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与文学的读书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文化与文学的读书汇报
在中国早期文明时期,长江流域分布着三个大的文化圈,这就是长江上游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楚文化以及长江下游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越文化。
这三个文化在商周时期先后进入繁荣时期,它们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上个世纪40年代卫聚贤首次提出“巴蜀文化”命名以来,的不断积累,有关巴蜀文化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有许多学者提出应将巴文化和蜀文化两个不同族属的文化区分开来,而不要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之为“巴蜀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在川渝地区曾经存在着分别由巴人和蜀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两个古代国家:巴国和蜀国。
分布于成都平原的青铜时代文化与分布于渝东鄂西峡江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是两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两者有不同的分布区域,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发展序列,它们应分别命名为蜀文化与巴文化。
对此,如今在学术界基本。
上已取得共识。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蜀文化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黄尚明所撰写的《蜀文化研究》一书,就是对蜀文化考古发现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全面的整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蜀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学术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见解。
分期问题是进行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
尽管已有的考古资料为蜀文化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众多学者亦已对分期做了许多探讨,但迄今为止对蜀文化的分期断代,学者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分
歧。
此外,以往的分期大都局限于蜀文化发展的某个阶段,因此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随着地下出土资料在本书中作者用较大篇幅,详细分析了三星堆、十二桥、金沙、新一村、上汪家拐等遗址的考古资料,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各遗址进行了考古学分期,并对各期的年代进行了推断。
作者将蜀文化划分为早、晚两大阶段,早期蜀文化以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直接以族属命名,并又细分为新一村期和上汪家拐期。
依据蜀文化墓葬的地域差别,将其分为川南、成都平原和川北三个类型。
对每个类型的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出各类器物的演变规律,以断定墓葬的时代。
这样作者通过对蜀文化遗址与墓葬的全面、细致分期研究,就将蜀文化完整的考古学谱系建立起来。
蜀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影响范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空间概念,文化分布范围是指个主体文化所在的空间,是创造这一文化的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地区,在该地。
区内该考古学文化占主导地位。
如果在某一地区所发现的某考古学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或仅存在部分相同的文化因素,那该地区只能视为该文化的影响范围或传播地区,而不能视为该文化的分布区。
要区别文化分布地区和文化影响地区,最关键的是必须对该地区的文化内涵进行认真的文化因素定性定量分析。
主体文化是一个概念,存在着某些文化因素又是一个概念。
以往在蜀文化分布范围的判定上存在的分歧以及对陕西、川东和鄂西地区所发现的青铜时代文化性质认识上的争论,大都与以上原因有关。
文化分布范围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有长达千余年发展史的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分布区域不断经历着变迁,这种文化变迁与蜀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本书作者在讨论蜀文化分布范围和对周边地区影响时,对三星堆文化时期、十二桥文化时期、晚期蜀文化。
上汪家拐时期(新一村时期因考古资料较少,目前难以讨论)等不同历史时期,分别进行了论述。
同时在讨论具体的每一历史阶段时,特别注意到该历史时期内蜀文化分布范围和对外影响情况所发生的变化。
通过对蜀文化的全面系统的分期以及对其分布范围的动态的考察,初步建立起蜀文化的时空框架。
这就为进一步开展蜀文化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秦灭蜀后,从政治上来看,蜀国已不复存在。
但蜀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蜀人依然存在,蜀文化依然存在。
因此可以将在蜀地发现的秦灭蜀后直到西汉早期的蜀文化遗存称之为蜀遗民文化。
楚文化是如何传到蜀地的?本书作者依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指出楚文化的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北路是沿汉水西渐,南路是沿长江西渐。
在北路,楚文化经过鄂西北、豫西南到达陕南安康、汉中地区,再沿嘉陵江河谷,经剑阁道到达,成都平原。
但目前陕南安康、汉中地区所发现的楚文化遗存很少,因此此论据还不充分。
南路是指由鄂西进入峡江地区,再北上到达成都平原。
峡江地区是四川盆地通往江汉平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两地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因此南路应是楚、蜀文化交流的主要路线。
两周时期的鄂西渝东峡江地区原是巴文化分布区,楚文化在向蜀地传播过程中,巴文化起到了桥梁作用。
从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峡江地区一直是楚、巴两国争夺的重点。
伴随着楚国军事实力向西扩张,巴人统治势力逐渐向西退缩,有力地推动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传播。
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在该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勘探与发掘,发现了多处楚文化遗址与墓葬,为考察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诸多周边文化中,蜀、巴文化关系最紧密,蜀、巴两国相邻,人民往来密切。
长期以来蜀文化、巴文化不断交流、融会,因此两者出现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乃至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往往把二者混在一起,统称为“巴蜀文化”。
本书对分布于鄂西、渝东长江沿岸的峡
江地区的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分期断代、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它与蜀文化是两支独立并存的考古学文化。
在每一个不同时期,它们都各有群不相同的典型的器物。
峡江地区青铜时代的创造者是巴人。
书中最后还对近年在汉中地区所发现的宝山文化的族属进行了
探讨,指出陕南城固、洋县所出土的青铜器群以及分布于汉水上游的宝山文化,其文化内涵与鄂西峡江地区以路家河遗址为代表的夏商时代文化遗存相似,应属于巴人的文化遗存,而与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差别较大,因而不是蜀文化遗存。
蜀文化研究是项长期的工作,有些空白还有待填补,有些阶段性成果还有待更深入探讨,还有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
黄尚明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去验证。
在蜀文化考古为学术。
界十分关注的今天,
《蜀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会对蜀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