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课时提升作业(17) 4.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七)
解放战争
(3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发表社论说:“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它出现的背景是( )
A.《双十协定》的签署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选A。
《国内和平协定》是在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达成的,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排除B。
从材料中“1945年10月12日”“分裂内战”“由此扫清”“和平建国”“开始”等信息可知,社论出现的背景应是《双十协定》的签署,故选A。
【加固训练】右图是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本泛黄的手
抄本,该书是当年敌特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
当时毛泽东此
行的主要目的是( )
A.筹建党组织
B.策划武装起义
C.参加国民会议
D.争取国内和平
【解析】选D。
解题时注意题干图片中“渝市”“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卅日”等信息。
“渝市”是指重庆,“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卅日”是指1945年8月28日至9月30日。
当时,毛泽东参加的是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
2.电影往往取材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列四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儿庄战役》②《南昌起义》
③《重庆谈判》④《建党伟业》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解析】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①发生于1938年;②发生于1927年8月;③发生于1945年;④发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
故选A。
3.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是明确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就中国前途而进行的,民主党派期盼国共合作取得光明的前途,但不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建国。
【解析】选A。
从材料中“1945年8月”“毛泽东”“重庆”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了重庆谈判,排除B、C、D。
蒋介石为了欺骗民众,搞“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力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给人民造成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的假象,故选A。
4.下图中的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
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题写这一口号( )
A.国民大革命期间,为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国民革命失败后,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作思想动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为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抗战胜利后,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尽力争取和平
【解题关键】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民主团结、和平建国”提出的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关系决裂。
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为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周恩来题写上述口号。
【解析】选D。
由“民国三十四年”可知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
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周恩来题写的目的基于此。
5.电影《建国大业》中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在国民政府为毛泽东赴重庆而举行的欢迎酒会上说:打日本人是荣耀,但现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事我不干。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此时是( )
A.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B.国民党正在全力抗日
C.两党合作共赴国难
D.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解析】选D。
由材料中“毛泽东赴重庆”可知此时正处于重庆谈判期间,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拓展延伸】人民解放军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方向的原因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就成了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
(2)该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军中原,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
6.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解析】选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因此是转折点,故选B。
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开始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红军长征结束于1936年,与“二十年反革命统治”不符,排除A。
C是战略决战,D是革命胜利,均与转折点不符,排除。
7.“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
”这一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题关键】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是解题关键,本题中作战地点是关键。
【解析】选C。
从材料中“歼灭黄百韬兵团”“从北面威胁徐州”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基本情况,故选C。
A是国民政府抗击日本侵略者,排除。
B、D发生的地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8.以下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解析】选B。
③出现于1947年,①②④反映了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
选B。
9.(2014·清远高一检测)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的历史片断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C.日军在南京进行野蛮大屠杀
D.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解析】选D。
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是在南京解放后,新中国的成立结束的。
因此选D,其他选项都不是近代史的终点。
【加固训练】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 )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C.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D.转入战略反攻
【解析】选C。
从材料中“钟山”等信息可知,材料涉及南京,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故选C。
10.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果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解析】选D。
题干的时间范围是内战全面爆发,解答本题要紧扣这一时期的阶段特点和史实来分析。
11.“全国同胞:今天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开国纪念日及宪政府成立一周年纪念,我深觉建国事业陷于迟滞,三民主义未能实现,实在是感愧万分……”这则材料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 )
A.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的发言
B.蒋介石在1949年新年文告上的发言
C.蒋介石在1950年新年文告上的发言
D.汪精卫在1938年叛逃河内后的发言
【解析】选B。
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所以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加1911,材料中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38+1911=1949。
所以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
12.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被誉为“和平将军”。
1945年以后,他曾代表国民党当局先后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两次和平谈判,你认为这两次会议应该是
( ) ①1945年重庆谈判②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③1949年北平谈判④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关键】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是解题关键,本题中“和平谈判”是关键信息。
【解析】选B。
政协会议不是国共谈判,排除②④。
张治中参加了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为和平而奔走,故选B。
13.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艺术家,更是伟大的诗人。
下列诗词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解析】选C。
①指的是1934年开始的长征,②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③是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④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14.(2014·苏州高一检测)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解析】选B。
①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
②是抗日战争时期。
③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
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
所以选B。
15.“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符合题目的两个梦想,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蒋介石宣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宣称,六个月就可以解决共产党问题。
6月底,一颗颗炮弹飞向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材料三在1946年重新爆发内战的背后,是国民党执着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以及共产党准确地估计到了国民党的实际弱点。
……1949年的结局表明,不是苏联的援助比美国多(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国民党却办不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指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原因。
(8分)
(2)国民党在军事上的优势未能转变为战场上的胜利,最主要的“实际弱点”是什么?(4分)
(3)“1949年的结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原因。
(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第(1)题应围绕材料一、二、三的关键信息归纳概括。
第(2)题应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导致民心涣散方面回答。
第(3)题要在准确提取材料三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方面指明原因。
答案:(1)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和援助;蒋介石拥有优势兵力;认为能快速消灭共产党;国民党及其政权的阶级性质。
(2)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导致人心丧失。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坚强的人民军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17.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四艘军舰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
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英国四艘军舰相继逃走。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简要描述和评论渡江战役。
(6分)
(2)材料二是渡江战役过程中的三个真实情景,据此你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英国军舰挑衅的必然
性。
(8分)
【解析】第(1)题联系课文和示意图从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详细描述。
第(2)题从士气高昂、民心支持的角度分析。
第(3)题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回答。
答案:(1)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东、中、西三路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全部或部分地区。
渡江战役粉碎了蒋介石用假和谈作缓兵之计的阴谋,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2)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士气高昂,英勇作战。
国民党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解放军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3)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之一,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为之不懈奋斗。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望,人民解放军不仅要推翻国内反动统治,而且要抵抗列强侵略,驱逐侵略者出中国。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