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例EB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5例EB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5例EB病毒感染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传单(IM)者105例,作为IM组,余50例为一般EBV感染,作为EBV感染组,对其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IM组中异淋、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ALT、AST、LD-L、HBDH均较EBV感染组高。
IM组较EBV感染组患儿T细胞亚群CD3+、CD8+比例明显上升,而CD4+、CD4+/CD8+、B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结论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IM发病的关键。
标签: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 virus (EBV)为双链DNA病毒,是一种嗜人类B细胞的γ疱疹病毒。
该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亦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病原体。
感染时症状表现不一,轻重不一,预后不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与EBV感染有时仅表现为无症状的血清学转换,其实验室检查特点可以有很大不同。
为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本研究对155例EB病毒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5例EB病毒感染患儿,均符合EBV感染诊断标准,其中符合IM诊断的病例有105例,有EBV感染证据但不符合IM诊断标准的有50例。
IM诊断标准:以第7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和血清学检查确诊[1]。
EBV感染组诊断标准:有EBV感染证据但不符合IM诊断标准。
1.2方法155例患儿入院后3d内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外周血血常规、血生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相关检查。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验室检查IM组与EBV感染组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见表1、2。
3 讨论
EB病毒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EB病毒具有使靶淋巴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和潜伏-活化特性。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弱,其感染的靶细胞主要局限于人类和部分灵长类成熟B淋巴细胞,增殖缓慢。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原发性EB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其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证据: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多和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增多。
异淋一般在IM发病的第3d出现,第1w逐渐增多,可达10%以上,第2~3w最高可达40%以上,以后逐渐降低,持续5~7w。
有研究认为,异淋水平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2]。
因IM患儿外周血出现的异淋不是病毒直接复制引起的,而是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结果[3],异淋大多数即是被激活的T细胞[4]。
本研究也显示IM组患儿的异淋水平较一般EBV感染组患儿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亦可证实异淋水平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EB病毒感染机体后主要侵犯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因此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均增高。
本研究提示IM组及EBV感染组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且IM 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更显著。
IM组CD3+、CD8+表达率高于EBV感染组(P<0.05),CD4+、CD4+/CD8+、B细胞表达率低于EBV感染组(P<0.05),说明IM患儿不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还发生了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使机体抗病毒能力降低,导致了IM的产生或病情的加重。
目前认为T细胞免疫对控制EBV感染起决定性作用,EBV感染B淋巴细胞,被感染的B细胞携带有能被T 淋巴细胞识别的膜抗原,T细胞被激活而增殖,主要是CD3+CD8+细胞增殖明显,与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淋巴细胞浸润,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心肌酶谱的异常等临床表现[5]。
有研究显示,EBV 感染后导致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不足和缺乏,可直接引起IM,同时可使T细胞、B细胞、NK细胞具备无限增长和转化恶性疾病的能力,并与若干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6,7]。
总之,IM患儿的EBV载量较高,细胞免疫损伤严重,且IM有继发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的危险,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8]。
其疾病预后也各不相同,少数可发展为致死的嗜血细胞综合征及转化为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因此及早诊断并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William s H,Macsween K,Mc Aulay k,et al.Analysis of immune activation and clinical events in acute 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J].J Infect Dis,2004,190(1):63-71.
[3]Silins S L,Sherritter M A,Silleri J M,et al.Asymptomatic primary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occurs in the absence of blood T cell repertoire
perturbations despite high levels of systemic viral load[J].Blood,2001,98(13):3739-3742.
[4]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226.
[5]胡国强.EB病毒相关疾病与免疫应答[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7,20(6):7-9.
[6]Ladell K,Domer M,Zauner L,et al.Immune activation suppresser in initiation of lytic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J].Cell M icrobiol ,2007,9(8):2055-2069.
[7]Yajima M,Imadome KI,Nakagawa A,et al.A new humanized mouse model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that reproduces persistent infection,lymphoproliferactive disorder,and cell-mediated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J].J Infer Dis,2008,198(5):673-682.
[8]曾賓,肖燕.儿童EB病毒感染的免疫功能状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2):1549-1550.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