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7:第14课 《骆驼祥子》——高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骆驼祥子》——高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打碎了花瓶,你为他做替罪羊,纯属周瑜打黄盖
.....。
B.有些人贪图眼前的利益,将钱高息贷给一些不明底细的人,真是海里摸锅
....。
C.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领导也不能“自拉自
...唱”,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
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
答案 D
解析D项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应用“不绝于耳”。
A项周瑜打黄盖:比喻双方都愿意的事情。
B项海里摸锅:心中无底而乱放债。
C项自拉自唱:事情全部由自己来解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B.对于大家关注的房产问题,有人提议对住宅在保有环节开征“物业税”,也有人坚持在住宅销售环节开征“消费税”,这种建议一经提出即受到公众的广泛热评。
C.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育已非简单地通过金牌数目的增加来提振国民的士气,更应在提升国民素质和提升公民意识方面为国家民族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D.《骆驼祥子》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
答案 D
解析A项缺少主语,在句首加上“小说”或“《骆驼祥子》”。
B项“这种建议”指代不明。
C项搭配不当,“提升”和“意识”不搭配。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优势,这一点①体现在文化上,②体现在多民族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上,③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④保护这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遇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⑤通过取消
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在世界范围也没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经验”,⑥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①②③④⑤⑥
A 不是而是因此从而妄图然而
B 不仅还所以从而意图还
C 不只是而且因为进而试图相反
D 不仅仅而且所以进而企图反而
答案 D
解析①②为递进关系,排除A项。
③为因果关系,排除C项。
④前后的“珍惜”与“保护”是递进关系,“进而”侧重表递进关系,而“从而”侧重表因果关系;⑤“企图”为贬义词,较之“意图”更好,排除B项。
故选D。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修改。
(不得改变原意)
有出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位小学教师谈话。
其中一位说:“看这群孩子多凄楚,个个面如菜色!”
(1)老舍先生认为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得更通俗些:
(2)老舍先生又说,假如把这句话再改一下,不仅让观众听得懂,还会引导他们去想,就更有力量了。
因此可以改为:
答案(1)看看孩子们多可怜,个个面黄肌瘦。
(注意语言要通俗)
(2)看看孩子们的脸!(注意语言不但要通俗,而且要引人联想)
5.欣赏漫画《城市罐头》,按要求完成题目。
(1)结合漫画标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50个字。
答:
(2)漫画所反映的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
答:
答案(1)大量城市人口居住空间逼仄,犹如生活在罐头之中;城市生活与自然远离,犹如罐头中的食品与氧气隔绝。
(2)(示例)城市的天空被高楼瓜分得越来越窄,而我们是一群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无奈的飞鸟,呼吸着浑浊的空气,用几缕瘦弱的阳光,抚平烦躁的日子,在夜深人静时回忆曾经自由飞翔在森林中的自己。
二、阅读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
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
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
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
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
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
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
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
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
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
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
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
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中日本军人如何残暴。
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
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
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
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
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
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
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
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
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
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
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
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
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
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
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
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
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
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引出下文。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两村的村民不关心中日战争,甚至盼望日本人能为自己消灭对方,但他们在心里也恨日本人,这为小说结尾两村的人化敌为友做了铺垫。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摒弃前嫌,一致对外。
答案 B
解析“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错;“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
7.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1)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2)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3)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4)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5)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
8.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寓意:①“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
②“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
(2)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
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