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4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四)
(必修二第四单元至第五单元)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2017·南平质检)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

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可见,梅隆( D )
A.反对自行调节B.主张干预经济
C.抨击经济改革D.相信自由经济
[解析] 注意时间1932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

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改革,D项符合题意。

2.(2017·武汉调研)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 A )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 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3.(2016·温州一模)下表是美国某时期的经济指标表。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表中括号处的指标应是( D )
(单位:10亿美元)
A.经济增长率B.关税税率
C.黄金出口数D.失业率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美国,1933~1941年,国民总产值逐年快速提升,消费品价格也逐渐上涨,而最后一栏的数字却在递减。

美国在1929~1933年经历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生产凋敝,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生产逐渐恢复,由此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品的价格应该上升,据此可以推断经济增长率和黄金出口数应该上升,故A、C 项错误;1933~1941年还在二战前,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不是消除贸易壁垒,而是提高关税税率,一直到二战后,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才逐步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故B项错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罗斯福新政通过大力兴办公共工程,缓解了就业压力,由此失业率应该下降而不是上升,故D项正确。

4.(2017·芜湖、马鞍山质检)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D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通过题干中“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的描述可判断是1918~1920,三年内战时期,目的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5.(2016·南京、盐城二模)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

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

”“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

此观点的核心是导学号 38852330( A )
A.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
B.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C.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
D.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
[解析] 利用市场与材料中“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相符,故A项正确;与材料中“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不符,故B项错误;唯一措施,与材料表述不符,故C项错误;主要方法,与材料表述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6.(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监)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这一做法导学号 38852331( C )
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放松了中央对企业的控制,加大了地方自主性,这冲击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已于1937年完成,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是20世纪70年代末,D项错误。

故选C项。

7.(2017届太原调研)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

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

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导学号 38852347 ( C )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解析] 欧洲历史上曾经的联合以及共同的基督教文化是欧盟建立的重要基础。

B、D两项说法错误,A项与题意不符,题干强调宗教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

8.(2017·安康调研)当前,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会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会员国。

这一现象说明( C )
A.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贸易区
C.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包容性
D.美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组织者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三个国家同时属于两个区域经济集团,并不是介绍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亚太经合组织是否是自由贸易区的信息,故B项
错误;材料介绍了三个国家同时属于两个区域经济集团的事例,表明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具有包容性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美国是“组织者”的信息,故D项错误。

9.(2016·安庆三模)“虽然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欧盟还是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继续排斥代议机构对欧盟政策制定的监控:一方面,在‘欧洲制宪会议’之后,欧洲议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

”上述现象表明导学号 38852349( B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C.欧洲民主进程放慢D.欧洲经济形势不乐观
[解析] 根据材料“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可知,“加快”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可知,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经济形势”,故D 项错误。

10.(2016·大庆一模)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这段话强调的是( B )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C.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于欧洲
D.欧洲中心论促成世贸组织的建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即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的促进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中“完全”的表述错误,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1.(2016·蚌埠二模)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促成这些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38852351( B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B.经济全球化发展
C.欧洲联盟的建立D.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推动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故B项正确;欧洲联盟的建立只是发生在欧洲,不能体现全球性,故C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根源是经济多极化,故D 项正确。

12.(2016·安庆三模)“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

……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
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

比如,各大国在网络、太空、极地、远洋等‘新疆域’的战略较量向纵深发展,其激烈程度非同寻常。

”材料表明当今世界导学号 38852352( C )
A.政治多极化趋势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合作与竞争并存D.和平与动荡并存
[解析] 纵观材料,材料讲的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政治多极化,故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竞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竞争与合作并存,故C项正确;“和平与动荡”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计52分。

)
13.(25分)(2016·潍坊模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②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④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⑤1981年,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⑦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实现了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⑧2002年,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⑨2003年,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⑩2009年,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史论
区域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

——《求是》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因素。

(8分)
(2)概括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的特点。

(8分)
(3)以欧洲一体化为例论证《求是》的观点。

(9分)
[答案](1)因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战争伤害;超级大国威胁;法德和解。

(8分)
(2)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成员国不
断增加,规模逐渐扩大;灵活渐进。

(8分)
(3)观点:区域一体化不仅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加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论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欧洲民族国家的疆界,加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欧洲一体化使欧盟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9分)
14.(12分)(2016·陕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上半期英美大事记
——根据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等整理上表反映了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基本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主要因素,并就其中某一个因素展开说明。

(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答案]示例:主要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较高的贸易出口比例;较稳定的国内政局;较强的国际地位。

(3分)
对某个因素展开说明:
观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重要因素。

(1分)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919年,英国经济实力逐渐下降,开始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统治地位,英镑的地位发生动摇,美国经济实力则开始超过英国;20世纪三十年代,受大危机影响,英国经济发展放缓,美国则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低潮;二战后,英国经济进一步衰退,英镑失去了世界货币的核心地位;美国经济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最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7分)
总结:英美经济实力的变化深刻的影响了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使用。

(1分)
15.(15分)(2016·河南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早拥有汽车的都是一些富豪。

有人对此作了妙趣横生的诗篇:富人成双结对而至,他们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一种豪华车型);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又无休无止。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12小时2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3分钟。

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能买得起的“平民汽车”。

这样,该诗又被添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

材料二1960~1990年间美国的阶级结构分布(%)。

(注:上表中1~5为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历史知识指出汽车流水线作业带来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7分)
(3)根据材料归纳科学技术是在哪些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

(4分)
[答案](1)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汽车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推动汽车消费趋于平民化;使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和社会。

(4分)
(2)趋势:蓝领工人数量比例不断降低;(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人数继续增长,并超过蓝领工人的比例。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福利制度;科技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管理阶层壮大;制造业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

(7分)
(3)方面: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平等(弱化等级差别);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结构。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