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0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思想解放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10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思想解放潮流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泰安市、威海市、潍坊市、烟台市、济宁市等10个地级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1.(2016·济南高三(上)期末·6)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这体现了康有为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2. (2016·德州高三期末·9) 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
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
”据此判断他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3. (2016·德州高三期末·10)洪秀全等人信奉上帝会而到处焚毁孔庙及其他寺庙,并禁士人“读孔子之经”。
陈独秀等人反对三纲五常,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两者都
A.出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鼓吹平等民主思想
C.利用西方观念攻击传统文化 D.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4.(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7)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多是空谈救国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C.在当时是盲目冲动的爱国行动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5.(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8)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6.(2016·泰安高三(上)期末·29)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立身之本”
7.(2016·临沂高三(上)期末·16)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
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
这些早期的公共领域逐渐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
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转到了政治领域。
据此分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应始于
A.维新变法时期 B.清末“预备立宪”
C.辛亥革命前后 D.新文化运动期间
8.(2016·威海高三(上)期末·15)“康有为的变法指导思想分为必变大变速度论、君权变法论、变于下论和兴民权论。
它们回答了变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最终目的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
”材料意在说明
A.康有为的变法解放了思想B.康有为的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
C.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康有为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9.(2016·威海高三(上)期末·16)“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10.(2016·烟台高三(上)期末·31)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同一历史主题。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历史主题的是
英王接受《权利法案》卢梭《社会契约论》蒸汽火车
A.《共产党宣言》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11.(2016·烟台高三(上)期末·33)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宋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12.(2016·青岛高三(上)期末·14)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13.(2016·青岛高三(上)期末·15)清末,在挽救危亡的压力下,中国新兴知识阶层产生了现代乡土意识,开始书写现代乡土史志。
政府也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在历史和地理两科规定对儿童进行乡土教育。
这一现代乡土史志运动
A.受到了魏源《海国图志》中史、地知识的启发
B.促使张謇在家乡创办保兴面粉厂振兴地方工业
C.是传统“家——国——天下”观念动摇的结果
D.利于政府消除军阀割据土壤增进民众国家认同
14. (2016·德州高三期末·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连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
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
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
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
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
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
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
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
此后有《游学译编》、
《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
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
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
的新变化。
(12分)
(1)特点: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商业性中文报纸占据主流;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报刊内容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多创办于通商口岸、大城市。
(8分,答出其中4 点即可)
新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创办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清政府官办报刊发
展。
(4分)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13分)
(2)原因: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西方报业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清政府的新闻政策推动了官报的开办。
(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影响:近代报刊传递国内外时政信息,传播科学知识.拓展了民众视野;近代报刊介绍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及
革命思潮的高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
(5分)
15.(2016·济宁高三(上)期末·3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四期间,当陈独秀、胡适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刚走出“中国文化中心”的困境,即又跌入“西方文化中心”的陷阱。
“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和主张便是这种非“左”即右难题的直白。
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
——摘编自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