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课时为1课时。

本节的中心问题是“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肺的?”、“空气在进入肺之前经过了怎样的处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吸运动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过程复杂抽象,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而呼吸运动是实现肺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

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学习人体气体交换的基础,明确呼吸运动的过程,才能理解肺通气的原理,才能全面掌握呼吸运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但缺乏知识基础,因此对于复杂的呼吸运动过程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呼吸运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视频或模型进行演示,加强直观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样相对简单的内容,采取阅读讨论的自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对于复杂抽象的呼吸运动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教具和视频来化难为易,同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引起学生的直觉分析,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肺活量的测量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说出肺活量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观看视频及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空气质量,关注健康。

五、教学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肺的结构和作用)。

2.呼吸运动的全过程。

3.关注空气质量,关注健康。

六、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七、教学准备:
肺泡结构模型、肺活量测试仪器、模拟膈肌运动模型、呼吸运动视频、气球、导学案。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空气是怎样被吸入人体的?进入人体之前经过了哪些处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也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渴求新知的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得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三)新课教学: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学生回忆旧知识并结合观察呼吸系统示意图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和观察,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2)了解呼吸道起点鼻腔的特点与功能。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用鼻呼吸卫生还是用口呼吸卫生?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