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入境悟情—古诗《暮江吟》课例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入境、悟情—古诗《暮江吟》一课例与反思
教学要求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句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咱们以前学过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诗,下面我们就来像刘三姐赛歌那样赛诗如何?
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背一首《望庐山瀑布》。

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背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生3:我代表小组背《绝句》。

(各小组争先恐后,赛诗的气氛活跃)
【评】这一教学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采用赛诗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而且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认识到了学习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

二、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师:多美的古诗啊!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背一首。

(教师配乐,朗诵《暮江吟》)师:听了这首诗的诵读,你想说什么?
生1:老师读得真好,读出了诗的味道。

生2:这首诗写得真美。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回忆一下,前两首古诗咱们怎么学的?
生1:首先通过注释了解内容,然后读出感情。

生2:上节课我们学古诗,是先将古诗读通读顺,再来理解内容,最后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生3:我补充一点,读的时候还要展开想象。

师:大家说得真对,下面我们就用以前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评】四年级的学生已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学古诗的方法基本能掌握,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体现了新课程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下面咱们来汇报一下学习情况,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是否将音读准、诗读顺了。

(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师:再来读一读,把你自学时体会到的感情带进去,读出你的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有几位学生读得不错)
【评】以读为本,先读正确,再联系自己的自学尝试读出感情,学生通过读来反映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读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

三、创设情境,读中品味
(教师出示课件)
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1:夕阳映照在江边上,江上一半像着了火,一半却是绿绿的。

生2:火红的夕阳将西边染红了,霞光映照在水面上,江上一半通红,一半似翡翠般碧绿。

师:这两位同学的描述准确生动,这正是——(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师:此时,你的感受怎样?
生1:太美了,从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象。

生2:夕阳下的江面太美了,真是让人陶醉。

师:你能将这种美读出来吗?自己先练习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练读。

教师再指名读,学生读后评议)
生1:这位同学读得不错,读出了景色的美丽,读出了壮观的景象。

生2: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让我仿佛看到了江面的壮丽景象。

(教师再点学生读,读的时候配乐。

学生边看图,边配乐读,在情境的渲染下,许多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大家喜欢这一句吗?为什么?
生1:这一句里“铺”字用得很好,太阳快下山了,光线很柔和地在江面上展开,写出了夕阳映照在江面上的动态美。

生2:这一句诗中的颜色也很美。

“瑟瑟”与“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评】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话将“铺”与“映”“照”比较,在读中的品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在反复的吟诵中去发现词的准确、精练、体会景色的壮美)
师:傍晚的江边给作者和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入夜以后呢?请同学们读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自由读,然后再各自说)
师:你说的景象真美,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指导,读出优美、宁静的感觉,再指名读,教师配乐)
师:多美的夜晚啊!可惜课件上没有这么美的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用彩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吧!
(学生一边欣赏古筝乐曲,一边想象作画)
师:让咱们来欣赏一下这几幅作品吧!(出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谈感受)
生1:我这一幅画中的露珠画得最好,诗中说它像珍珠,我把露珠画得圆圆的,边缘上放射出光芒。

生2:我最满意的是天空,你们看,我的天空是深蓝色的,像弯弓一样的月亮被我涂成了金黄色。

……
(学生由看图到画图的过程,是由理解到想象创造的过程)
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师:是啊,作者对这江边的美景是多么喜爱,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出来吧。

(学生每四人一个小组进行朗读,读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读,教师配乐)
师:请大家看着自己的图,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学生改写)
【评】由图到练笔,又是一个对诗句理解的升华过程,既进一步品味了诗的意境,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高潮,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习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

又常常“言近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

《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

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

《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

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

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

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习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