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范仲淹+课件23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素材——范仲淹
高考作文专题
1.走近人物,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人物的基本情况
习
目
3.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
标 4.总结人物的相关关键词
5.背诵和记忆相关人物素材
人物简介
• 范仲淹(989年-1052年 ),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 学家。
•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 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 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 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 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 自己的人格操守。
• 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 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庆历 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 变法”的前奏。
人物成就
• 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 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 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 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 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人物成就
•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 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 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 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 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作文素材
• 积极乐观 • 面对挫折,有人望而生怯,止步不前,但也有人越挫越勇,矢志
不改其愿。当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时,他也曾自嘲为“三黜人”, 但,即使是沦落到“官小而微”的境地,范仲淹也始终坚持自己心 中“上诚于君,下诚于民”的伟愿。 • 世间多有委曲求全,无功而食的庸碌之人,但范仲淹却是“宁鸣 而死,不默而生”的天地一孤臣。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他不退 缩,不犹豫,不放弃,用一生践履了自己的理想。
• 从范仲淹的人生经历来看,我们能够捕捉到哪些关键词?
• 1.淡泊名利 • 2.家风严谨 • 3.积极乐观 • 4.坚定信仰 • 5.心怀天下 • 6.坚韧不拔 • 7.才华横溢 • 8.知人善用 • 9.行孝敬老 • 10.诚实守信 • 11.勇于创新 • 12.家国情怀
作文素材
• 淡泊名利
• 范仲淹出身穷苦,当了大官,却从未理直气壮地要给自己、给家 人什么补偿,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这样,一心只为 国家、百姓着想。他对“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 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
饥荒,饥民数量大,范围广,很多人在路上饿死。
• 面对严重的灾情,范仲淹敢于创新,做出了群臣都不理解 的决定:因为当地人喜游船,他组织各式各样的划船比赛, 门票收入可观;同时他动员富人修寺庙,因为这些人喜好 佛事,同时工价低,这一举措极大推动了当时的“就 业”。他敢于创新,敢于直面监察官员的责难,救灾工 作才得以更有效的运行。
改嫁,范仲淹随即改姓朱,名说,在意外得知自己的身 世后,他决定更加发奋读书以报答自己的母亲。 • 多年之后,范仲淹终考中进士,被授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他决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母亲接来;母亲病重,他在安 排好工作之后,亲自照料母亲,而母亲过世早也成为他一 生的遗憾。
作文素材
• 诚实守信 • 范仲淹的哥哥范仲温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谋官职,面对
• 史载,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宋史·范仲淹列传》上是 这么说的:“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 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 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 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作文素材
• 家风严谨
• 范仲淹不仅自己做到了廉俭一生,而且还特别注重教育孩子也要 生活俭朴。范仲淹治家十分严谨,《言行录》中记载:“范公常 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
自己的亲侄子,他回信:只有他们学有所成,靠着自己的努 力发奋苦读,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他严于律己,赢 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年轻时与他结识的一名术士在病危 之时将水银炼成白金的秘方告诉他。 • 十几年后,术士的儿子长大,范仲淹将当年的秘方及物件 完完整整的归还给术士的儿子,封条都未揭开。
作文素材
• 勇于创新 • 宋神宗时期,范仲淹在江浙地区任官,次年,当地发生大
人物成就
•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外患的现状, 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 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 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 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 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作文素材
• 才华横溢 • 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并习就了一手好文章。 • 作品多辑录于《范文正公集》中,其中就有我们最为熟
悉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名句“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下之乐而乐”所传达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 任意识,创一代风范,成为后世为宦做人的标杆。
作文素材
• 心怀天下 • 从两千多年前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八字箴言,心怀天下从不只是古籍诗词中苍白的文字,更是华 夏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 • 它是范仲淹三贬三复之后仍坚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是杜甫于风雨饥寒之际仍挂念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林则徐血泊焦土之中仍高呼的“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故唯有心怀天下者可成大业,唯有 胸纳百川者可称君子。
作文素材
• 坚定信仰 • 坚定的信仰是一个民族繁盛长久的基石。纵观历史,范仲淹“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用一生践履了少年时期 的理想,真正完成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的伟 愿;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以石灰自喻, 也真的做到了如石灰一般清白,以忠诚的品德,勇敢的精神,功 炳史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在民族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 正是这样一个个有志之士的高尚信仰,凝聚成我们整个民族自立 于世界之林的力量。
作文素材
• 坚韧不拔 • “我们的人生并非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原野,而是湍流常伴、峰峦
起伏的山地,常常是青翠欲滴一重,枯黄败叶三叠。”诚然,逆 境与挫折,宛如人生路上的荆棘海浪,席卷裹挟着我们奋然前行。 看范仲淹三次被贬,也曾自嘲“三黜人”,然即便“官小而微”, 仍不移其志:“岂量尧舜心,如日照孤臣。” • 于逆境中坚守,是一种文人的风骨,也是一种文明的韧性,不犹 豫,不放弃,用一生践行“纯臣”的、抱负与理想,也未尝不是 一种凛然的浪漫。
作文素材
• 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部分,不管是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 年头,空悲切”,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 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人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这是家国情怀的 延续,正是这种情怀让我们历经风雨的洗礼而岿然不倒;也让我们 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今天,更成为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范仲淹善书。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 著,极近晋宋人书。”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 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也称范仲淹书法“挺劲秀特,肖其 为人”。
人物成就
经典名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无意凤飞来。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甘于清贫。据《言行录》 中记述:“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且诫诸子曰:‘吾贫时, 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 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逝,吾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 贵之乐也!’”同时他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子侄,不仅 要“慎未防微,各宜节俭”,而且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作文素材
• 知人善用 • 范仲淹重用善用人才,提拔那些被贬、未被平反的人才
们,他们有才智,有气节,可能只是缺少一些所谓的 “情商”。 • 品行端正的人总是会得到他的青睐,狄青、郭逵等这些 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都是范仲淹提拔的。“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范仲淹是当之无愧的伯乐。
作文素材
• 行孝敬老 • 他幼年丧父,母亲无力抚养当时只有两岁的孩子,只能
•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 “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 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 《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 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 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 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感谢聆听
• 范仲淹文武兼备 、智谋过 人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 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 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 正公文集》传世。
生平经历
•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 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 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高考作文专题
1.走近人物,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人物的基本情况
习
目
3.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
标 4.总结人物的相关关键词
5.背诵和记忆相关人物素材
人物简介
• 范仲淹(989年-1052年 ),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 学家。
•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 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 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 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 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 自己的人格操守。
• 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 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庆历 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 变法”的前奏。
人物成就
• 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 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 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 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 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人物成就
•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 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 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 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 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作文素材
• 积极乐观 • 面对挫折,有人望而生怯,止步不前,但也有人越挫越勇,矢志
不改其愿。当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时,他也曾自嘲为“三黜人”, 但,即使是沦落到“官小而微”的境地,范仲淹也始终坚持自己心 中“上诚于君,下诚于民”的伟愿。 • 世间多有委曲求全,无功而食的庸碌之人,但范仲淹却是“宁鸣 而死,不默而生”的天地一孤臣。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他不退 缩,不犹豫,不放弃,用一生践履了自己的理想。
• 从范仲淹的人生经历来看,我们能够捕捉到哪些关键词?
• 1.淡泊名利 • 2.家风严谨 • 3.积极乐观 • 4.坚定信仰 • 5.心怀天下 • 6.坚韧不拔 • 7.才华横溢 • 8.知人善用 • 9.行孝敬老 • 10.诚实守信 • 11.勇于创新 • 12.家国情怀
作文素材
• 淡泊名利
• 范仲淹出身穷苦,当了大官,却从未理直气壮地要给自己、给家 人什么补偿,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这样,一心只为 国家、百姓着想。他对“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 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
饥荒,饥民数量大,范围广,很多人在路上饿死。
• 面对严重的灾情,范仲淹敢于创新,做出了群臣都不理解 的决定:因为当地人喜游船,他组织各式各样的划船比赛, 门票收入可观;同时他动员富人修寺庙,因为这些人喜好 佛事,同时工价低,这一举措极大推动了当时的“就 业”。他敢于创新,敢于直面监察官员的责难,救灾工 作才得以更有效的运行。
改嫁,范仲淹随即改姓朱,名说,在意外得知自己的身 世后,他决定更加发奋读书以报答自己的母亲。 • 多年之后,范仲淹终考中进士,被授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他决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母亲接来;母亲病重,他在安 排好工作之后,亲自照料母亲,而母亲过世早也成为他一 生的遗憾。
作文素材
• 诚实守信 • 范仲淹的哥哥范仲温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谋官职,面对
• 史载,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宋史·范仲淹列传》上是 这么说的:“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 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 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 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作文素材
• 家风严谨
• 范仲淹不仅自己做到了廉俭一生,而且还特别注重教育孩子也要 生活俭朴。范仲淹治家十分严谨,《言行录》中记载:“范公常 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
自己的亲侄子,他回信:只有他们学有所成,靠着自己的努 力发奋苦读,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他严于律己,赢 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年轻时与他结识的一名术士在病危 之时将水银炼成白金的秘方告诉他。 • 十几年后,术士的儿子长大,范仲淹将当年的秘方及物件 完完整整的归还给术士的儿子,封条都未揭开。
作文素材
• 勇于创新 • 宋神宗时期,范仲淹在江浙地区任官,次年,当地发生大
人物成就
•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外患的现状, 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 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 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 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 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作文素材
• 才华横溢 • 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并习就了一手好文章。 • 作品多辑录于《范文正公集》中,其中就有我们最为熟
悉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名句“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下之乐而乐”所传达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 任意识,创一代风范,成为后世为宦做人的标杆。
作文素材
• 心怀天下 • 从两千多年前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八字箴言,心怀天下从不只是古籍诗词中苍白的文字,更是华 夏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 • 它是范仲淹三贬三复之后仍坚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是杜甫于风雨饥寒之际仍挂念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林则徐血泊焦土之中仍高呼的“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故唯有心怀天下者可成大业,唯有 胸纳百川者可称君子。
作文素材
• 坚定信仰 • 坚定的信仰是一个民族繁盛长久的基石。纵观历史,范仲淹“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用一生践履了少年时期 的理想,真正完成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的伟 愿;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以石灰自喻, 也真的做到了如石灰一般清白,以忠诚的品德,勇敢的精神,功 炳史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在民族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 正是这样一个个有志之士的高尚信仰,凝聚成我们整个民族自立 于世界之林的力量。
作文素材
• 坚韧不拔 • “我们的人生并非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原野,而是湍流常伴、峰峦
起伏的山地,常常是青翠欲滴一重,枯黄败叶三叠。”诚然,逆 境与挫折,宛如人生路上的荆棘海浪,席卷裹挟着我们奋然前行。 看范仲淹三次被贬,也曾自嘲“三黜人”,然即便“官小而微”, 仍不移其志:“岂量尧舜心,如日照孤臣。” • 于逆境中坚守,是一种文人的风骨,也是一种文明的韧性,不犹 豫,不放弃,用一生践行“纯臣”的、抱负与理想,也未尝不是 一种凛然的浪漫。
作文素材
• 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部分,不管是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 年头,空悲切”,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 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人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这是家国情怀的 延续,正是这种情怀让我们历经风雨的洗礼而岿然不倒;也让我们 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今天,更成为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范仲淹善书。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 著,极近晋宋人书。”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 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也称范仲淹书法“挺劲秀特,肖其 为人”。
人物成就
经典名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无意凤飞来。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甘于清贫。据《言行录》 中记述:“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且诫诸子曰:‘吾贫时, 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 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逝,吾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 贵之乐也!’”同时他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子侄,不仅 要“慎未防微,各宜节俭”,而且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作文素材
• 知人善用 • 范仲淹重用善用人才,提拔那些被贬、未被平反的人才
们,他们有才智,有气节,可能只是缺少一些所谓的 “情商”。 • 品行端正的人总是会得到他的青睐,狄青、郭逵等这些 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都是范仲淹提拔的。“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范仲淹是当之无愧的伯乐。
作文素材
• 行孝敬老 • 他幼年丧父,母亲无力抚养当时只有两岁的孩子,只能
•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 “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 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 《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 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 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 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感谢聆听
• 范仲淹文武兼备 、智谋过 人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 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 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 正公文集》传世。
生平经历
•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 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 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