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强直性脊柱炎1例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强直性脊柱炎1例报告
产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炎性风湿性疾病,现将我科2009年收治的1例产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2岁,以剖宫产8 d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活动受限2 d,于2009年12月2日再次入本院产科。

入院时查体:T36.5℃,一般情况可,体型消瘦,心肺无异常,剖腹刀口处愈合良好。

子宫附件B超未见异常。

急请麻醉科、骨科、神经科会诊,行腰椎MRI检查示腰间盘轻度膨隆,予康复理疗治疗无效。

6 d后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因疼痛卧床不起,不能翻身、不能行走,有晨僵。

家属情绪激动,认为是麻醉损伤所致。

当天请风湿科会诊,详细追问病史,两年来间断背痛,足跟痛,寒冷及阴雨天时加重,活动后减轻,未给予系统诊断及治疗。

查体时患者被动体位,双侧骶髂肌肉附着点有压痛,以右侧为重。

实验室检查:WBC7.0×109/L,Hb120 g/L,血沉140 mm/h,C反应蛋白130 mg/L,IgA4.57 g/L,抗“O”,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抗核抗体阴性,HLA-B27阳性,X线检查:髋关节表现为骶髂关节炎0级,MRI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

以右侧为重。

用雷公藤多苷、柳氮磺胺吡啶、洛索洛芬钠常规量治疗,14 d后腰骶部疼痛恢复正常,一个月后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嘱患者定期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门诊随诊。

2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

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致严重功能受限[1]。

43%的病例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各种各样,以自发缓解和加重为其特征,但通常为良性过程,近年发现有些HLA-B27阳性的个体,既往未诊断过强直性脊柱炎,但有强直性脊柱炎的部分临床表现,只是程度较轻,大部分的患者功能状态和工作能力都较好。

女性产后机体的生理变化比较大,且由于骶髂关节特殊的解剖位置、组织结构特点及骶髂关节附近丰富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加之围生产期保健不当,容易感染,易感风寒,诱发了或加重了强直性脊柱炎[2]。

产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①放射学标准,即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或单侧Ⅲ~Ⅳ级;②炎症性腰痛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它与腰椎外伤、骨折等引起的机械性腰痛明显不同。

所谓炎症性腰痛,即指:40岁以前发生腰腿痛或不适;隐匿发病;病程>3个月;伴晨僵;症状于活动后改善。

关于骶髂关节炎的放射学检查,首选骨盆或骶髂关节正位相X线平片检查,它是反映骶髂关节炎最简捷经济的手段。

但骶髂关节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则可提高敏感性,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病变。

本病的误诊率较高,常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炎、椎间盘疾病或骶髂关节结核,梨状肌、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致密性骨炎应注意鉴别。

本例患者医生认证不足,按常规交代剖腹产的术后并发症,而现行农村合作医疗把剖宫产列为限价手术,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及发生医疗费用时,患者及家属不认可,引发了医疗纠纷。

这就提醒临床医生不但要重点掌握本专业知识,亦应详细追问病史,了解相关疾病。

治疗方法本病的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外界环境、免疫因素有关。

治疗主张长期联合用药。

药物包括非甾体类药物,病情改善药物
如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柳氮磺胺吡啶的副作用较小,病情缓解后应给以维持量。

参考文献
[1] 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6-163.
[2] 孙瑛.现代风湿病诊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35-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