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情境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 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 薯、番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 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他作物,其结果是它成 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 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
(3)物种的交流呈现出双向性。比如欧亚大陆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和水稻 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而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 南瓜等作物先被带到了欧洲,之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几乎提高了世界各地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 ②促进了物种进化和新物种的出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③在那些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关系。 (2)消极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引进地的自然环境,大量的开垦土地和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美洲 中国
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 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积极 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 影响 ⑨ 耕地面积 消极 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影响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美洲物种的外传。 2.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运用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核 心素养理解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交流
概况 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时期
物种
传入地区或国家
表现
公元前2 000年左右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 间
西亚的小麦、大麦等 葡萄、苜蓿等 樱桃、杏等
欧洲 中国 罗马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背景 时间 物种 传播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① 欧洲 ,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途径
由欧亚传入美洲 小麦
由欧洲移民带入;美洲的主
农
水稻 由西班牙人带入;18世纪中期成为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
作
种类
大农作物
物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等
评价
小麦和⑤ 水稻 对美洲人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途径 畜禽 种类
由⑥ 欧洲 移民传入美洲 鸡、牛、驴、马、猪、羊等
4.清朝道光时期《玉山县志》记载:“田间作息无间且晚,以余力竭之于山,茶、 桐、杉、竹及靛、薯、玉蜀黍。”材料说明当时玉米在我国已经普遍种植。 (√) 5.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 者青睐。葡萄牙人把马铃薯带到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 ✕ ) 提示:西班牙人把马铃薯带到欧洲。
传入 途径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
玉米
传播 过程
明朝时传入 清代前期,在全国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③ 鸦片战争前 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和甘薯
(3)番茄和辣椒的传播
被传入 地区
欧洲
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 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推动了当地 经济和贸易 的发展
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盈余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 ⑧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对当地生 态环境产 生了一定 影响
影响 这些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 粮食产量,使 世界人口激增
非洲 中国 欧洲
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 的⑦ 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丰富 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
(2)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的传播
被传入地区 物种
概况
最初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欧洲
玉米和 马铃薯
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 玉米 物之一
17世纪,成为仅次于② 小麦 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甘薯
马铃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②引发物种入侵和加速疾病传播。如19—20世纪由咖啡锈菌和葡萄根瘤蚜(主要 随带根的葡萄苗木调运而传播)造成的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 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传到中非和南非,引起了大流行。1918年,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一种原在战场上传播的流感病毒先是被士兵们带回了美洲,随后流感 大暴发,波及整个世界,因此丧生的人甚至比因战争本身丧生的人还要多。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④ 食用蔬菜 在菜园种植
原产地
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
被传入 地区
欧洲 中国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传入时间
明朝时传入,被称为“番椒”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问题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带来的什么影响? 提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世界人口增长提供物质保障。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内涵:物种交流的内涵非常丰富,在这里主要指农作物、家畜和致病性微生 物(即病原体)等的长距离移动。它以人类为中心,强调生物物种的移动。 2.特点 (1)较新航路开辟之前的物种交流而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规模更大、进行 速度更快,是一次新的洲际物种大交流。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生物交互的网络,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 (2)物种的交流呈现出有意性。人们有意把动物和农作物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 地方,比如19世纪,橡胶树苗从其原产地巴西亚马孙河流域被带到了伦敦的英国皇 家植物园,又从那里去到了马来西亚。随后,橡胶种植园经济迅速在马来西亚蓬勃 发展。
1.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等农作物能够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世界人口的 流动。( ✕ ) 提示: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等农作物能够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新航路 的开辟。 2.原产于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自清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 建种植,然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种植,清嘉庆以后,已成为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 ✕ ) 提示:明朝时期,玉米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3.18世纪,马铃薯突破菜园之藩篱成为一种田间作物,马铃薯的种植扩大了食物供 给,对欧洲人口增长产生了一次新的影响,马铃薯因此以一种重要方式影响了人类 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