》,反对向日本乞和。
战争结束后,郑观应将轮船全部收回,并坚决反对《马关条约》。
郑观应于1903年建造,位于三乡镇雍陌村
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张之洞委任郑观应为汉阳铁厂总办。
次年元月,兼任粤汉铁路总董。
五月,由轮船招商局帮办改称为会同办理。
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又兼任吉林矿务公司驻沪总董,广招股份。
李鸿章死后,继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将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夺为己有。
郑观应离开招商局,应广西巡抚王之春之邀去桂,署理左江道,同时兼办粤汉铁路工程局务并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旋因王之春被革职而去职赴粤,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的活动。
任广州商务总会协理。
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被广东商民推举为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有限公司总办,主持募股集资工作,旋因“守制”去职。
宣统元年(1909年),三入招商局任董事,负责招商局商办去商部注册之事。
次年,盛宣怀任命郑观应为会办,全权委托郑观应整顿商办以后的轮船招商局,再度出巡长江各口岸局务。
武昌起义爆发后,郑观应自川回沪。
民国以后,郑观应倾主要精力办教育,并兼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主任、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
十年(1921年)四月,郑观应致书招商局董事会,请求辞职退休。
一年后,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思想贡献
赋税思想
郑观应一生从事工商业活动。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他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认为“其
郑观应黑白像
定税之权操诸本国,虽至大之国不能制小国之轻重,虽至小之国不致受大国之挠阻”。
他否定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条款,要求以国际公法为准绳,争国家之主权。
指出“税则既定专条章程尽人能解,何用碧眼黄发之徒,越俎而代治乎?”他指出关税自主的重要意义“千万巨款权自我操,不致阴袒西人阻挠税则,不特榷政大有神益,而于中朝国体所保全者为尤大也。
”郑观应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促进我国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他说“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遇来源、收我权利,富我商民.酌盈剂虚,莫要如此”。
他认为清朝进口关税税率太低,应“重订新章,一律加征。
”郑观应的重商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裁厘主张上。
他指出“当栽培工商以敌洋货而杜漏厄,勿搜刮税厘以病民而自病”。
他列举了厘金税的十大弊端和桅,指出“若所抽之数涓滴归公,名实相副,是损于民而犹利于国”,认为“厘捐不撤,商务难以振兴”。
他还借鉴西方印花税制,提出以印花税代替厘金税的设想。
商战思想
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商战”论。
努力追寻“商战”近代意义并反复加以论释者,则由郑观应肇始,他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战”(军事侵略)和“商战”(经济侵略),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隐蔽、更有威胁性,因而中国在反侵略方面也应该把反对经济侵略放在比反对军事侵略更为优先的地位。
郑观应是甲午战争(1894)前后风靡一时的“商战”论的主要代表者。
郑观应在郑观应这里,“商战”系对应于“兵战”而言。
兵战,指军事冲突。
商战则指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他的名一言是在他的另一部名着《盛世危言》中提出的“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说的是学习西方,仅仅热衷于购铁舰、建炮台、造枪械、制水雷、设海军、操陆阵,讲求战事不遗余力,远不如象西方各国那样倾其全力振兴商务。
为进行“商战”就必须破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的成见:“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
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
此尽人而能言之也。
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
今也不然。
各国兼并,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
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
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据兴商务。
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进行“商战”,就是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变到现代工业经济,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到现代市场经济。
《易言·论商务》己指出:“原夫欧洲各国,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
”《盛世危言·商战》中更指出:“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
有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
借楚材以为晋用,去所恶而投其所好,则可以彼国物产仍渔利彼。
若有商而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己利以资彼用而己。
即今力图改计,切勿薄视商工。
”
郑观应强调指出:“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
……我中国宜标本兼治。
若遗其本而图其末,貌其形而不攻其心,学业不兴,才智不出,将见商败,而士、农、工俱败,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耶?
纪念郑观应的邮票
在《商务》篇中他更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
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
是商贾具坐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
商之义大矣哉!”商战,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和士
农工商等级结构,充分肯定现代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郑观应特别抨击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固守传统观念,己成为工商业发展即进行“商战”的重大障碍:“中国不乏聪明材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太深,不肯讲习技艺,深求格致,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为伍。
其不贪肥者,则遇事必遏抑之;惟利是图者,必借端而胺削之。
于是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
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
商战,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现代商务人才,即现代企业家与行政管理者,他们都能按照世界范围内行之有效的规则不断推进工商业的发展。
《盛世危言》五卷本《商务》篇中指出:中国自通商以来,未受通商之益,反受通商之害,原因就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原其故,上在官司而下在商。
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其视商人之赢细也,为秦人视越人之肥膺,私真虽充,利源己塞。
此弊之在上者也。
至于商则愚者多,而智者寡;虚者多,而实者寡;分者多,而合者寡;因者多,而创者寡;欺诈者多,而信义者寡;贪小利者多,而顾全大局者寡;此疆彼界,珍域己分,厚己薄人,伎求无定,心不齐力不足,故合股分而股本亏,集公司而公司倒。
此弊之在下者也。
”
《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观察是如此深刻,以致在一个世纪之后,他所揭示的这种在上之弊与在下之弊还随处可见。
为改变这一状况,全面提高工商业者及相关行政管理者一的素质,郑观应要求在中央于六部之外特设商部,分设商务局于各省水陆通蔺,由素有声望的绅商为局董,支撑和保护工商业者发展实业,“必使中国所需于外洋者,皆能自制;外国所需于中国者,皆可运售”。
同时,“必于商务局中兼设商学,分门别类,以教殷商子弟:破其愚,
开其智;罚其伪,赏其信;劝其创,戒其因;务其大,篇其小;使豁然于操奇逐赢之故,而后分者可合,散者可聚,小者可大,拙者可巧,诈者可信,贫者可富,废者可兴。
”同时,于各府、州、县设之商务公所,由工商业者自行选举商董,“毋恃官势,毋杂绅权”,由他们自己研究谋画,决定兴废,以使“上下之情通,官商之势合,利无不兴,害无不革”。
这里,当然不乏理想主义,未免太乐观了一点,但是,要发展现代工商业,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近代素质的企业家与行政管理者,必须建立近代企业制度,按照确定的通行规则行事,这一清醒的意识进一步说明,在郑观应这里,“商战”有着非常明确的近代意识。
教育思想
郑观应尖锐地抨击长期以来,中国“学校之制度,人各延师以课其子弟。
穷民之无力者荒嬉颓废,目不识丁,竟惘知天地古今为何物,而蔑伦悖理之事,因之层出不穷。
此皆学校不讲之故也。
”对于科举考试制度,他更一再加以批评,指出:“中国文士专尚制艺,即本国之风L、人情、兵刑、钱谷等事亦非素习。
功令所在,士之工此者得第,不工此者即不得第。
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于无用之时文。
即使字字精工,句句纯熟,试问能以之又安国家乎?不能也。
能以之怀柔远人乎?不能也。
一旦业成而仕,则又尽弃其所学。
呜呼!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天下之无谓,至斯极矣!”为适应科举而学习,“遂以浮华无实之八股,与小楷试贴之专工,汩没性灵,虚费时日,率天下而入于无用之地。
”
怎样改变这一状况?郑观应认为,首先应当广建学校,“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厂之大本也。
”要象德国那样,“学之大小,各有次第”:首先解决普及义务初等教育问题:“乡塾散置民国,为贫家子弟而设,由地方官集资经理。
无论贵贱男女,自五岁后皆须入学,不入学者罪其父母。
”然后,通过通商院、实学院、技艺院深造,杰出者再入太学院学习。
郑观应全家福
郑观应指出:“学校者,人才所由出。
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十人也。
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
”为此,他建议:“中国亟宜参酌中、外成法,教育人材,文武并重,日本设文部大臣,并分司责任。
聘中外专门名家,选译各国有用之书,编定蒙学普通专门课本,颁行各省。
并通伤吏督同地方绅商就地筹款,及慨捐矩款,相助者报部奖励。
务使各州、县遍设小学、中学,各省设高等大学,一体认真,由浅入深,不容躐等。
”
广设学校,郑观应更要全面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人们的既有观念。
他在《西学》一文中痛斥一此“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实是误国误民。
他介绍西学分天、地、人三类。
所谓天学,“以天为纲,而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皆由天学以推至其极者也。
”所谓地学,“以地舆为纲,而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皆由地学以推至其极者也。
”所谓人学,“以方言文字为纲,而一切政教、刑法、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皆由人学以推至其极者也。
”凡此,皆是有益于国计民生之学。
郑观应还指出:“论泰西之学,派别条分,商政、兵法、造船、制器,以及农、渔、牧、矿诸务,无一不精,而皆导其源于汽学、光学、化学、电学。
”应用性强的各种学问,都以基础性的学问为根基。
西学还有一个根本性特点,这就是“皆实征诸事,非虚测其理”。
凡此,郑观应认为,都值得中国师法。
“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
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
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
”
澳门特区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邮票
为改变人们陈陈相因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除发展学校教育外,还需大力发展社会教育。
郑观应指出:“大抵泰西各国教育人才之道计一有三事:曰学校,日新闻报馆,曰书籍馆。
”兴办各种报章杂志,出版各种图书,建立一大批报社和图书馆,便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世危言》中有《日报》篇,专论厂设日报在“通民隐,达民情”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主张各省创办臼报,以使“民心无不惬,民志无不伸”,同时,通过报纸,使诸者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事;有《藏书》篇,专论各省应于各厅、州、县分设书院即图书馆,“购中外有用之书藏贮其中,派员专管。
无论寒儒博士,领凭入院,即可遍读群书。
”
哲学思想
1986年,朱光甫发表的《郑观应哲学思想简论》,较早对郑观应的哲学思想进行专门的论述。
作者指出《道器》、《《盛世危言》自序》等篇,是郑观应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郑观应通过对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管理科学的吸收,从事借用中国某些传统形式来变革中国传统哲学尝试,因而使自己的世界观具有若干近代哲学的特征,为中国哲学史增添新内容。
在本体论方面,郑观应首先提出带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色彩的“道”范畴,并把“道”归结为物质性实体,从而闪烁着机械唯物主义的光芒。
同时他又把伦理道德规范的“中”作了非科学的抽象,并把这个抽象化了的“中”也规定为“道”的内涵,因而其哲学变革还深受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束缚。
郑观应黑白照片
在认识论方面,郑观应对中国传统的名实关系、知行关系等理论,赋予了西学的内容,主张学以致用,行而后知。
在发展观方面,郑观应提出了具有新学内容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常与变等问题。
他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出发,认为人既能改造自然,也可仿行西法,从事于对社会的改造。
在常与变问题上,郑观应提出“以西学化为中学”的命题,在发展观上具有着质变的意义,但是,郑观应最终还是肯定了“器可变,道不变”,从而在方法论上陷入形而上学。
总之,郑观应的发展观是一种承认渐变乃至承认突变,而又歪曲突变的渐变论。
这是资产阶级既要求改造封建生产关系,而又妥协于封建等级制的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形态。
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哲学在机械唯物论的倾向中,包含有联系、发展的思想特点。
作者认为,就哲学史而论,郑观应哲学是中国资产阶级哲学发展圆圈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哲学中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严复、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产生直接的影响。
1992年,方志钦发表的《郑观应《道器》平议》,则认为郑观应以《道器》作为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一书的首篇,实为点缀门面以防御顽固分子攻击之作;《道器》篇虽然反映了郑观应世界观中保守的一面,但与其诸种改革主张并无直接联系。
作者指出郑观应不是卫道者而是改革者,郑观应主张国家富强之本,在开议院,中国应仿效英、德两国议院之制,实行君主立宪,其余各种兴革都不过是末。
作者认为不应把郑观应的哲学观点与政治观点混为一谈,指出郑观应的世界观非常复杂,并从思想来源、哲理、践履等方面分析造成郑氏世界观与社会政治观自相矛盾的原因。
作者强调郑观应服膺“道不可变,器可变”的传统观点,写了区区一篇《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