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议论文作文:拯救“遗失”的土地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遗失”的土地
土地,是我们美好的家园。
有了它,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
然而,我们的家园却一次次地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们又该怎样去拯救这块“遗失”的土地呢?
“不要讥笑别人身后海葬的愿望,那是他要重新投回母亲的怀抱;不要念念不忘入土为安的旧念,海洋母亲会让他得到新生。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它讲述的是从土葬到火葬,再由火葬到树葬、花葬、草葬,再到现在海葬的演变过程。
今年外婆来我们这儿扫墓,她曾说过:“面临着现在上海对社会开放的43家一共6000多亩的墓园,竟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已经面对着意想不到的局面:用掉了4000多亩,还有2000亩。
墓地十分缺乏。
” 照这样下去,上海的土地面积岂不是更加紧张?“如今,只有70岁以上老人,或者有医院病危通知的本地居民才能够购买墓地。
在一些经营性公墓中,也试图通过各种新型的葬式,比如草坪葬,植树葬等。
而现在上海正在实行海葬,还举行了每户补偿工作。
如果按照目前国家规定的最小一个墓地占地2平方米,上海每年10万多人的死亡,计算下来,这些海葬的人们已经为后代节约了土地近3万平方米。
”
海葬?面对着这个陌生而熟悉的词,我不免有些惊异。
它,却使我想起了我国的伟人周恩来总理、邓小平主席,他们在死后都把骨灰撒向了大海。
没想到的是,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又竟会节约这么多的土地:上海就近3万平方米,那么全国呢?这将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天文数字啊!
听外婆说,她家的隔壁邻居离休干部老大爷3月初刚刚去世,老大爷在临死前曾嘱咐家人要学前辈死后把骨灰撒向大海,他的子女就按照他的遗愿进行了海葬。
这样,他们既节约了大量的费用,又节约了国土资源。
以后,他们在祭奠老人的时候,就在大海边默默祈祷来思念亲人,不用时时刻刻牵挂着。
清明、冬至、春节上山去,又能免去火灾,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
而我们慈溪呢?现在还在暗自建坟、买公墓。
随着移风易俗的蜕变,树葬、花葬也渐渐在我们慈溪流行。
什么时候才能把海葬“搬”到我们这儿来?那时候,我们慈溪每年50余亩的公墓用土将大量减少,原本紧张的国土资源的局面也将缓解。
清明时节,也可减少因上坟而引起的森林火灾,使我们这个杨梅的故乡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海葬,这个新的殡葬方式,既环保又利于节约土地,而且比传统的殡葬要来得经济。
消除根深蒂固的“土葬观念”,拯救“遗失”的土地,拯救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