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故B正确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
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
故选B
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
主要是指()
A. 建立县制
B. 什伍连坐
C. 奖励耕织
D. 焚烧诗书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虽然不符合古代先王的
道理但还是抓住了农业这个根本所以秦国不仅胜过邻国而且称霸诸侯所以“务本”指
的是奖励耕织故C项正确
AB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C
3.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
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
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
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
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
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
【答案】D
【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
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
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
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
4.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表述错误没有消除排除
B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不是限制旧贵族特权而是废除排除
C表述错误均田制是租调制的基础表格中表述反了排除
市易法节省了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故D正确
5.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工商业政策方面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③政治主张方面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集权制
②③符合题意 B选项符合题意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对农业的发展①错误 A选项排除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④错误 CD选项排除
6.《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赵简子与史墨探讨“季氏(大夫)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答曰“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怜悯)之?”上述材料反映了
A. 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B. 以血缘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形成
C. 早期民本思想已经形成
D.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
【解析】材料“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体现的是礼崩乐坏的现状说明的是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A正
确
B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排
除故选A.
7.《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
A. 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B. 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C.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D. 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体现了法令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 D项正确
ABC并非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
故选D
8.
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
故选D
9.管仲在《立政》篇中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这表明管仲()
A. 主张把儒学作为治国理政的正统思想
B. 认为官员的选用对国家兴衰有重要影响
C. 规劝统治者须对官员做经常性的考察
D. 力劝君主应注重个人德行与能力的提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君之所审者三……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可以看出管仲认为官员的选用对国家兴衰有重要影响故B正确
管仲是法家不是儒家故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选用官员的重要性而不是选用和考察的方法故排除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1.《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
B. 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编户齐民制度下国家通过对百姓户口和人丁数登记造册来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在春秋战国时期采取这一措施会削弱贵族对人口的控制故B正确
该措施应有利于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A
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措施也会削弱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C
土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与这一措施无关排除D
故选B
12.《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
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
故选D
1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
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
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
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
【答案】C
【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
14.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这反映了当时()
A. 分封制的强化
B. 国君权力的加强
C. 郡县制的确立
D. 儒学地位的提升
【答案】B
【解析】“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是指官员的权力有了制衡便于国君控制朝政比较有效地防止了大权旁落故B项正确
此时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
秦朝郡县制才正式推行排除C
儒学地位提升发生在西汉排除D
15.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商鞅这一做法()
A. 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D. 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将原来的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赋税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
“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家庭数量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排除C项
“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的措施有利于调节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故选A
16.《商君书》写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其意在()
A. 维护传统的贵族政治
B. 论证革新的历史依据
C. 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
D. 强化周王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所示为商鞅关于变法的著作“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表明历史一直处于变化演进之中以此来论证变法的依据和作用 B项正确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传统贵族走向衰落商鞅变法旨在确立地主阶级专政 A项错误题干所示为强调变法建立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 C项和题干主旨不符
商鞅变法时期周天子地位旁落商鞅变法是为了强化秦国的统治 D项错误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
17.(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造就的“新贵”有何特点?对历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7.(3)根据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答案】凭借军功获取身份(二十等爵制)、接受俸禄而非采邑推动了专制主义的形成
【解析】第一小问“登庸门不以门第而以战功贵族之特权已去新贵不与之采田而与之禄米新贵亦遂为君主之雇员而无旧日之威势”凭借军功获取身份(二十等爵制)、接受俸禄而非采邑第二小问“政权遂渐集中于君主此乃由领主分权而进入专制制度之一重要关键也”推动了专制主义的形成
【答案】商鞅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解析】“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自古驱民在诚信
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答案】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废除债务奴隶制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等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废除债务奴隶制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等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18.(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所涉及到的措施
18.(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8.(3)运用商鞅变法内容说明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答案】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的识记材料一中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指的是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指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答案】商鞅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解析】由材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体现其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由材料“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体现了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答案】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
改革要关注民生(得民心)改革者要德法并用
【解析】运用商鞅变法内容说明材料四的观点可运用已学知识可从商业变法的局限性回答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是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示是改革要关注民生(得民心)改革者要德法并用
19.(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19.(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答案】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解答即可
【答案】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
【解析】本小问的经验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积极影响分析即可
20.(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0.(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20.(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答案】(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
【答案】(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21.(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1.(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21.(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措施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解析】“实行按军功授爵”“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答案】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
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观点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目的、措施以及改革的历史影响等
方面综合判断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单单看改革的主导者是哪个阶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目的、措施以及改革的
历史影响等方面综合判断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单单看改革的主导者
是哪个阶级
22.(1)从材料一提取相关信息说明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2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
革的主要意义
22.(3)根据材料三描述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
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答案】(1)承认落后决心改革用高官厚禄招揽人才亲自主持启动改革重用(将变
法实权交给)商鞅深化改革
【解析】(1)从材料“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 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
变法图强”“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中
可以概括出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答案】(2)特点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
激烈斗争始终在代议制框架下按政治运作规则(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集体辞职等)进行国王发挥了调解人的作用
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2)从材料“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
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和表格信息可以概括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
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3)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
国际原因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世
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快
国内原因改革开放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启示(或邓
小平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反思)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
【解析】(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 1978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
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