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专题7.1 现代生物进化论同步精品测案(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7.1 现代生物进化论同步精品测案(提升版,含
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28分,每题2分)
1.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项正确;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使得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项正确;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经过生殖隔离
C. 自然选择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使种群定向进化
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特征
【答案】D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定向进化,C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特征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D正确。

3.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A.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一定发生改变
B.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种群的进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花药内存在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重组,根尖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种群进化,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种群进化,D错误。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B.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但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没有影响
C.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后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能增强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
D.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二倍体母本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A正确;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没有影响,B错误;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前就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选择使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能力增强,C错误;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二倍体母本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但一定需要生殖隔离,D错误。

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狮虎兽”的诞生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C.高茎豌豆逐代自交,若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则表明其发生了进化
D.一个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答案】D
【解析】“狮虎兽”不可育,说明它的杂交亲本:狮子和老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B错误。

判断生物种群的进化是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为标志,C错误。

由于种群的基因库具有连续性,所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也具有连续性,D正确。

6.下表为科研小组对某地不同时期(分别用甲、乙表示)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的变化情况调查汇总的结果。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甲基因型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40 50 6 30 18 4 21 38 3 210
乙基因型AATT AaTT aaTT
个体数166 118 16 300
A.甲时期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时期
B.甲时期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时期
C.两个时期种群的进化方向都是由自然选择决定
D.由甲时期到乙时期发生了生物进化
【答案】B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时期的基因突变既存在A与a间的基因突变,也存在T与t间的基因突变;而乙时期只存在A与a间的基因突变,A正确;甲时期的基因库大小为210x4=840,乙时期基因库大小为300x4=1200,基因库的大小与种群个数相关,不是由基因型的种类所决定的,甲时期种群的基因库小于乙时期,B错误;两个时期种群的进化方向都是由自然选择决定,C正确;甲时期A的基因频率为[(40+30+21) x2+(50+18+38)x1]/(210x2)=0.683,a生物基因频率=0.317;乙时期A的基因频率为(166x2+118x1)/(300x2)=0.75,a的基因频率=0.2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由甲时期到乙时期发生了生物进化,D正确。

7.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纯合高茎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 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C.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可育出三倍体西瓜,表明这两种西瓜并无生殖隔离
D. 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D
【解析】判断种群是否在进化是根据种群中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不是基因型是否发生改变,A错。

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虽然表现型不同,但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是两个物种,在同一生活区域只能属于同一种群,B错。

三倍体西瓜由于不可育,所以杂交形成它的两亲本存在生殖隔离,C错。

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D正确。

8.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

下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的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B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群中,若RR个体的百分率增加则R基因频率一定增加
B.有利变异的产生使生物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化
C.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D.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C
【解析】种群中RR个体的百分比可以随自交而增加,但R基因频率不一定变。

R基因频率由RR和Rr 这两种基因型数量决定,如果RR开始为20% 、Rr为30% 、rr为50%,然后变为RR30% 、rr70%的话,则r 的基因频率明显变大,R的基因频率减小,故A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只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不能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B项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D项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答案】D
【解析】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但“狮虎兽”高度不育,说明了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A 错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共同进化表现为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B错误;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表明豌豆没有进化,C错误;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正确。

11.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A
【解析】该种群没有发生隔离,故①错误;该种群中没有产生新基因,因此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故②错误;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可见没有发生自然选择,故③错误;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一(1/2)n],可见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故④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故
⑤正确。

1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B.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A 错误;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其他生物以及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正确。

13.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

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

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B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
B.通过分析BC段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C.农药对害虫所起的作用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D.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答案】A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图中ABC段由于农药R的选择作用,导致害虫数量先降低后升高,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A错误;通过分析BC段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B正确;农药对害虫所起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C正确;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
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D正确。

14.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

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鱼不能与野生鲫鱼杂交,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众多金鱼品种都要经过突变、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等过程形成
C.“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所致
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B
二、非选择题(32分,每格2分)
15.(16分)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试验材料。

(1)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 N X N、X N Y等均视为纯合子)。

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

①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

②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F1代雌蝇基因型为_______。

③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___。

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__________。

(2)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

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

F1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

【答案】(1)①X 3 ② n X N X N、X N X n③N 1/11(9.09%)(2分)
(2)48%(2分) 60%(2分)
【解析】(1) ①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说明雄蝇中一半个体发生致死,该致死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果蝇的基因型共 5 种:X N X N、X N X n、X n X n、X N Y、X n Y,无论是N 还是n 基因纯合致死,成活果蝇基因型均雌蝇2种,雄蝇1种。

因一半雄蝇个体致死,且雄蝇X 染色体来源于母本,故亲本雌蝇为X N X n。

②F1代雌蝇若仅有一种表现型,则亲本雄蝇为X N Y,
致死基因是n,子代雌蝇为X N X N和X N X n。

③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亲本雄蝇为X n Y,致死基因是N,F1代雌蝇为X n X n和X N X n,产生X n、X N配子的频率为3/4、1/4;雄蝇为X n Y,产生X n、Y 配子的频率为1/2、1/2,故F2 中X N X n1/8、X n X n3/8、X N Y(致死)1/8、X n Y3/8。

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N的频率为1/8÷(1/8×2+3/8×2+3/8)=1/11。

(2)灰体果蝇基因型为E-,黑檀体基因型为ee。

此群体达到遗传平衡状态,ee=1600/(8400+1600)=16/100,则e=4/10.,E=6/10。

由此推之Ee=2*4/10*6/10=48/100。

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

亲代群体都是纯合子,E=60%,纯合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60%。

16.(16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下图1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图2表示非洲猴进化基本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2)、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通过等变异,经过长期
逐渐形成的。

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两者的DNA 差异至少经历了约万年的累积(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3)、一个非洲猴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多样性。

图2中的X、Y、Z表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X是指。

A.突变 B.选择 C.适应辐射 D.隔离
【答案】(1)、种群(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大猩猩和黑猩猩 11产生了生殖隔离(3)、遗传多样性 A
【解析】
试题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为进化提供原材的变异主要有突变(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它们经过长期的
自然选择,形成不同的物种。

结合图1,四个物种的DNA两两之间差异最小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所以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

根据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大猩猩和黑猩猩的DNA差异有99.01%-98.90%=0.11%,所以二者之间需要0.11%÷1%百万年=11万年。

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二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3)、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指的是个体的性状差异,它是由个体内不同基因控制的,说明不同个体间存在遗传(基因)多样性。

分析图2中的X、Y、Z依次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必要的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