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冯巍玮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摘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哈恰图良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本人正是通过这部作品跻身苏联一流作曲家行列的。
本文从协奏曲的创作背景谈起,分析了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调性布局。
在演奏技法部分,笔者结合练习时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对第一乐章进行了逐段的分析。
【关键词】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演奏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
生于亚美尼亚。
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乐的熏陶,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1922-1929年就学于格涅辛音乐中学,学习大提琴,并随格涅辛学作曲。
之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研究生毕业。
1939-1948年任前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
1952年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教授。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是其早期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题献给当代最富盛誉的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并由他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首演,作曲家亲自指挥。
次年,这部作品荣获斯大林奖金(苏联国家奖金)第二名。
通过该作品,哈恰图良跻身苏联一流作曲家行列,由此奠定了他的音乐地位。
按照传统协奏曲的形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
音乐的基调充满朝气、明朗向上,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喜悦及节日般的欢腾气氛。
二、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坚定的快板。
用辉煌而充满动力的舞曲式的节奏表现出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1-9小节为引子,由乐队在降B大调上奏出,旋律铿锵有力。
第10小节,第一主题突然闯入,由独奏小提琴在浑厚的G弦上奏出,调性转入该曲的基本调性——d小调。
第一主题的基本形态是:前十六后八加两个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型。
这一节奏型极具推动性,通过不断地重复,制造出一种激进的热情,贯穿全曲。
16-24小节是第一主题的继续部分,旋律欢快、明朗,充满了东方韵味。
25-39小节为经过句。
其后的40-53小节,重复第一主题以确立它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在两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经过句之后,71小节,由乐队铺垫,独奏小提琴奏出了温婉、甜美的第二主题。
此时调性转为A大调。
这一主题常被人们称作“带有东方韵味的夜曲”。
从其表情特征、节奏、音调上来看,这个命名还是比较贴切的。
温柔和抒情替代了协奏曲开始时的激烈和坚毅。
这两个音乐主题各有它们的美妙之处,并形成鲜明对比。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便构建在它们的确立和发展上。
音乐在92小节进入结束部,回到主部调性d小调上。
107-116小节开始音乐发生了变化,由独奏小提琴略带自由的华彩乐句来结束呈示部并引出展开部。
117-215小节为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分。
这时的音乐已经没有了前面第一主题的欢乐、坦然和第二主题的温婉、平静,取而代之的是慌乱和不安,音乐变得激烈、躁动。
第188小节开始进入副部展开部,由交响乐队的低音声部款款奏出第二主题,由于配器的原因,此次奏出的第二主题略带忧伤。
而同时,独奏小提琴运用第一主题的节奏型在中弓轻奏伴奏织体与之对位。
217小节,音乐交由独奏小提琴和一支单簧管来完成。
略显随意的节奏,漂渺的音色,模进式的琶音都在预示着随后即将开始的华彩乐段。
哈恰图良把华彩乐段视为展开部的延续:“进入华彩乐段,但音乐的流动并未中断,而是为了独奏者有机会展示其全部辉煌、高超的技艺。
”因此,在哈恰图良的华彩乐段中“管弦乐队停止了,可是音乐却仍然向前流动着,其差别只在于此前的音乐是由独奏小提琴和交响乐队合奏,而此刻仅是独奏。
”这首协奏曲的华彩乐段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哈恰图良本人创作的,而另一个是由首演者——小提琴家奥依斯特拉赫创作。
这里要分析的是作曲家本人所创作的版本。
华彩乐段开始时使用持续音#F确立了调性为D大调。
首先出现的是第二主题,与前面不同的是增加了装饰音,从而加强了炫技性。
这一主题之后,在一串半音阶的推动下,第一主题的节奏型再次出现。
这次出现的第一主题略有变化,三度双音的使用加大了演奏的难度,同时也使得独奏小提琴奏出的旋律在没有乐队伴奏的情况下更具可听性。
在这之后,第二主题以双音的形式短暂地闪现。
接下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将华彩乐段推向高潮。
此时,乐队适时加入,引出再现部。
第一乐章再现部的第一主题与开始时相同,仍在d小调上。
第二主题进入时的调性也与前面一样,在A大调上,不同的是,此次出现首先由双簧管奏出,直至278小节才交由独奏小提琴演奏。
这当中266-277小节,独奏小提琴演奏伴奏织体与双簧管演奏的旋律对位。
305小节开始为第一乐章的尾声。
第一主题的节奏型被不断复制在多个调性上,配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这一乐章推向高潮,在一片欢腾、热烈的音乐气氛中结束这一乐章。
三、演奏技法分析
第10小节开始的主部主题,独奏小提琴进入时为前十六后八加两个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型,力度f。
演奏时要在弓根采用击弦的运弓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琴弓触弦瞬间要有爆发力,这样才能演奏出厚重、结实的音色,使这一主题听起来更加撼动心弦。
这一节奏型贯穿全曲,每次出现时的力度不尽相同,在力度较弱时可将接触点稍远离琴马,弓段也要略微向中弓靠近,以演奏出轻盈、跳跃的效果。
第25-38小节、56-61小节、246-251小节等多次采用模仿的手法写连续的16分音符。
要用快速的分弓演奏,琴弓尽量靠近琴码,四个音一组,每组首音要稍做强调。
尽量放松右手,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追求协调一致。
副部没有休止符,乐句的气息绵长而连贯。
要求演奏者要通过旋律的走向、起伏来判断分句点,从而转换与调整呼吸。
运弓要连贯,不要因为换弓而破坏了乐句的整体感。
运弓的接触点要稍微靠近指板,从而使得音色与演奏主部时有所区别,营造出轻柔、朦胧的情绪。
同样,揉弦也要连贯、松弛。
可以采用各种频率、幅度不同的手腕和指腹揉弦,使音响效果富有层次。
(下转第133页)
根并推陈出新,努力发展出更加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传统音乐。
二、乐曲在影视剧中的演绎
在我国民间传统生活的一些特定场合之中,唢呐是必不可少的领奏乐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受人民喜爱,在近些年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唢呐的配乐,在这些影视剧配乐中任同祥的唢呐作品是被运用次数最多的。
任同祥创作的乐曲富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极具内涵和画面感,最关键的是情感表现极为丰富,使人们在聆听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在各大影视剧特定场景片段的配乐中任同祥的乐曲被不计其数地运用。
比如影视剧在拍中国传统婚礼迎亲时,一定会配上一段《婚礼曲》、《抬花轿》;在拍摄传统生活艰难坎坷或英雄英勇就义时会配上一段《一枝花》;在拍摄美丽的大自然时又会加入一段《百鸟朝凤》。
人们在看影视剧时忽然听到一段传统的唢呐配乐,会感觉异常亲切,使影视作品变得更加富有画面感,绝对能称得上是影视剧中的点睛之笔。
这些影视剧的唢呐配乐片段大多数采用的是任同祥生前的录音,也有一部分是现代唢呐演奏家对任同祥经典乐曲的从新演绎。
无论是老版本还是新版本都体现出了任同祥唢呐乐曲在如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社会和人民。
在这些被作为影视配乐的任同祥唢呐作品中,《一枝花》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这首乐曲曾多次被运用到电影和电视剧的场景描述中,用以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在山东电视台拍摄的8集电视剧《武松》和40集电视剧《水浒传》中曾多次被完整使用。
任同祥在听了《武松》电视剧音乐后曾高兴地说:“电视剧对这段音乐运用得很成功,很恰当。
因为“一枝花”就是借用了我家乡鲁西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剧曲牌为创作素材编写而成的,而那里也正是武松的家乡。
”
三、乐曲在不同乐器领域中的改编
任同祥的唢呐经典乐曲因其强烈的地域性和表现性也被其他领域的乐器演奏家、作曲家所青睐,所以就把这些唢呐乐曲改编移植到了新的乐器上,此举既发展了任同祥的唢呐艺术又拓宽了不同乐器的曲目量,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这当中改编较为成功的当属张式业先生和苏安国先生根据唢呐曲《一枝花》改编而成的二胡独奏曲《一枝花》,乐曲基本保留了唢呐版本《一枝花》的曲调和段落结构,并巧妙结合了二胡的演奏特点及表现手法,乐曲突出了二胡细腻、婉转的特点,加入了大量二胡演奏技巧的压揉及强烈的音头,使乐曲在粗犷豪迈中又带有质朴与呐喊,乐曲表现的更加朴实无华、荡气回肠。
另一首改编移植比较成功的是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唢呐独奏曲 《百鸟朝凤》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改编后的钢琴曲既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又融进了新的音乐审美及文化情趣,把我们地域民族性十分强烈的民族乐曲移植到了西方乐器钢琴上,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把钢琴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发挥自己乐器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一首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移植名作。
钢琴来表现鸟叫其实是很困难的,作曲家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通过创造性的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钢琴织体。
在传统钢琴演奏技法上结合新的音色技法,来达到一种百鸟争鸣的场景。
这首作品成功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成为了六首经典钢琴独奏曲之一,可见此曲改编移植上的成功。
注释:
①二胡版《一枝花》又名《壮别》。
参考文献
[1] 任同祥.任同祥唢呐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陈锦华.二胡曲《一枝花》作品浅析[J].北方音乐,2010(12).
第一展开部开始时的16分音符采用“半拉半跳”的运弓手法,在下中弓用分弓快速地演奏。
第156-159小节的换指八度,演奏时要注意音准以及手指的伸张。
164-169小节的双音要用击弓演奏,运弓要灵巧,声音力求尖锐。
188小节开始的第二展开部,先由中、低音声部奏出副部旋律,独奏小提琴采用主部的节奏型与之对位,在演奏时要注意与乐队的配合,聆听乐队的旋律,严格对位。
这次出现的主部节奏型,力度为mf,第二拍的后半拍运用了人工泛音技巧,演奏时离弦要低,运弓力度要轻,弓速不可过快。
华彩乐段开始时有很多装饰音,演奏时注意装饰音要在拍前演奏,使旋律音能够准时发声在拍子上,这样奏出的旋律才会完整,不至于被装饰音打乱。
整个华彩乐段要由慢至快、分段练习。
对于较困难的双音以及快速的16分音符更要放慢速度多加练习。
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再按照作曲家标记的速度、表情术语来设计音乐节奏,力求使音乐在炫技的同时做到张弛有度。
再现部的演奏技法与呈示部基本一致。
尾声采用了主部节奏型,在演奏时要保持节奏有节制地向前推动,一气呵成,将这一乐章推向高潮,在辉煌、宏大的音响效果下结束这一乐章。
四、结语
哈恰图良的这部作品是前苏联时期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乐观、明亮、技巧辉煌的一首。
贯穿了独特的节奏,整体情绪生机勃勃。
曲中充满了庆典性的胜利场景和抒情柔美的情境,是一首被广泛演奏的传世之作。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苏]格·西涅尔松,郝一星,史佳,杨廣,译.哈恰图良自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苏]尤里·凯尔第什,廖叔同,曹红军,逸文,译.苏联名作曲家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吕金藻,郑向群.哈恰图良评述[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7(04).
[4]艾碗斯.浅谈对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J].神州旬刊,2011(01).
作者简介:冯巍玮(1984—),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助教,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与研究。
(上接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