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秋高一(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
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比较是形成《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

”费孝通先生在此所说的“格式”除了含有他在云南调查中赋予的类型含义外,还包括他在对美国人性格展开研究时所提出的“模子”的概念,即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格式”。

这些“格式”在空间上平行分布,云南三村就是这样的状况。

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乡土中国》中对这些“格式”分别进行了数量比较和性质比较。

从其范围上说,这些比较又表现为文化内部的不同类型比较和不同“模子”之间的跨文化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既可以发现不同对象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差异点。

《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定性的比较方法,即在相同点的比较中,先找出乡土文化的一般性,又在跨文化比较中对乡土文化做出规定。

较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家庭的分析。

在瑶山调查中,他和王同惠女士就发现,“花篮瑶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家庭”,家是传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入预算,他们通过劳动过着共同的生活”。

在《乡土中国》中,他由此推演出:“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

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

但他认为,“大家庭”这一概念并不妥当,而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

之所以称之为小家族而非家庭,与他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有关。

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中国这一“模子”的分析是从两方面展开的:首先,对于对象的共同特点给予规定。

这需要从实地研究入手,在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共同性。

之前,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费先生认为米德从个人性格的养成过程去分析美国社会的文化,是对美国人类学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质疑米德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美国’不是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

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模子,塑刻着不同的性格”。

因而,在自己的研究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这一缺憾。

其次,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规定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

费孝通先生使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他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一般认识,又在跨文化中加以规定,以此来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费孝通先生用比较法获得通论的逻辑机理是:在极不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同点,概括和抽象出更普遍的定律或在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异点。

分析出研究对象更深层的规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进一步分析这一机理可以发现,“通论”的产生可以还原为这样一个过程:比较可以被当作一个“收括”和“舍弃”的认知过程,“收括”就是在对各类研究对象的比较中,把它们共同的方面聚合起来;“舍弃”则是把各类型中个别的、偶然性的因素暂时排除掉,当然,也可以把各类型中的普遍特点排除掉。

通过“收括”和“舍弃”,研究对象既在自己的内部得到一般的规定,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特殊的规定。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一些基本结论。

(摘编自丁元竹《(乡土中国)的时空认知方式))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

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

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

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

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首先将调查到的文化形志确立类型,然后再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B.费孝通先生在采用比较方法时,主要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比较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C.《乡土中国》中的“通论”一般是通过定性比较而获得的,是将相同点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相结合的结果。

D.在中国传统中,国家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可以是天下,也可以是皇帝的家,甚至可以为个人而牺牲国家利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提出“类型“格式”“模子”等概念,是为了通过它们建立起有利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框架。

B.如果没有对瑶山中基本社会组织的共同性的分析,费孝通先生就可能不能发现“大家庭”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C.费孝通先生质疑《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米德的研究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不够科学。

D.实地调查是费孝通先生研究的起点,而“类型”又使调查获得的丰富多样的材料得到梳理,这才有了“通论”的基础。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比较研究特点的一项是()
A.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而在许多别的民族并无这样的分法。

B.“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通过与西洋社会结构模式的对比,解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C.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私”的毛病时,作者通过“扫雪”和“排污”两个例子,来阐明人们对公私两面截然不同的态度。

D.中国人的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这是规矩。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运用“比较”这一方法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叛逆者
史铁生
①四五岁时我见过一次大舅。

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了一个青年军官。

他走到我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我:“嘿,你是谁呀?”现在我可以说,他那样子真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我找不出这样的形容,惟被他的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

呆愣了一会儿,我往屋里跑,身后响起他爽朗的大笑。

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然后他送给母亲一个漂亮的皮包,米色的,真皮的,母亲喜欢得不得了,以后的几十年里只在最庄重的场合母亲才背上它……再然后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一起到中山公园去,在老柏树摇动的浓荫里,大舅和母亲没完了地走呀,走呀,没完没了地说,我追在他们身后跑,满头大汗,又累又无聊。

午饭时我坐在他俩中间,我听见他们在说姥,说老家,说着一些往事。

最后,母亲说:“你就不想回老家去看看?”母亲望着大舅,目光里有些严厉又有些凄哀。

大舅不回答,大舅跟我说着笑话,对母亲的问题“哼哼咳咳”不置可否。

我说过我记事早。

我记得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我记得那顿午饭空前丰盛,从来见过的美味佳肴,我埋头大吃。

②那天以后大舅即告消失,几十年音信全无。

⑧一年又一年,母亲越来越多地念起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哪儿?”听得出,母亲已经不再那么怪他了。

母亲说他做的是保密工作,研究武器的,身不由己,母亲偶尔回老家去从不带着我,想必也是怕我挨近那片危险——这不会不使她体谅了大舅。

为了当年对大舅的严厉,想必母亲是有些后悔。

“这么多年,他怎么也不给我来封信呢?”母亲为此黯然神伤。

④大舅早年的离家出走,据说很有些逃婚的因素,他的婚姻也是由家里包办的。

“我姥爷包办的?”“不,是你太姥爷的意思。

”大舅是长孙,他的婚事太姥爷要亲自安排,这关系到此一家族的辽阔土地能否有一个可靠的未来,这件事谁也别插嘴,姥爷也不行。

⑤我想姥爷一定是同情他的,但爱莫能助。

我想大舅母一定只有悄然落泪,或许比她的婆婆多了一些觉醒,果真这样也就比她的婆婆更多了一层折磨。

大姥爷呢,必定是大发雷霆。

我想象不出那样一个瘦老头何以会有如此威严、竟至姥爷和大舅也都只好俯首听命,大舅必是忍无可忍,于是下决心离家出走,与这个封建之家一刀两断……
⑥四十多年过去,大舅回来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白发驼背的老人,记得第一次见
到他时他弯下腰来问我:“嘿,你是谁?”那时我刚来到人间不久。

现在轮到我问他了:你是谁?我确实在心里这样问着:你就是那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军官吗?我慢慢看他,寻找当年的踪影。

但是那个大步流星的大舅已随时间走失,换成一个步履迟缓的陌生人回来了,我们互相通报了身份,然后一起吃饭,喝茶,在陌生中寻找往日的亲情。

我说起那个春天,说起在中山公园的那顿午餐,他睁大眼睛问我:“那时有你吗?”我说:“我跟在你们后头跑,只记得到处飘着柳絮,是哪一年可记不清了。

”终于,不可避免地我们说到了母亲,大舅的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他要我把母亲的照片拿给他,这愿望想必已在他心里存了很久,只不敢轻易触动。

他捧着母亲的照片,对我的表妹说:“看看姑姑有多漂亮,我没瞎说吧?”
⑦这么多年他都在哪儿,都是怎么过来的?母亲若在世,一定是要这样问的。

我想还是不问吧,他也只说了一句,但这一句却是我怎么也没料到的——“这些年,在外边,我净受欺负了。

”是呀是呀,真正是回家的感觉,但这里面必有很多为猜想所不及的、由分分秒秒所构筑的实际内容。

⑧那四十多年,要是我愿意我是可以去问个究竟的,他现在住得离我并不太远。

但我宁愿保留住猜想。

这也许是因为,描摩实际并不是写作的根本期冀。

⑨他早已退休,现在整天都在家里,从早到晚侍候着患老年痴呆症的舅母。

还是当年的那个舅母,那个为他流泪多年的人。

他离家时不过二十出头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过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与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儿,最后,就像命中注定,他还是回到了这个舅母身边。

回来时两个人都已是暮年。

回来时,舅母的神智已渐渐离开这个世界,执意越走越远,不再醒来。

他守候在她身边,侍候她饮食起居,侍候她沐浴更衣,搀扶地去散步,但舅母呆滞的目光里再也没有春秋寒暑,再也没有忧喜悲欢,太阳在那儿升起又在那儿降落,那双眼睛看一切都是寻常,仿佛什么也不想再说。

大舅昼夜伴其左右,寸步不离,她含混的言语只有他能听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大步流星”的走、“弯下腰来仔细”看等细节,写出了第一次见面时大舅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突出他年轻时候的风采。

B.母亲希望大舅“回老家去看看”时,眼睛里的“严厉”是对大舅的不满与责备,“凄哀”则是因为无法改变大舅的想法而感到无奈伤感。

C.大舅再回来时,我问他“你是谁?”,是因为苍老的大舅与我童年的记忆相差太大,认不出他来了,更是因为我对大舅的人生际遇的好奇。

D.对在外四十年的生活,大舅只有句话“这些年,在外边,我净受欺负了”,暗示了大舅在外时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大舅“回家”的原因。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留白”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比如大舅对表妹说“看看姑姑有多漂亮”,让人想象大舅对亲人的思念;母亲期盼大舅来“信”,可以想象母亲的焦虑。

B.大舅和母亲在中山公园散步时,“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景物描写既渲染了和谐欢乐的气氛,又使这个略显伤感的故事因此多了一抹温馨的底色。

C.文章以插叙方式交代大舅逃婚的内容,是因为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要突出“我”在两个时段所见到的大舅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淡化处理大舅逃婚这一事件。

D.大舅漂泊在外四十年,有丰富的生活故事,但“我”没有问,文章中也没有叙写,这样安排使大舅回家的结局有了更多的人生寓意,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8.大舅是一个“叛逆者”,他已经逃离了“封建之家”,为什么后来又回家“从早到晚侍候着患老年痴呆症的舅母”?请简要分析。

9.文章刻面了记忆中大舅“光彩照人的青年军官”形象和归来时“步履迟缓的陌生人”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章学诚
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

”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校且解者之为师,固然实,然与传道有间.矣。

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
..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

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

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学问专家,
文章经世
..,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巫医百工之师,周不得此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本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古人饮食,必祭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况成我道德术艺,而我固无从他受者乎?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则观所得为何如耳。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

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现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①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

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

(节选自《文史通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那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B.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C.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D.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与传道有间.矣间,差距
B.则失所以
..为人所以,……的原因
C.文章经世
..经世,留传后世
D.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涕,眼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写作的缘起,作者认为韩愈的《师说》一文大概是针对当时的陋习而说的,
但未能涉及老师的根本问题。

B.学问有精粗,疑惑有大小,传授知识与解答疑惑的人虽然都可被称作老师,但这两种老师与传授真理的老师还是有区别的。

C.如果老师讲解经传没有什么新意,纠正文辞没有独立的见解,就没有必要一直跟从他学习,因而应该随时更换老师。

D.作者认为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师生双方取得的成绩到底是什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

不可同日语矣。

(2)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14.作者认为有三种“不可易之师”,分别是哪三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谁]①《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②直北:正北,指北边与回纥之间的战事。

③征西:指西边与吐蕃之间的战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登高》都写于诗人漂泊他乡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所思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B.首联两句写诗人虽然远离长安,但是听闻长安的政局,想到百年世事,不禁悲从中来。

C.颔联两句写王侯们的朱门甲第都更换了主人,文武百官都换上了不同于昔时的新官服。

D.鱼龙不再游动,秋江凄冷,身在夔州的诗人倍感寂寞,常常思念昔日长安的平居生活。

16.诗人“不胜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用来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时间飞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江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子兵法》探讨了战争胜败与国家存亡间的重要关系,______地提出了“慎战”思想。

作为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慎战”贯穿于孙武全面而完整的战争思想体系中,“慎战”最理想的境界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他处在一个群雄并起,兼并战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想要不战而胜,无异于痴人说梦。

正因为如此,在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后,他并未沉湎于理想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境界,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军事家,他更需要找到在残酷激烈的军事斗争中______的法宝。

一旦“慎战”的理想境界被打破,那么现实境况下的战争将不可避免。

()。


对战争的态度来说,孙武其实更在意通过战争______最大化的军事利益。

他给战争设置了三道门槛: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主张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战术方针使“慎战”思想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和谐统一。

孙武的这种思想,也为和平时期的人们正确认识并合理______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旗帜鲜明克敌制胜谋求掌控
B.旗帜鲜明出奇制胜牟取控制
C.爱憎分明出奇制胜谋求控制
D.爱憎分明克敌制胜牟取掌控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提出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后,他并未沉湎于理想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境界。

B.他在提出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后,并未沉湎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

C.在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后,他并未沉湎于“不战而用人之兵”的理想境界。

D.他在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后,并未沉湎于理想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境界。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便如此,谨慎依然是他对待战争的态度
B.正因为如此,他对战争的态度依然是谨慎的
C.即便如此,他对战争的态度依然是谨慎的
D.正因为如此,谨慎成了他对待战争的态度
21.电视台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为材料中的新闻人物毛相林写一则颁奖词,不超过90字。

壁立干仞,群山合围。

翻几座大山,盘过108道“之字拐”,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便映入眼帘。

这里地处巫山深处,如“深井”一般,“井底”缓坡上,小楼星罗棋布,大片柑橘林连绵起伏。

毛相林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也是老村支书,当地人称他当代“愚公”。

成为“愚公”,是被穷逼出来的。

“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

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

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

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一万三千元,是修路前的四十多倍。

22.学术著作往往会提出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因此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梳理整合是阅读《乡土中国》的重要一环。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