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政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行政管理
第一篇:旅游行政管理
1.旅游行政管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其授权的旅游管理职能机构,运用国家权力,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旅游业进行引导、规划、监督、协调和服务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

2.旅游行政管理的构成要素:旅游行政管理的主体——明确谁是管理者(Who)旅游行政管理的客体——明确谁是被管理者(what)旅游行政管理的手段——柔性化(how)
3.旅游行政管理的特征:特殊性、权威性、综合性
4.旅游行政管理中的基本关系
1、旅游行政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旅游行政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物质利益和经济联系。

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制约、监督和协调,进行业务的指导,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关系。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政府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原则:分清主次,有序管理(该谁管的谁管)
3、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4、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5.旅游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行政管理国际化
二、旅游行政管理功能社会化三、旅游行政管理组织综合化
四、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五、旅游行政管理过程公开化
六、旅游行政管理手段现代化6.旅游行政管理环境:影响旅游行政管理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7.旅游行政管理环境的构成:旅游行政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旅游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环境
8.旅游行政管理环境的类型:
1、旅游行政管理的自然环境
2、旅游行政管理的经济环境
3、旅游行政管理的政治环境
4、旅游行政管理的文化环境
5、旅游行政管理的国际环境
9.旅游行政管理与环境的平衡和互动:
一、旅游行政管理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和发展
二、旅游行政管理必须与行政环境相适应
三、旅游行政管理必须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四、旅游行政管理要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
五、旅游行政管理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和互动关系
10.体制:一般是指某一个组织的制度(机构设置)及运行方式(职权划分、管理制度),其实质是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程序化。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旅游业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运行制度的总称。

11.影响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因素: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12.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划分依据:以权力归属为核心(权力归属的不同)
一、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

划分依据:根据行政组织最高决策权归属人数的多少
二、层级制和职权制
三、集权制、分权制
四、完整制与分离制
13.首长制基本特征:行政首长对行政机关各种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
14.在旅游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较多采用委员会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转为首长制和混合制。

15.注意:各级旅游局在设立职能部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各级旅游局之间的部门不必一一对应。

每一级旅游局相应的职能业务部门之间又存在着逐级递进的业务指导和行政领导被领导关系。

在旅游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运用: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是以完整制为主、以
分离制为辅。

16.中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1.中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创前阶段(1949—1963年)管理体制:政企合一的体制。

旅游的性质:旅游被看作是外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

2.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代行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1954~1964年)管理体制:政社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17.旅游的性质:是外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政治服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

3.中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滞停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旅游管理体制(1966~1977年)管理体制:“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国旅总社”合一的体制。

旅游的性质:旅游业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由于政治的需要勉强维持了一些政治宣传和外事接待活动。

4.改革开放之初的旅游管理体制(1978-1980年):旅游行政体制改18.革的起步、5.“六五”时期的旅游管理体制(1981~1985年):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

19.中国国际旅行社;新中国第一家经营国际接待业务的全国性机构,当时隶属于公安部,外事接待的事业单位,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

1964年12月1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简称旅游局)正式成立。

20.《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游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简称国家旅游总局),由外交部代管中央成立17人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耿飚是组长。

21.旅游行政体制改革从政企分离起步1、1982年7月17日,旅游总局(行政机构)与国旅总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分开办公。

2、1982年8月23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2.简称国家旅游局。

原国家旅游局内的处级机构改为司级机构。

23.“六五”时期旅游管理体制的变化1985:《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

1984-1985: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

24.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引起的变化:“五个一起上”:国家为主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
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

25.1986年4月,旅游业首次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26.旅游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范围(LB)《关于对旅游行业标准归口管理范围的批复》综合类、旅游设施类、旅游服务类。

27.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①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初步形成②旅游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③旅游行业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④为旅游全行业服务的职能开始体现⑤旅游外联权全面开放⑥旅游价格管理体制全面敞开并走向规范7○ 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28.中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1.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创造节假日黄金旅游周 3.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4.掀起了西部旅游大开发的热潮5.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的新变革。

29.旅游行政组织:是按照国家法律程序和旅游发展需要所建立的政府对旅游业实施管理的专业职能机构,即通常所称的政府旅游主管部门。

内涵:1.组织性质:行政机构和单位,即政府的旅游主管部门2.职能性质:对旅游业进行管理的专业职能机构3.建立依据:取决于旅游业发展的程度和需要4.组织体系:层级职能制
30.旅游行政组织的设立原则
(一)职能目标原则:职能目标原则,是指在充分认识行政职能目标对行政组织结构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适应行政职能目标的要求,建立并调整行政组织结构。

(二)依法设立原则
(三)完整统一原则
(四)精简效能原则
(五)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度原则
(六)弹性原则
(七)、突出旅游行政管理特点原则(八)、为纳税人服务原则
31.旅游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职能目标
二、制度要素
三、人员要素
四、物质要素
五、观念要素3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呈反比例变化关系,即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就越少;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就越多。

扁平式结构的旅游行政组织:分权式机构.尖锐式结构的旅游行政组织:集权式结构.33.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构(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NTA)是指:a、在最高层次上承担旅业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央政府机构,或有权直接干预旅游部门的中央政府机构;b、其他一些地位相对较低的政府组织或正式机构通过与更高机构合作,或完全自治,则成为NTA的执行机构,但也包括法律上或经济上与NTA有某种联系的中央级组织机构。

34.国家旅游行政组织的类型(1)国家级高层旅游政策制度与协调机构(2)独立的部(局)级国家旅游行政组织(3)混合型部(局)级国家旅游行政组织
35.国家旅游行政组织的特点:1主要职能均为制定国家旅游法规政策和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2旅游机构在政府系列中地位稳定性不够强3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和国家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密切相关4NTA设置科学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切实为旅游业服务,便于协调,便于影响及左右政府相关决策
36.国家旅游促销组织(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简称NTO:国家建立或承认的、在国家层面上负责入境国际旅游促销,在某些情况下也负责推广的公共、准公共或私营性质的自治机构。

37.组织性质:1大多数仍为政府公共机构、2公私合营的组织、3少数受政府委托由民间组织成公司组织来代行政府对外促销职能的组织
38.国家旅游促销组织的主要特点;1公私合营较为普遍2以政府名义组织专门的国家旅游对外促销活动3不负责国内旅游促销、政策法律制定、行业管理、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工作4不直接对政府部门担负旅游行政管理责任
39.NTO的设置与经济发达程度正向相关
40.NTA与NTO的根本区别:NTA代表中央政府对旅游业进行全面管理,是政府部门;NTO代表政府及旅游业利益,主要从事国家旅游形象宣传与促销,性质则以公私合营最为常见。

41.国家级旅游行政组织体系:
1、国家旅游局
2、驻外旅游办事机构
3、国家级旅游行政协会
42.国家旅游局:是我国政府的最高级旅游行政组织,是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具有对促销和制定政策的双重职能。

43.地方级旅游组织体系:
1、地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级别不等、机构性质不同、设置模式多样、管理职能各异)
2、地方驻外旅游办事处
3、地方旅游行业协会
44.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模式:(1)文博古迹型景区:管理经营不分、文物管理与旅游经营分离(2)综合观光型景区的四种模式(3)人造主题型景区
45.旅游度假区行政管理机构:第一层次是政府管理,建立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管理委员会,为政府派出机构。

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行为,在度假区开发管理委员会下成立国有的旅游开发总公司。

46.新的旅游市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47.政府旅游市场开拓和促销的方法,开展旅游新闻宣传、发布旅游促销广告、旅游节庆营销、旅游会展营销、运用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新媒体传播
48.旅游公共产品的含义,由政府公共投入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旅游产品。

49.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建设方向。

旅游公共政策建设、实现旅游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建立旅游紧急应对机制、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的战略结合。

50.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创新。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执法机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简称“质监所”、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启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推行旅游服务质量等级管理、制定与实施《旅游质量振兴计划》
51.市场秩序应对措施。

一)严格执法: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
(二)逐步建立旅游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制定合同示范文本、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网络的作用、建立行政、社会、新闻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
(三)推动各种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使市场秩序治理的主体多元化
(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顿及建设
52.旅游行政管理职能:旅游行政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在对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履行的职责和所起作用的总合。

具体地讲,就是指政府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管什么”和“如何管”的问题。

53.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定位:是指政府在旅游管理活动中应履行职责的内容、范围、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预先设计。

从而使政府职能在推动旅游发展过程中成为一种有价值、无可替代的资源,体现出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的独特优势。

54.政府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角色变化开拓者——规范者——协调者。

55.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定位:
(一)宏观调控职能二)规范市场三)沟通协调职能四)微观规制职能五)服务提供职能
56,旅游行政管理的作用:
1、防止旅游开发中“公地悲剧”的发生
2、降低旅游发展中的外部不经济性
3、解决旅游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
4、纠正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合成谬误现象
57.政府主导型的含义: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旨在按照旅游业的自身特点,以市场为主要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

内涵:市场基础、政府主导
58.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评析:
1、误区一,政府主导型战略与市场经济相悖:政府主导排斥市场*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没有明确分工
2、误区二,政府主导与政府职能的夸大运用: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主宰、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主财、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主干
59.终极模式:市场主导、政府调控。

1、20世纪前15年-20年的战略选择:政府主导型战略
2、2020年前后将实现战略转型:市场主导型战略
60.区域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2.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3.政企合一模式
4.市场体制管理模式。

第二篇:行政管理实训旅游策划
关于珠海艾科电子(珠海)有限公司组织员工五一假日旅游的策划书
一、旅游目的:
艾科电子(珠海)有限公司本次组织员工在五一假期旅游的目的在于让员工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开阔视野,加强企业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团队氛围体现人性化。

二、旅游对象:艾科电子(珠海)有限公司全体员工。

三、旅游类型:自助旅行
四、领队:艾科公司李副总经理为总领队(此人热情开放、责任心强,心思细密,与员工的关系好,并且有旅游经验,可当导游)。

五、旅游路线的具体事项
1、旅游路线:珠海→深圳→珠海
2、景点选择第一天(5月1号):深圳市莲花公园,红树林(珠海—深圳)早上七点从珠海出发,大约在早上十点到达珠海市莲花公园
沿着蜿蜓逶迤的山中小径慢慢而行,员工们可享受登山的乐趣,又没有登高的疲惫不堪。

站在以大理石铺设而成的山顶平台,俯视近处的福田中心区,有天上人间之感,更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兴。

第二天(5月2号):深圳世界之窗
早上八点,在客栈门口集中,大约15分钟车程,到达深圳世界之窗
可以让员工世界文化精华为,参观130个世界著名景观,包括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歌舞、大型演出以及高科技参与性项目等。

第三天(5月3号):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让员工了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还可欣赏和参与各民族的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制作,品尝民族风味食品观赏民族艺术大游行、歌舞晚会、民俗陈列馆、民间喜庆节日等各种场景,让员工领略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

3、住宿:
深圳城市客栈(华侨城新侨店)
4、用餐:第一天午餐于周边的饭馆吃,晚餐在城市客栈。

第二天世界之窗有包吃一顿,晚餐在城市客栈。

第三天午餐品尝民族风味食品,不组织吃饭。

5、旅游时间表:第一天(5月1号):从珠海出发,然后去深圳市莲花公园,红树林;第二天(5月2号):白天深圳世界之窗,晚上自由活动;第三天(5月3号):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6、交通工具:公司的车。

7、团费:约700/人。

六、编制内部通讯录,方便旅游时突发情况的联系。

七、旅游前的培训
此次培训包括旅途人员职责、文化素质事项、安全教育、旅游注意事项。

在旅游培训中,企业在许多细节上提醒员工注意,例如“‘萍水相逢’时,切忌轻易深交,勿泄露自身信息,以防受骗造成经济、财务损失;在选购旅游纪念商品、当地土特产时,请注意货比三家;同时注意不要随意去动摆设的样品,以防意外损坏等等”。

八、旅游期间的安全考虑
旅游安全必须成为企业、员工和旅游景点第一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旅游前企业已经对员工进行了安全教育的培训,但培训是仅仅不够的,旅游过程中,有时也可能出现不可避免的意外。

企业应该选择责任心强的员工为领队,以防止个别参加旅游的员工在景点单独行动发生意外;出游的员工要遵守景区的提示和导游的劝导,高高兴兴出行,平平安安回家。

在旅游发生纠纷时要注意及时收集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保险方面,旅行社都会要求旅客购买“旅行社责任险保险”,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为出游的员工另外购买一份个人的出游保险。

九、旅游期间要树立企业形象
树立企业形象,体现员工素质:员工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员工的素质体现了企业的文化,所以企业要求员工在旅游时“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途中产生的一切垃圾请回收放入垃圾袋带回统一处理;在观赏节目时应自觉把手机调整到静音状态等等。

此外,员工的之间的和谐度也代表着企业的凝聚力,出游时,员工之间更应该友好相处互帮互助,让别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

十、旅游期间公司值班和工作安排旅游期间是全体员工出游,期间不进行生产活动,因此公司会安排销售部一名同事留在公司值班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十一、旅游期间的活动旅游期间除了游玩景点,旅游期间员工自发组织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不仅丰富了旅游生活也将促进员工之间的感情。

如果在大巴上,比较活泼的员工可以组织大家唱歌,猜谜语等小游戏。

下了车,不定时组织拍照留念。

游玩了一天,酒足饭饱后,可以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聊聊天分享游玩的感受,也可以组织大家手挽手地跳舞,尽情呐喊欢呼。

希望大家有个愉快的假期,谢谢。

第三篇:行政管理
我国行政监督的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监督已成为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指权利的制约、督导、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腐败。

国家如无必要的监
督机制,就很难正常的运作和发展。

因此,现代国家都把监督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机制之一。

在这里我们所讲的行政执法监督不是对行政执法行为零碎的具体事务的监督,而是要对行政主体所作的因执法而产生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一些特定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体制化、一般化的监督,这是一种制度化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法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执法;
“如果政府的承诺多是‘空头支票’,必然损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导致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低下。


2003年湖南省政协组织的有关调查显示:政府有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对企业的承诺,企业对政府有些部门的信用评价不高。

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政府承诺“全部履行”的占4%,而认为“很少履行”的占10%,“基本履行”的占50%,“部分履行”的占36%;有些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整顿与规范。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129件投诉案中,有68件是对政府部门的投诉。

在2003年初政协全会的委员提案中,涉及政府信用的提案占总提案的70%。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监督,古称:“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

”居高临下视、察的意思;“督者,监察也。

”指以威权饬人。

现代管理学认为,监督是一项管理艺术,是运用权力,在组织系统内,以坚强有力的协同运作,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艺术[2]。

二、监督的主体
按照监督对象划分为:其一,侧重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二,侧重于对公务员的监督,如行政监察等;其三,同时针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如权力机关的监督。

按照监督程序划分为:其一,事前监督,这是一种预防性的监督,如人大代表视察行政机关的工作并提出建议;其二,事后监督,其目的在于事后纠错和补救,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三,全程监督,如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的层级监督,包括事前建议、事中检查、事后纠错。

按照监督效力划分为:其一,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如权力机关作出的撤销地方政府规章的决定,法院作出的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其二,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如政党、社团、媒体、公民对行政机关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并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启动权力监督程序,转化为相应的法律效力。

三、行政监督法制缺失
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法制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行政监督制度的权力配置整体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沟通和有机协调,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权利机关监督、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对比不合理,未能真正形成监督合力,在体制设计上有所欠缺。

无论是人大监督、政党监督,还是监察、审计监督等,由于分散的监督,主体在隶属关系上自然是受多重领导的制约。

权力机关监督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监督制,难以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

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宪法赋予了其对“一府两院”进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权力,但人大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只是借助于人大会议期间的审议和质询,对日常的政府行为的监督鞭长莫及。

司法机关监督力量偏弱,而且主要进行着事后监督,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在监督内容上也较为狭窄,行政诉讼中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未作受理。

内部监督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象专业监督,即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也还未建立高效而相对独立的监督。

专业监督部门作为行政系统内部地位相对较低的部门,往往是监督不力,同时,也出现无力监督的现象。

社会监督,除了中央纪委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加强之外,其它如新闻监督、人民监督并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行政执法机制反思
1、现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一个主体众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从主体来看,包括权利机关监督,新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其他组织和社会的监督;以监督的范围来看,既包括对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监督,也包括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