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精选1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精选12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1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3、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①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

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②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⑵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

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4、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提示: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
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5、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提示:“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50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

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最近一周我们走进祖国西部,游览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探寻了神秘的丝绸之路,观赏了茫茫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祖国的西部景色具有迷人的民族风情。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美景,师简介拉萨概况: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世界上海拔的城市。

)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可是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印象是,“出国易,入藏难”。

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早在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青藏铁路就开工了,但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在20世纪拉萨是全国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

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

(板书课题)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本课重点字词。

指名学生读准字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三、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交流:阅读提示有3个要求
⑴ 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2、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心愿誓言,但真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修建的很艰难的铁路,(师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科技人员和突击队员攻克了难关,使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1、(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板书)
(2)为什么说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混泥土的温度,*了冻土区。

(板书:*冻土)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板书:顽强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板书:建制氧站)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3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突击队员决心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是风火山隧道一开凿,问题就出来了。

2、师读: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媒体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五、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出修建青藏铁路的遇到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的语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
(2)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要求: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进行采访。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

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第二个困难:恶劣天气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第三个困难:极度缺氧。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混凝土的温度,*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

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刚才我们二十多个小记者采访了二十多个突击队员和科技工作者,现在谁来在摄像机前向全国观众报道一下风火山现场情况。

(提示: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现场三次报道。

可边报道边采访)
六、现场报道
1、如何攻破“多年冻土区”。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威胁工人生命安全工程化被迫停工)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如何克服“恶劣天气”。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如何解决极度缺氧。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

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

(齐读10~11自然段)
七、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
么?( 20xx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拉萨正式告别无铁路的历史,开通了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

现在,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2、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3、面对着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作业
给课文插图配解说词。

20xx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写解说词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多年冻土-----*冻土
天气恶劣-----顽强工作
极度缺氧-----建制氧站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3
为青藏铁路命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片断
师: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具有重要意义。

这条大动脉的贯通将大大加强东西部的沟通和经济联系,促进西部发展。

世人称之为“天路”。

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歌曲,并出示歌词: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师:歌中唱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条路还没有最后完工,同学们,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试着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生:世纪路。

这条铁路始于世纪之初,同时也具有跨世纪的意义。

生:天下第一路。

这条路是青藏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有世界第一高隧、世界第一高火车站。

拥有这么多项的第一,所以可以称为“天下第一路”。

生:奉献路。

在海拔4905米的无人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

氧气含量不及平原的一半,是真正的“生命禁区”。

而筑路大军牺牲的不仅是健康,还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这条路靠的是他们的奉献精神。

生:神路。

李白曾经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这条路真的是离青天最近的一条路,工程的艰巨比登天还难,却在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

生:科学路。

这条路遇到的所有技术性难题,都是靠科技人员的攻关解决的,每前进一米都体现着科学、创新的精神。

生:黄金路。

我在报纸上了解到,青海省西宁市决心使青藏铁路成为一条“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原黄金旅游线路”,促进青藏经济的发展。

师:你们给青藏铁路取的名字真好,赞颂了西部的建设者们,也体现了这条路伟大的战略意义。

现在,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名字,写在课本上。

为插图写解说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看文中的这张照片,这就是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时的场景。

请大家仔细观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写解说词。

生在照片下书写。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世人的目光在这里聚焦。

风火山隧道口上高高地树起了“世界第一高
隧,风火山隧道” 的牌匾。

鞭炮声、欢呼声、掌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筑路大军们挥舞着彩旗,高呼着“胜利”的,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庆他们的胜利。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读准“妖、娆”等1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废寝忘食”、“杯水车薪”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搜集、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谈歌赏图,揭示课题。

1.听过《天路》这一首歌吗?(出示歌词),歌中所唱的《天路》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
2.揭题,读题。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青藏铁路有哪些了解?
3.读句:“一条长长的“铁龙” ……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配地图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学习提示的帮助进行学习。

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
2.交流(遇到困难、战胜困难)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面对困难部分:
1.默读课文,想想筑路大军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交流:读出课文中句子,再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看谁有能概括成一个词。

(难以控制施工温度、天气恶劣、极度缺氧)
3.风火山隧道只是整条铁路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它来写呢?(带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冻土”)由此可见,修筑铁路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困难,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读,随机交流)
“风火山一带经常……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情景?结合理解:撕扯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理解“杯水车薪”(从字面了解到在文章中的意思,想象缺氧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资料介绍: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

4.根据题目,作者为什么不重点描写修路的过程,却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遇到的困难呢?(学习写法:侧面描写)
(二)战胜困难部分:
1.面对困难,筑路大军们又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用自己的话简单说。

(找到*的温度、奋勇作战、建成高原制氧站)
3.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部分读给大家听。

(练读,随机交流)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昼夜”“反复”),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理解“废寝忘食”,想象科技人员是怎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写法指导:如果说刚才遇到的困难是侧面描写,那么现在的克服困难就是(正面描写)。

(三)补充资料:《生命禁区的早晨》
四.理清文路,升华情感
1.正是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有感情地朗读)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请你找出一共有几次,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3.交流:(贯穿全文,起了连接作用,体现了筑路大军的强大决心,更是对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自豪。

)
4.如果你就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看着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青藏铁路已于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们。

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处为他们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生动笔写,交流)
五.课后作业
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难以控制温度
遇到困难天气恶劣
极度缺氧
战胜困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5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

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

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

我想如果你喜欢这段话,应该怎么做?
季丹妮:读流利。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将这一段读流利。

(季丹妮认真地在读了一遍,很投入,且读得相当流畅)
师:谁还想读一读自己想读的段落。

(李泓读了建筑工人困难重重的一段,较流利)
师:刚才老师猜了季丹妮为什么读那段话,现在“有奖竞猜”,你们来猜猜李泓为什么要读这段话?
朱宇航:我猜是这段话详细的描写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辛,所以李泓选择读这一段。

师(还以为猜中了):李泓,对不对?
李泓:没猜中,我是敬佩筑路工人,他们在这样艰辛的条件工作。

(师生一阵哈哈笑,课堂气氛明显更加向上,不再出现初读课文时总是死气沉沉的,很多学生走神的现象)
[]:
初读课文,总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此为其一
其二,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这时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

而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这一环节,自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

而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初读课文”时,针对季丹妮这类课文还未读流利的同学,老师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同时,用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这样赞赏的话表扬,更使学生产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为让学生“有奖竞猜”读书原因埋下伏笔。

针对李泓这类课文已经读流利的学生,先让其他同学猜,然后再李泓自己说,这样就在学生初读课文一环节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6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提示: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提示:
⑴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⑵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⑶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提示: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7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在贯通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中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铁路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完成的较好,为学习本课做好了铺垫。

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自己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