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与言语的力量——读《触龙说赵太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介】
原文
文|王中翼《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繁多,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编校,定名为《战国策》,分为十二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内容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情况和众多人物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言说技巧高明,语言风格独特,文学成就突出,其中不少寓言故事和成语沿用至今。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③。

太后盛气而揖之④。

入而徐趋⑤,至而自谢⑥,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⑦,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⑧,故愿望见⑨。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⑩。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11,乃自强步12,日三四里,少益嗜食13,和于身14。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15,最少,不肖16,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17,以卫王宫,没死以闻18。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9。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能拜见(太后)。

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进入宫中,缓慢地努力用小步急走,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连小步快跑都不能,因此很久没能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可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 :“我全靠坐车走动。

”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每天靠吃点粥罢了。

”触龙说:“我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可是勉强自己去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我这个老太婆做不来。

”太后的脸色稍微舒展了一些。

左师先生接着说:“老臣犬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孩子,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补充进入黑衣卫士的名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请求太后。

”太后说:“好的。

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

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你们大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疼得比女人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疼得特别厉害。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觉得,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这么厉害!”左师先生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
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
或锋芒毕露、气势逼人 ;或高谈阔论、妙语连珠,或坦荡真诚、朴实无华。

但无不以针对性强、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技巧高超而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闪耀着古人智慧的火花,成为语言艺术的瑰宝。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以老臣触龙在看似毫无可能的条件下,迂回巧谏,成功说服赵太后的惊人言说艺术而备受称道,历久不衰。

因文章内容涉及当时的背景和赵国的历史,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赵国始于“三家分晋”,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多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

春秋末期,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国君大权旁落,军政大权由六卿把握,后来又集中在韩、赵、魏三家手中。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封侯建国,晋国名存实亡,到公元前376年,三家最终将晋国瓜分完毕。

赵国开国之君是赵烈侯。

到赵武灵王时,施行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国力大增,开始称王;其子赵惠文王也很能干,特别是他在位时,随着蔺相如、乐毅、廉颇、赵奢等一批能臣名将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赵秦逐渐分庭抗礼,“完璧归赵”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强悍的赵国是秦国东进的巨大阻碍,两国一直明争
暗斗,互相较劲。

公元
前265年,赵惠文王薨,
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因
年幼,由其母赵太后摄
政。

秦国以为机会来了,
想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
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
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
危急,向齐国求援,而
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
儿子长安君(即赵孝成
王的小弟弟)为人质,
才肯出兵相助。

可是赵
太后宠溺幼子,死活不
同意,致使国家危机日
深。

正是在这种严重的
形势下,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触龙出面了。

触龙要劝说的赵太后,就是赵威后,即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

她虽然年事已高,却绝非寻常老妇,而是一位很强势很厉害的人物。

她虽只执政短短两年,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

她最出名的事,不是“触龙说赵太后”,而是《战国策》中另一篇尽显这位女强人执政理念和自身独特魅力的《赵威后问齐使》,其气势之凌厉,辞锋之锐利,令人赞叹。

我们先来看看她的风采吧。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
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事显然发生在求救于齐之后。

齐国有恩在前,此刻又是齐王特意派使者来问候自己,照理说,应当客客气气、周周到到。

在齐国使者想来,不但应该先向齐王问好,而且或许心底里还希望赵国说一番感激的话。

不料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这样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一连三问,先声夺人。

齐国使者不可理解,心有不悦,于是质疑赵威后“先贱而后尊贵”,对齐国、对齐王不够尊重。

应该说,齐使的不满和疑问也是情理之中的,按照外交礼节,确实应该先向齐王问好。

这种礼仪至今如此。

万万没想到赵威后更加居高临下、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竟然又一连用了十二个问句,不但给齐使上了一堂“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思想政治课,还进而批评了齐国用人、为政的不当之处。

气势如虹,问问相逼,“怼”得齐使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让他好好领教了这位威后的凛凛威风。

你看,赵威后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有个性、不太按常规出牌的人,她作风泼辣,咄咄逼人,行事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让人难以招架。

跟这种人打交道,会容易吗?触龙要说服她,真是难于上青天啊!
况且,触龙出场之时,面临的就是一个看似无法打破的僵局。

在他出面之前,“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其他大臣们该说的话、能用的办法都说完、用尽了,不但没有奏效,还激怒了太后,她已放出狠话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这等于已经把进谏之门完全封死了,连要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提都不准提了。

以她的威风,谁还敢开口?更别提要劝她改变主意了。

这不是难上加难吗?
可是秦军已攻城略地,步步紧逼,赵国局势日益危急,怎么办?赵国上下忧心如焚,一时却毫无办法,气氛十分紧张。

正所谓“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只是另一扇门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也不是一般人就可轻易进去。

正当大臣们焦头烂额的时候,触龙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劝说太后的任务。

他此行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贸然行事,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心之举。

纵观他劝说太后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他由远及近,不慌不忙,但每一步都成竹在胸,环环相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己知彼,找到共同的话题,制造出和谐友好的对话氛围。

这可以说是对话有效、劝说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因为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

而此时此刻,任何人求见,太后都知道是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

“以长安君为质”是任何人都不可碰触的敏感话题,太后已与所有人构成心理对立;她的敌对心理,让她对任何人的求见都处处设防、时时戒备,因此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的几个原则都不成立: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不仅令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荡然无存,还带着杀机。

另外,她也根本就没打算接话。

如果再一味强谏苦劝,话不投机半句多,稍不小心,一旦触“雷”,就可能引爆太后的火药,而被她狗血淋头,唾沫呸脸,扫地出门,落得个自取其辱,无功而返,甚至大祸临头的后果。

在这种根本不存在有效对话氛围的条件下,触龙进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劝谏的方式则不能直谏,只能婉谏。

婉谏就是巧谏,就是委婉含蓄、迂回曲折地劝谏,更能体现说话的技巧。

既要保全脸面、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龙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触龙的劝谏对策,看似无心插柳、平常至极,实则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精心周密谋划的连环计。

所谓知己知彼,在这里主要体现在触龙充分利用了他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努力找到自己与太后的共同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造
话题,创设情境,拉近距离,消除交际障碍,在不动声色的迂回包抄之中,让赵太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的“圈套”。

这也就是触龙找到的破解门径。

我们看到,首先,作为赵国老臣,触龙对赵太后的性格为人、身体状况乃至心理都是非常了解的。

其次,触龙与赵太后都年事已高,身体都不太好,都有老年人的苦恼。

再说,年迈又腿脚不便的触龙晋见,赵太后再怎么怒气冲冲,比起其他大臣来,礼节、情面上多少还是要克制一些吧。

再次,赵太后有年幼的小儿子长安君,触龙也有未成年的小儿子舒祺,懂得她宠溺幼子的心理,都有老年人的心事。

特别是赵太后的性格为人,以触龙的阅历见识,应该知道她是一个明事理、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虽然固执倔强、显得蛮横无理,但只是爱子心切,一时糊涂,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冥顽不化的昏庸老妇,因此她是完全有可能被说服成功的。

这种可能性,是触龙出面劝谏以及最终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是油盐不进,顽石一块,那也是对牛弹琴,白费心思。

而劝谏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让她真正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一旦她明白过来,一切就迎刃而解,自然也就不用再多说什么“应该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之类的话了,这已经是不言而喻、势所必然的事了。

这就是触龙劝说技巧最高明的地方:你太后禁忌人家说“令长安君为质”,那我就自始至终都不提这个敏感话题,但一番交谈之后,太后茅塞顿开,主动提出“恣君之所使之”,水到渠成地达到最终目的——“令长安君为质”。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劝谏过程。

总的来说,触龙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步步为营,巧妙布局,把本是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化解成了一场轻松愉快的交谈。

第一步:关心问候,打破僵局。

万事开头难,这一步很是关键。

太后满是反感和敌意,“盛气而揖之”,满以为触龙会自讨没趣,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满怀歉意的自责、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

这显然出乎她的预料,而触龙正是要避其锋芒,先故意改变说话目的,假装此行根本与长安君的事无关似的,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让赵太后造成错觉,以为他不是来劝谏,只是来请安问好拉家常的,一下让她放下戒备之心,于是开始接话,而触龙则絮絮叨叨地交流起养生之道来。

两个桑榆老人,境况相似。

赵太后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地放松了,“太后之色少解”,怒气也渐渐消除了。

这样一来,敌对情绪消除了,气氛也随之缓和了,僵局得以初步打破,保证了谈话的顺利进行。

第二步:投其所好,唤起共鸣。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但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还得小心翼翼,否则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

触龙继续避开正题,顺着拉家常的线索,说自己有个小儿子,非常疼爱他,但他不太成器,自己年纪大了放心不下,所以想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请求太后给他安排个宫廷侍卫的差使。

疼爱孩子,希望他有个好的归宿,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之常情,对老人而言,心情更加殷切。

触龙这么做,是为了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

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

她不仅“笑曰”,而且饶有兴致地与触龙争论起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事了。

触龙此举,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不但使得气氛顿时变得轻松友好,谈话得以继续,而且使得事情向着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

太后不知不觉中往触龙的“圈套”迈出了关键一步。

第三步:因势利导,晓之以理。

在“爱怜其少子”的问题上,两人有了共同语言,触龙说“甚于妇人”,太后笑着争辩说“妇人异甚”,形势大好,触龙于是顺势将话题引向了如何爱子的问题。

他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悄悄地把长安君拉进谈话的范围。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这样,在新一轮的争论中,两人
大大方方地谈论起长安君来——换作开头,“长安君”三个字可是莫大的忌讳啊!触龙于是就势接过话茬,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然后富有感情地回忆起太后给女儿送嫁时的悲伤不舍,以及出嫁后忍住思念之情,每逢祭祀,必定祈祷她“必勿使反”的情景,再针对太后的这些态度、表现,分析指出她这样做是为燕后“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

也就是说,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

这就论述了连她自己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暗中对比揭示了她溺爱长安君的事实。

太后承认了这一点,说明她已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

至此,触龙的意图,已呼之欲出。

第四步:明以教训,水到渠成。

紧接着,触龙趁热打铁,以史为鉴,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这是赵太后也非常清楚的事实,王侯们的子孙都地位不保、富贵俱灭了。

这是为什么呢?触龙于是顺理成章地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啊!至此,时机已到,
水到渠成,触龙
语重心长地警醒
太后:“今媪尊
长安君之位,而
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予之重器,而
不及今令有功于
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
于赵?”但语意
上还是承上文解
释了他认为太后
爱长安君不若爱
燕后的理由。


么叫“及今令有功于国”?不就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以解赵国之危吗!这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嘛!但触龙至此还是没有说破,而赵太后终究是明白人,她幡然醒悟、心领神会,但她也心照不宣,只是痛快地说:“诺,恣君之所使之。

”触龙一片苦心,历经千回百转,终于一举成功,圆满完成劝谏的使命,也解救了赵国。

由此可见,说话是要讲究技巧的,说话的艺术大有天地;同时,也可见语言的力量多么巨大,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确非虚言啊。

作为一篇叙事散文,《触龙说赵太后》也是可圈可点的。

全文笔墨细腻,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神态、心理的描绘精细传神,在矛盾冲突中成功刻画了触龙和赵太后两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文章叙事清晰,线索分明,情节生动,富有喜剧色彩。

开头写“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文末则“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也从侧面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另外,触龙和结尾子义所讲的该如何“爱子”的道理,也给人深刻启发,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触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名言,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铭记在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