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围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
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
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
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
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
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 下列关于原文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 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 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 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 “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 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 根据原文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 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 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全像”、“出像”、“补像”、“全图”等。
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式,这些术语和插图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
就明刻本插图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式。
本文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式。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插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富春堂刻本)关于出像(出相),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
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即整页的插图谓之“出像”和“全图”。
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
关于“全图”,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
由此可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阳和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
万历元年(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3)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
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插图的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辛巳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89)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
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玉玦记》共36折,30幅插图,《还带记》共40出,24幅插图,《拜月亭记》共43折,10幅插图。
细查这些插图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容相对应的。
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应。
如果说《玉玦记》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折仅有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
以《拜月亭记》为例,这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
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81期)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出像”的界定,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谓的“出像”,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多整页之‘出像’‘全图’”,整页的插图就是“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式的。
D.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式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2.下面说法不能作为划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的论据的是()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图分别对应一段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容并不一定完全
做到了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容和章节。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出像”插图的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容的精彩情节。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还有《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C.《拜月亭》中有“世隆自叙”、“汴城聚会”、“兄妹逃军”、“隆兰遇强”等10幅插图,这些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丕《典论•论文》所主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国维和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
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文明和西文化。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又须出乎其外。
”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
相对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国维、寅恪的美学思想,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
国维和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
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
而国维和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劼《国维、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用。
B.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后世文学理论都对它有所承传。
C.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敦颐明确了宗旨。
D.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灵的解放,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B.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的意味。
D. 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根据原文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B. 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
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 有力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D. 国维和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式。
《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晋玄学家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
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
禅宗的参究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
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
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
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
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
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岱年、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的思维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易》的思想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C.《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法为辅。
B.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涤除玄览”,庄子主“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载、陆九渊主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元鼎《绝句》)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我国是滥用抗生素情况最重的之一,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用对的,只用贵的;需要时用,不需要时也用;超时或超量使用”等问题。
人类在治疗疾病时使用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
当这些细菌再次传染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最终就会使其对这种药物不再敏感。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自从本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很多抗生素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说它们"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一点也不算夸。
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
几十年来,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因此可以说,抗生素济世救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抗生素也会害人。
特别是在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重。
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损害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