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_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二)、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

3.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搜集信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到中国农民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三)新课探究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史料1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
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史料3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地区吗?
(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 (新解放区)
二、惠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史料1195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史料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2.土地改革的内容?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
3.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A: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三、利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史料2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
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史料3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及意义。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四、兴农——国家重民生,农业得发展
教师:“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

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史料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7年又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史料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四次变革。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的确立。

第三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富裕起来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

第四次发生在2006年1月,农业税被废除了!是几千年来压在农民身上的重担被彻底废除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五)课堂检测
1.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D )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D.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欣赏下列“话剧”。

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

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C )
A.1937-1945年
B.1946-1949年
C.1950-1952年
D.1953-1957年
3.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 C )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土地归集体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4.小张是新华社的记者,土地改革后,他到农村采访,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B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原来的地主一无所有,生活艰难
C.赤贫的农民也住上房屋,有了自己的耕牛
D.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六)结束语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板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二、惠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三、利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兴农——国家重民生,农业得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