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7抽样调查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样调查示例
全国城市职工家计调查抽样方法
城市家计调查,又称“城市住户调查”。
它是以家庭为对象,搜集各种社会经济资料而组织的各种调查的总称。
城市住户调查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城市居民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消费、储蓄、手存现金、商品需求和住房等变化情况,为党和国家研究制定劳动力就业、工资和奖金、社会福利、货币流通、商品生产和供应等政策提供依据;为确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数、确定城市贫困线、计算社会商品购买力、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及国民经济核算等提供依据。
城市家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选取调查户。
我国城市有近1亿户家庭,如果采用全面普查,对所有家庭毫无遗漏进行调查,工作量非常大,耗时,费力,调查结果时效性差,而且准确性也不一定高。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观察,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实际观察基础上,对总体作出数量上的推断。
它是国际上被用来进行住户调查的主要方式。
我国城市住户调查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1984 年全国城市住户调查采取两阶段抽样方法,各阶段均采用类型抽样和等距抽样两种方法进行。
具体抽样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抽选调查市、县
第一步,把全国200多个城市分为特大、大、中、小四个类型(非农业人口在100 万人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人的为大城市,20-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第二步,将四种类型的各个城市,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进行归类分组。
这是考虑到各大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物价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并且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有不同。
在各大行政区内,以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标志从高到低排队,并将各个城市的职工人数累计起来,进行等距离抽样。
第三步,每100万职工作为一个抽样距离,先在抽样距离的中心点选择第一个调查
点,以后每隔一个抽样距离抽选一个点,每个点所在城市就是中选城市。
为了满足多层行政管理的需要,使调查结果对各省、自治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未抽中的省会所在城市也选为调查点;同时为了了解、反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适当选择部分城市为调查点。
经过以上工作程序,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共抽选了226个市、县,其中城市146个、县城80个。
各省、自治区为增强地方的代表性,按此原则抽选了数量不等的调查市、县,最终加上地方调查市、县,全国共有550多个调查市、县。
第二阶段,在抽中样本的城市和县城内,选取居民家庭
由于受限于调查经费和人力影响,分配各市、县的样本量往往偏小。
由抽中的城市和县城采取二段抽样法选取经常性调查的记帐户。
第一步,确定各市、县的调查户数。
各地按照1983年的非农业居民家庭户数乘以抽选比例确定调查户数。
北京、上海、天津都抽选了10000户以上,其他特大城市平均抽选2500户,大城市平均抽选1500户,中等城市一般在800户以上,小城市一般500—800户,个别人口很少的县城也抽选200户。
第二步,计算抽选比例:调查户数*平均每户职工人数/全部职工人数。
第三步,按各部门职工人数分配应抽选的人数。
第四步,选择调查单位或部门:确定要抽选的单位数量和抽样距离。
将各单位按职工平均工资高低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并将各单位职工人数累计,进行等距抽样。
抽取第一个抽样距离的中点,此点职工所在的单位即作为第一个调查单位,以后每隔一个抽样
距离选一个点,对应的单位即作为调查单位。
如果一个单位由于职工人数多,被两次抽中,即调查两群。
第五步,在中选单位抽选被调查户。
每个中选单位全体职工按其家庭中的就业人数分组。
为避免就业人数多的家庭抽中的概率高,在各组中按不同比例选户。
各组按职工的月工资额由高到低排列按等距抽样,抽中的职工,其家庭作为调查户。
补充:样本轮换
城市居民生计调查一直采取固定样本进行跟踪调查的办法,优点是免去了因变动样本带来的误差,由于调查户稳定,大部分户的记帐质量也全部提高,资料比较性强。
但长年记帐对调查户形成负担。
一些户产生厌烦情绪,要求更换。
因而样本实际上不能完全固定。
天津市从1982年起试行样本换转制度。
同一时期调查户1000户,由四个子样本组成,每个子样本250户,每半年更换一个子样本,总共跟踪记帐两年。
后来发展出正式样本轮换制度,在连续调查过程中,在第二阶段的抽样中按人均收入排序,并从中抽选若干个常年记帐样本轮换组,供每年样本轮换之用。
大城市每年轮换三分之一的样本。
县及县级别市每三年一次轮换全部样本。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统计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