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营养 代谢 体温调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依照脂肪的分布
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
男性肥胖者居多,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 下及腹腔内。引起肥胖病发症的危险性高于 后者。 臀部型肥胖(外周型肥胖) 女性肥胖者居多,脂肪主要 沉积在臀部以及大腿部位。
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
多细胞性肥胖 多始于儿童期,脂肪细胞数量增加2~4倍。细胞数 量形成有三个时期:妊娠期、出生后第一年和青少 年快速生长期。 大细胞性肥胖 脂肪细胞数量正常,但细胞体积增大。成年人约有 2700万个脂肪细胞(肥胖者有4200万~1.06亿个)。 二者脂肪细胞大小的差别约为40%,而脂肪细胞数 量的差别为190%。大多数成年肥胖一般属于大细 胞性肥胖,减肥后,若保持不利,则易于出现体脂 量“反弹”。
肥胖及其危害
肥胖的诊断 体成分估算方法
一、肥胖及其危害
肥胖(obesity)定义
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 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 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
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 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肥胖的危 害
降低心血管功能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二)肥胖的诊断指标
1、体重、标准体重和肥胖度 体重:骨骼、关节、肌肉、韧带和脂肪组织 的总和。(间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 标准体重:以身高为基准的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或 =〖身高(m)〗2×22
我国成年人标准体重参考计算 公式
身高 (cm ) 低于 165 年龄 成年人 性别 标准体重(kg)计算公式 男 女 高于 165 <30岁 >50岁 男 女 标准体重=身高(cm)105 标准体重=身高(cm)110 标准体重=身高(cm)100 标准体重=身高(cm)102.5
(m2) 体脂% 注:①肥胖的判断不能仅凭体重来判定,而应 腰臀围比 根据体脂来判断。
②多项指标比单项指标评价更可靠。
成年人肥胖诊断指标及标准
诊断指标 肥胖度% 超重 肥胖 轻度肥胖 20%~29% 男 20%~25% 女 25%~30% 1998 年 2002 年 >25,<30 >23,<25 中度肥胖 30%~50% 男 25%~30% 女 30%~35% >40 >25 重度肥胖 >50% 男 >30% 女 >35%
(二)人体每日能量消耗
满足基础代谢
所需要的能量、 食物热效应和 体力活动所需 要的能量。
1.基础代谢能耗量约为65%
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的正常基础代谢率
2. 食物热效应约为10%
食物热效应是食物在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
中的耗能现象。 进食糖与脂肪对代谢的影响较小,大约只是 基础代谢的4%,持续时间亦只有1小时左右。 但进食蛋白质对代谢的影响较大,可达基础 代谢的30%。持续时间也较长,有的可达 10~12小时。
肥胖对儿童的影响
智力发展缓慢 降低呼吸功能,大脑缺氧导致思维、分析能力减低, 造成反应迟钝、操作能力差,动作不灵活、很笨拙。 心理行为异常 自尊心受到伤害;易出现抑郁、自卑、孤僻等情绪 变化,形成被动、退缩的个性。 免疫功能降低 增加感染疾病的发生。(呼吸道、皮肤感染)
二、肥胖的诊断
(一)肥胖的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94%) 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 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继发性肥胖 继发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内分泌系 统疾病。
10倍;超重40%的人,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 险性增加1倍。 身体脂肪分布与冠状狭窄程度有关。 心脏结构和功能广泛性改变。
肥胖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胃容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大。
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密切,发病几率比
一般人高出4.6倍。美国肥胖人中1/4~2/3患 有脂肪肝。 患胆囊炎和胆石症以及结肠癌的机率高于正 常人。
3.体力活动能耗量约为25%
体力活动是影响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
(3)肥胖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际体重
肥胖度=
-1 ×100%
标准体重
肥胖度(%)指标的应用
低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正常
超重
轻度 肥胖
中度肥 重度肥 胖 胖 30~50 >50
肥胖 <-10 度 (%)
10~<2 20~29 10~10 0
4.肥胖诊断标准
肥胖度%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
10%~<20 %
体脂%
BMI (g/cm2)
根据腰臀围比值来评估患病率
腰臀围比值
男性
≤0.95
女性
≤0.80
患病率 很低
0.96-0.99 ≥1.0
0.81-0.84 ≥ 0.85
低 高
第二节
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 制
一、体重、体成分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能量平衡 人体能量摄取与能量消 耗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能量的 平衡状态,分为能量正平衡、 能量负平衡和能量平衡三种 状态。正常健康成年人通常
营养 代谢 体温调节 食物热价* :1克食物氧化所释放 的热量
基础代谢* :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 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 要的能量
体温调节 1 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2)中枢温度感受器 脑干和下丘脑有热敏和冷敏神经 元
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产热和散 热中枢
肥胖(Obesity)
肥胖与内分泌的关系
肥胖加剧胰岛素抵抗,
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 因。 中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 率为正常人的4倍。 极度肥胖者的糖尿病患 病率高于正常人30倍。 美国85%的2型糖尿病 患者是肥胖症患者。
肥胖与癌症的关系
与年龄、种族、家族史、脂肪
分布以及性激素水平等因素有 关。 增加患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 性(性激素水平) 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高胰 岛素水平)
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此外,肥胖还容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组织
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许多疾 病。 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
肥胖与心血管的关系
腹部肥胖增加心血管的危险性
肥胖是心绞痛和猝死的危险因素 超重20%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