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一个小镇的东南,有两段神秘而美妙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

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

所以也有人说,羚羊峡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

下峡谷是一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峡谷”。

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

谷底很平坦。

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

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

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

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

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④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

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

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谷。

⑤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

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

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对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
B.打比方
C.举例子
D.摹状貌
2.第③段中,下列属于羚羊下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的一项是()
A.峡谷曲折蜿蜒,谷底平坦
B.峡谷曲面相交,凹凸有致
C.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主要是含铁氧化物的红色砂岩
D.像舞蹈的火焰和飘动的丝绸
3.对第⑤段中加点词“那时”指代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几百万年前
B.几万年前
C.几万年后
D.几百万年后
4.对本文文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
B.记叙文
C.议论文
D.说明文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

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

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

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

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

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

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

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

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

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首先,地位优势。

“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
来指导一切活动。

其次,亲缘优势。

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

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

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

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
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

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

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也与占卜活动的性质相契合。

其二,对应“上达”“下传”方式。

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

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汉字最初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

B.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

D.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不像竹简那样有决定性作用。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反对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要运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明确了甲骨在汉字行款形式形成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是为了说明“持简习惯说”难以令人信服,其预设的前提往往主观,未必准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

B.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

C.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重要的巫术活动,与之相关的需求对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D.甲骨骨板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的形式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

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
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

毫无疑问,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

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殷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

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

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

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究——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

换句话说,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真的就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邹衡先生早就说过,有人之所以“怀疑遗址中常见的陶片能据以断定文化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科学的考古工作还不十分了解”。

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

“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后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于某一处遗址或某一种考古学文化,期盼能够从一个点上形成突破口,从而“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围绕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大做文章,企图从遗址性质或文化分期上来解决夏文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异说和无谓的纷争。

这种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用简单的方式各抒己见”而造成的虚假繁荣。

他们争说夏文化,实际上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严肃的。

(摘编自孙庆伟《鼏宅禹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很多发现证实了夏文化存在。

考古实践表明,探索夏文化,“方法”重于“发现”。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

C.考古学这门学科,应有更多的研究主体和方法,所以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

D.夏文化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异说和纷争,其根源是研究者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使用“都邑推定法”。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采用“都邑推定法”探索夏文化存在偏差,这导致当前学术界对于夏文化认识不一。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都邑推定法”,再指出其大体分类,并且对此进行了解说。

C.文章第三段关于殷墟的假设论证强调,按“都邑推定法”探寻夏文化必须找到“夏墟”和文字。

D.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邹衡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探索夏文化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邑推定法”在夏文化的探索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以先论定桀都所在,再定早商文化,进而追溯夏文化为研究思路。

C.学者们意欲找到如“殷墟”的“夏墟”,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是他们偏爱“都邑推定法”的原因。

D.即使找不到“夏墟”,找不到王陵、文字等“铁证”,我们也依旧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探寻研究夏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
C. 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
D.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 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 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 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勉励他不要为“未封侯”而深感不平。

B.诗后两联叙身世之感,离別之情。

颈联犹如一幅扁舟出峡图,境界更大,感慨更深。

C.诗歌五、六两句写诗人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D.全诗脉络清晰,一气贳通,起结有致,关合无痕,完全符合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

16.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
动形象。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为鼓励同学们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校学生会征集到几位同学的《红楼梦》读书感悟,准备在读书沙龙上分享。

下面是某位同学所提交稿子的部分内容,请你组织大家讨论这段文字的逻辑性,并提出修改意见。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找出另外两处并修改。

读罢“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不禁惊叹于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

她高屋建瓴,先向香菱道明学诗的规律要领,继而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

对待香菱,黛玉主动、率真,乐为人师。

同时,我也感动于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她认真听取黛玉指导并及时消化,为作得一首好诗,废寝忘食,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因为沦落异乡、身份低微,所以香菱立志学诗,并写出了好诗,这种精神令我感佩。

作品的这部分内容对提高我们的读诗写诗能力也有极大帮助,我建议大家好好阅读!只要阅读,我们就能领悟到读诗与写诗的精髓,而领悟到其精髓,我们就能写出好诗。

①并非沦落异乡、身份低微,就一定会立志学诗,写出好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图是巴西的一种由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构建的垃圾处理模式——“赛普利”(再生资源利用协会CEMPRE)模式。

对“赛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非政府组织提供设备,共同组建拾荒者合作社。

B. 拾荒者合作社、资源化回收企业等机构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垃圾能够回收。

C. 居民将垃圾分类,其中湿垃圾缴纳一定费用,政府负责收集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

D. 干垃圾交拾荒者合作社,由他们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进行最后处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请以“流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的能力。

为了精准说明“谷壁”表面的柔滑,像是被精心打磨过一样,作者在此将“谷壁”比喻为“一万年前的波浪”,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此句说明峡谷的整体状貌,并未解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B.此句说明峡谷的状貌及砂岩壁的纹路,并未解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C.此句解释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主要是含铁氧化物的红色砂岩,这正是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D.此句说明峡谷的色彩形态,并未解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上文“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的提示,此处的“那时”应该指从现在算起的几百万年之后的某个时间,是一个将来时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章体裁的能力。

A.散文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来行文,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从内容及文风来判断,本文显然不属于散文,因为此文主要在于说明羚羊峡谷的整体状貌、构造形态、颜色、峡谷的成因及未来可能变化的样子。

B.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其时间、人物、地点、发展、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本文不属于记叙文,因为此文主要在于说明羚羊峡谷的整体状貌、构造形态、颜色、峡谷的成因及未来可能变化的样子。

C.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
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不属于议论文,因为此文主要在于说明羚羊峡谷的整体状貌、构造形态、颜色、峡谷的成因及未来可能变化的样子。

D.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本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说明羚羊峡谷的整体状貌、面积大小、构造形态、颜色、峡谷的成因及未来可能变化的样子,所以属于说明文。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错。

原因还有当时尚无“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

C项,“关键的作用”错。

原文说“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原文说的是“主要作用”。

D项,选项答非所问。

原文说“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显牵强”,可见选项是第三段学者们的观点,不是作者观点,作者更看重活动本身的影响。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错。

第一段只是说“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

……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此段并没有涉及到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也没有先提出来。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项,“阅读时要自下而上”错。

原文说“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

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由此可知,“自下而上”是指阅读多个段落时的次序,选项属扩大范围。

故选D
【8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