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决器加盖并不是什么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决器加盖并不是什么进步
作者:暂无
来源:《华声·观察》 2010年第7期
今年“两会”的表决场面,因为之前的一场讨论,吸引了更多媒体的关注。
这场讨论的源起,是几位政协委员联署提案,要求给表决器加上盖子。
其理由是,表决按键的时候,旁边的
人可以看见,而且媒体记者还会抓拍,不利于代表更好地表达意见。
此后邵建先生发表文章说,表决器加盖是民主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我同意这样的判断,但正因为是细节,所以值得更加细致地推敲。
而现在大家的讨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明
显把个体选民和民意代表混为一谈了。
对于个体选民来说,政治观点以及对政治人物或政策法规的好恶,可以是他的隐私,应该
受到保护。
但是,对于民意或机构(政府、国家)的代表来说,政治观念和投票结果,必然是
公开的。
因此,在发达国家,投票行为越来越走向两种极端,一是对个体选民的隐私保护越来
越严格;二是民意代表公开表达意见越来越清晰。
在有些国家,你要去问一个人的投票情况,
就跟问他(她)的年龄和收入一样,是一种冒犯。
但是,一个民意代表最大的失败,恐怕就是
没有让人弄明白他的政治主张。
中国的选举法规定,基层以上的人大代表由代表选举——既然你代表一部分选民投票,也
理应让选民知道你的选择。
民意代表并不意味着,选民一次性地选择你,随你怎么干都信任你。
政治活动既不是开始的一个选择,也不是最后的一个结果,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选民应该既能对自己的代表进行监督和考察,也能透过自己的代表的言行完成政治参与。
每年召开的“两会”,并不是代表委员们赶过去秘密投几票就走,而是一个公开的讨论过程。
民众不仅想要看到最后的票决结果,对这个过程也很感兴趣。
在眼下的中国,民众更多的
兴趣,大概还集中在这个过程中。
这也是为什么它会成为“媒体的盛宴”。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
可以知道每个代表的观点,但是由于进行了分组讨论,而且各地媒体重点报道本地代表组,从
技术上说,各地的选民是可以了解自己的代表的。
假如进行充分的讨论,代表们怎么可能隐藏
自己的意见?选民显然希望听到代表们发表真实的意见,甚至进行公开的辩论。
因此,在议程
设置上,这和秘密投票自相矛盾。
我当然并非迂腐到不知道政治现实,不理解代表委员们的真实处境——尽管身为全国代表
委员,他们仍然为身边有人看见自己投票而感到不安,为在记者的镜头下表达意见而诚惶诚恐。
几年前有媒体报道说,吉林某市选举,一位代表将铅笔芯磨成小段,夹在指缝里,偷偷画了反
对票——我们在赞扬这位代表的勇敢和智慧的同时,也应该为现实感到悲哀。
因此,如果有人
经过调查,发现给表决器加盖之后,代表委员们才能真实地表达意见,那么,我也不反对这么做。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民主的细节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且,
这种选择是和民意代表的本质行为背道而驰的——表决器本身代表一种公权力,加盖与否,意
味着权力运作的公开还是秘密。
我愿意相信,代表委员们正在开始感到另外一种压力。
这种压力日前初现苗头,将随着民
意代表的选举和罢免机制的健全而增大。
去年,申纪兰代表骄傲地对媒体.说,她当代表以来
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今年,倪萍委员又宣称,“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因
为“我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我热爱这个国家”,又遭到舆论的批评,甚至挖苦嘲笑。
因
为即便按照现有法律规定,这也是对民主的无知,而且是对其他依法投反对票的代表委员的贬损。
我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代表委员们在选民期望投反对票的时候投了赞成票,也会受到压力——这种时候,还会有人要求在表决器上加盖吗?
编后:网友“莫维奇说”,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本人强烈建议,在加了盖的表决器内再装一个红外线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