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跨学科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的实践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开展高质量的中小学信息
科技教学工作,正视信息科技教学中的不足,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提供高质量
的教学服务。

通过全面保障落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多媒体
课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应更加重视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技术
和课程的“融合”。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体现
声情并茂的特点,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力,保障活跃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深度融合;
一、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从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落实个性化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结合技术与教育共同发展的要求,发挥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优势,应重
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并能保障其创新的可持续化发展。

比如,可以选择发挥虚
拟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面推动移动学习理论,有针对
性地开发相关的教育专业化软件,满足个性化的教育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时代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将信息技术优势融入教学实践中,
可有效满足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建构知识,便于解
决教学中存在问题。

(二)促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在坚持满足创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更好地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满足教育创新的深化改革。

通过发挥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可有效优化知识传播方式,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的创新发展,符合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以主动迎接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比如,发挥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的优势,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分析等优势,可智能化跟踪记录学习行为,满足个性化学习服务要求。

借助于数据库,优化相应的学习内容和资源,更好地满足于广大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也便于教师从系统中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促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二、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动小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应重视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实际教学来看,小学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填鸭式灌输教育模式,这样会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下降,难以保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为学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当前广大教师应充分重视如何确保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环节的灵活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特别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相关应用场景,进而调动学生的课堂活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主题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信息技术和实际生活的良好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在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中,应重视结合学科特点,保障落实每个学习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从课本内容出发明确相关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课堂中的倾听者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人,教师
无暇顾及全体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求,只是按照教学计划推进教学进度,致
使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而融入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教学,打破了传
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收集素材、制作视频时,会结合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
平与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利用微课进行教
学时,教师可以先对教学视频进行一次快速播放,挖掘那些学习能力较强者的学
习潜能,利用具有深度的教学问题进一步促进他们高效学习。

之后,再反复播放
视频,通过适时、适当的暂停讲解及慢放、倒放等操作加深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
生的记忆,实现因材施教目标,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实现有效的
层次化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认知空间
考虑到信息科技课教学中的实践性,在鼓励掌握基础信息科技知识的背景下,应充分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以便能融合所学的相关知识,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比如,在掌握互联网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点
设计简单的网页,并能通过分组合作收集主题下的相关素材,鼓励他们通过制作
网页激发兴趣,并尝试增强网页的互动性及具有相关统计功能等,这样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为例说明,英语听力属于英语学习中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往往感觉学习难度大。

在日常化的英语听力训练过程中,可以选择发挥多
媒体教学的优势,改变学生被动化的学习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可有效营造良好
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提升听力水平,也有助于
提升实际读写水平。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英语单词和句子的读写方面,教师还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在短文、歌曲、笑话等方面,以确
保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保障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其英语
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应重视加强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间的融合发展。

在具体的小学教育实践中,要结合
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应重点更新
教育理念,并积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有效融合学生学习资源和信息化,以便推动小学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露芳.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现代职业教育,2020(18):94-95.
[2] 成勇,唐薇.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J].科技资
讯,2019(34):155-156.
[3] 马瑞超.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家
长,2020(14):53,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