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网络教育2021年3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王香,王迎勋,张艳萍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出发,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并以齐鲁理工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从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介绍如何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还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与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通信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21)03-0154-02
0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必然也要强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从美国哈佛大学1947年首次在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创业教育几经发展,已经从当年的商学院扩展到大学其他学院,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欧美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而我国初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始于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自此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传入我国。
尤其是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在960万km2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自此以后其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且不断地深入与升华,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热点话题。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的到来,在电子通信类行业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新产品导出不穷,通信工程专业具有服务面较广、实用性强等特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以后的生产及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背景。
因此,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视角,也有效解决通信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创新思维弱、创新能力差的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齐鲁理工学院的重点工科专业,每年入学学生数量都比较多,从2015级新生入学以来,就一直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但这门课程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创新创业课程缺少相关的实践平台,光讲授没有实践,无法创造成果。
而且主讲教师有时又对通信专业不熟悉,无法在讲授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专业结合起来,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缺少激情,学生仅仅是为了学分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
基于此种现象,在授课过程中,探索怎么将通信工程的专业教育与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在一起,探索如何系统地设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的配备、实践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很有必要。
下面将以齐鲁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来说明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融合中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通信工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通信工程的专业教育两者的管理各成一体,互相分离。
高校专业教育随着高校的创立自然产生,对专业教育教学的统筹管理历史性归口至高校内设机构教务处等部门。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由学校教务处主导,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具体落实相关的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而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是后来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由专门管理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多由各专业的专职老师培训后面向全校分配。
管理机构的分离一定程度上导致两种教育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个部门的政策无法与另一个部门的政策保持协同,这种人为的割裂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与通信工程专业教育中教学资源的分离。
通信工程专业教育的教材选择主要是以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导向,教材中主要集中了和通信相关的专业知识,侧重于为学生对通信专业领域有个基本认知打下基础,一些专业课的教材虽然会涉及应用性的内容,但也是主要就通信
2021年3月网络教育155
工程专业的应用来编写,专业课教育在讲课过程中主要是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而由于双创教育推广时间不长,学校创客教育经验不足,又没有开课先例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主要以创业理论课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为主,而且上课模式单一,只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堂上课,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只对某一专业比较熟悉,这就导致没有办法将各个专业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有效的融合,只能泛泛而谈。
(3)创新创业教育与通信工程专业教育师资发展不平衡。
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已经非常丰富,长期的一线教学使教师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科研成果的教师还可以将丰硕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专业教育中,提升教学效果。
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校推广以来,教师队伍一直是通过先在各二级学院选拔部分专职教师进行创业类的培训,然后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的方式建立的,但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没有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经验,尤其是他们既无开创企业所应具备的技能或素养,又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对创业过程的感同身受,容易“照本宣科”地泛泛而谈。
2创新创业教育与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融合的方法
2.1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
经过对国内同类院校的调研的来看,教务部门直接管理的优势较为明显,但高校为体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后来出现的新的教育,因此就独立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但行政力量的管理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伊始有利于开创工作局面,长期则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深入。
因此,创设教务部门直接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形势下的优势选择。
基于此,齐鲁理工学院从2019年开始将双创教育的管理由创新创业学院转到教务处进行统一管理,教务处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与专业教育同样的要求,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更加规范。
2.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的有机融合
(1)以“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构建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要求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除此之外,在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模块中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以创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体现二者的融合,大一年级在开设职业规划课的基础上,设置一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这门课程选择时与专业有一定联系,目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大二在开设创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几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为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以进行针对性学习;大四设置一门创新创业实践的必修课。
(2)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改变现有的课堂讲授模式。
专业教师应将创新创业精神融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培养中,鼓励专业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主动开发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如此,将这些案例引入到课堂授课中,从而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主观条件。
同时在安排老师的上课班级时,尽量授课班级与授课教师的专业对口,且授课教师在开课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本专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了解到什么程度,在了解具体学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与自己的本专业结合起来。
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可以将其他院校好的慕课作为线上资源,丰富的线上资源使学生自学成为可能,课堂上采用多种互动方式,使用如启发互动式、参与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拓宽师资来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采用多种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如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具体的创业实践或到企业参与企业的某些项目,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从社会企业招聘一部分员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些人具有创业或企业实际运营经验,如此,可以在传授专业课的同时引进相关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具体的实践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理念等;从而实现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的融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也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已经建立了创业课程的教研室,每周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同一课程的老师一起探讨如何上好创业课程。
当前情况下,要想达到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的目的,必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这样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使学生从对创业一无所知到想进行创业,具有创业的热情。
两者融合不仅符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还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楠,高玉潼,朱杨洋•高校通信专业创新创业教改面临的障碍与
探究[J]•知识文库,2019(1):202,205.
[2]张平娟,闫改珍,王岳,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
合实践途径探赜[J]•蚌埠学院学报,2021,10(2:108-111.
[3]王兰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研究[J]•高教学
干刊,2021(1):49—52.
本文系全国职业教育规划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2019QZJ192);齐鲁理工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通信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G201902)的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1-30
作者简介:王香(1981—),女,汉族,山东肥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
王迎勋(198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
张艳萍(198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