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等廉洁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廉洁小故事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单,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
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
”蔡元培先生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纷纷赞叹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
但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抛弃了旧官场上的那一套官礼陋习,对普通老百姓谦恭礼让,这种礼待庶人的行为,不能不令人佩服。
当时,有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
报到那天,天空晴朗,气候宜人,马兆北踏着轻快的脚步,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谁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张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
马兆北看完公告以后,欢欣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霎时涌上了心头。
他怀着忿忿不平的心情,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
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
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坚决退学。
”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蔡元培先生为首的校方的不满。
信发出去以后,马兆北并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本来嘛,人家是举国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长,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入学的学生,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不过是借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愤恨情绪而已。
于是,马兆北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追求自己新的前程。
谁曾想,过了几天,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谁写给自己的信,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材谨启”,马兆北激动得差点没喘过气来,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急忙观看全文,只见信中写道:“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
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
”
信中表现出蔡元培先生虽然身为一校之长,但他办事绝不擅做主张,独断专行,而是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尽管他本人也对交保证书的做法并不赞同。
字里行间还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对自己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
马兆北看完信以后,心情很不平静:蔡元培校长在百忙之中,竟然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的无名小卒以礼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后来,马兆北先生在一篇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件事使我一辈子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
廉洁小故事(三)
结帐
平日,贾主任一天到晚为工作奔波忙碌,常觉得愧对娇儿爱妻,这天,他偶得空闲,便携妻儿到一家饭店表示一下。
贾主任点了几道家人爱吃的菜,不一会,食客中便有认识贾主任的过来寒喧问候。
又过了一会,服务员端上来几道佳肴,说是别人送的。
等结帐时,服务员说已有人给结过了。
出了饭店,儿子高兴地说:今天的饭菜真好吃。
可贾主任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说不清是啥滋味。
第二天他忐忑不安,毅然向厂纪委上交了这顿餐费,并说明了情况。
(佚名)
红包
张大爷患了阑尾炎需要开刀,他心里毛毛的来到手术室躺下。
麻醉师刚准备动手,张大爷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随即挣脱手术台的绑手,冲出门外,医务人员一片茫然。
只见张大爷一手捂着小腹,一手紧紧抓住门外忐忑不安的女儿的手,低声问道:“送出去了没有?红包起作用吗?”女儿愣愣后,点了点头。
张大爷这才如释重负回到手术台躺下。
手术极为成功,张大爷恢复得又快又好,每缝亲朋、好友看望问候他时,张大爷总是神秘兮兮地提供经验;“红包起了作用,红包起了作用!”
出院时,张大爷和女儿整理东西,女儿掏出红包交给他。
原来医生根本没收红包,怕影响张大爷治病期间情绪,嘱咐女儿暂时保密。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改写)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
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
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尹科长拒收礼品的故事
尹刚科长是个爱抽烟的人。
一次他的老乡想调换个技术工种,于是借探亲归来的机会买来两条家乡名烟“苏烟”送到尹科长家里。
尹刚问明情况后,特意安排家属买来酒菜在自己家里吃了饭。
在老乡离别时,他拿出1000元钱说:“烟本是不能收取的,考虑到你拿回去不好处理,正好我也抽烟,所以我就折成钱给你吧。
关于你想学技术、调换工种,想法是不错的,只要你好好工作,积极表现,让干部职工相信你能学好、用好技术,你的愿望是能实现的。
如果表现不好,谁说也没有用。
”他老乡拿着钱感慨万千。
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大量技术书籍,积极工作,最终因为表现突出,给他调到了技术工种岗位。
拒收一次礼也并不难,可既拒收礼品,又做好送礼者的思想工作,恐怕就不大容易了。
而尹刚始终坚持廉洁,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廉洁的魏征夫人——故事小天地
作者:永中一小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14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
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
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
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
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
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
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
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
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
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
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
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
”
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廉洁小故事(三)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改写)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
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尹科长拒收礼品的故事
尹刚科长是个爱抽烟的人。
一次他的老乡想调换个技术工种,于是借探亲归来的机会买来两条家乡名烟“苏烟”送到尹科长家里。
尹刚问明情况后,特意安排家属买来酒菜在自己家里吃了饭。
在老乡离别时,他拿出1000元钱说:“烟本是不能收取的,考虑到你拿回去不好处理,正好我也抽烟,所以我就折成钱给你吧。
关于你想学技术、调换工种,想法是不错的,只要你好好工作,积极表现,让干部职工相信你能学好、用好技术,你的愿望是能实现的。
如果表现不好,谁说也没有用。
”他老乡拿着钱感慨万千。
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大量技术书籍,积极工作,最终因为表现突出,给他调到了技术工种岗位。
拒收一次礼也并不难,可既拒收礼品,又做好送礼者的思想工作,恐怕就不大容易了。
而尹刚始终坚持廉洁,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廉洁的魏征夫人——故事小天地
作者:永中一小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14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
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
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
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
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
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
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
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
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
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
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
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
”
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廉洁诗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
“土木堡之变”,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
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
毛泽东清正廉洁的故事
腐败,既是革命的死敌,更是社会主义的死敌。
毛泽东生前,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取得了许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成功经验。
故事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
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
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
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
”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
廉政小故事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快马追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
不私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