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制推广低硫、低灰份优质煤,解决中高架源 燃煤污染。
改固体燃料(煤)为气体燃料(天然气或煤 气)。 如天津可通过渤西油田和陕北天然气进津工
程,得到9.7亿立方米的气源量(热值相当于176万吨 燃煤),这些天然气绝大部分可用于替代中小污染源 的燃煤,可减少烟尘排放0.9万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 量4.8万吨以上,可基本上解决中心市区和滨海部分地 区燃煤低空面源污染问题。
3、当前面临的形势(2)
从天津市来看 冬季煤烟型污染依然严重
,总悬浮颗粒物依然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 物;除煤烟尘、风沙尘外,建筑尘和道路施工产 生的二次扬尘日益加重,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呈 上升趋势;空气污染面临着由单一的煤烟型污染 逐渐向煤烟尘、扬尘、机动车尾气混合污染型转 化的趋势,天津市大气环境污染已进入我国十大 污染城市之列。
3、城市建设与管理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既有助
于解决城市的道路紧张问题,又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 质量的改善。“十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 等十余个城市将建成45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据 悉,我国现有20个城市在规划、筹建地铁和轻轨。改 固体燃料(煤)为气体燃料(天然气或煤气)。
积极利用污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 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 适当发展中水设施建设。
5、日本日本已经提出要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 量废弃”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向以“最优 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可持续发展的“循 环型经济社会”转变。日本在六七十年代经济高 速增长时期,曾频频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日本 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一直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近年来,日本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 《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 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 。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管理,有效地防治建筑 扬尘;如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来有效地降低城市大气颗
粒物中水泥尘的贡献率。
提高道路的硬化质量,有效地降低道路杨尘; 杜绝不科学的道路清扫方式。
三、要以“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
资
利润1
利润2
利润3
源 库
产品
产品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炊事电气化。这不仅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
根本措施,也是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的措施。
(下
续)
2、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的调整
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工业布局 对环境影响很大。西方国家把改变不合理布局作 为一项重大环境政策来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不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布局不合理 就是一条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把实行合理的工业 布局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
工、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进 行跟踪检查;其次是要坚决控制新(续污下)染。
1、工业污染源的治理(续)
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 策、明文淘汰和落后工艺、技术等项目一律不 批,做好“三同时”和“三关”制度。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重点优先解决大型企业排 污情况的在线监测,形成科学监测的手段和能 力,进而为严格监督管理、依法治理提拱科学 的依据。
可持续发展与
城市环境建设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鞠美庭
一、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控双达标”的核心是城市环境质量达标 当前面临的形势
1、环境质量的改善是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根据“十五”纲要, 我国在“十五”期间的可 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9‰以内, 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 亿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森林覆盖率提 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 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 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由 此可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重要目标。
续)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 (2)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中城市产业混杂、布局
不当、污染严重的局面。 对国家要求禁止的 “十五小”乡镇企业实施坚决的关、停措施。 ●如大连市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采取的做法是严 格选择建设项目,只允许上技术高、无污染、低 耗能、效益好的项目
(下 续)
2、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
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
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结构调整 城市建设与管理
1、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加强环保监督法制化建设,加大环境执法检查 的力度,坚决抵制环保监督中出现的执法不严 等种种现象。
加强达标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污染反 弹。
加强“一控双达标”宣传和推行的力度。 要着重对重点流域和区域的冶金、石油、化
(完)
标”“。一控双达标”的核心是城市环境质量达标!
3、当前面临的形势(1)
从全国来看 到 1999 年,在全国 23 万
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81% 实现了主要污染物 达标排放。47 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14 个城 市实现了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划达标,16 个城 市实现了大气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31 个城市实 现了地表水环境按功能区质量达标。在国民经济 年均增长 8.1% 的情况下,“九五”全国主要污染 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实现。到 2000 年年底 ,全国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比“八五”末期下降 了 15~25%。
(下 续)
5、日本在为走向“循环型经济社会”作准备 (2)
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加紧拟订《循环型社会 基本法》(草案)。现在,与“循环型经济社会” 相适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逐渐成为日本企业研 究开发的热点。日本媒体认为,在环保领域经历 一个变革时期之后,日本将走向“循环型经济社 会”,日本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一步提高工业和城市污水的处理率
建立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一方面提高绿
地(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绿化 调节城市空气、温度以及美化城市景观的功效。
(下 续)
3、城市建设与管理(续)
保护、恢复甚至增加城市的水面、湿地面积,
如唐山市计划用处理后的污水灌入废弃的矿坑,以形 成人工湖、洼。
2、循环经济的特征
● 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 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 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 现在世界上呼声很高的清洁生产,实际上 就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
3、要以“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
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 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 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下 续)
3、要以“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续)
要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 量化和无害化。
要重视科学和严格的管理。科学和严格的管理 是实现循环经济形态的重要条件。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 和水环境严重污染的突出问题——
将处理过的城镇污水开发为一种新水源, 即污水资源化,既满足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 求,又能节省宝贵的新鲜水,减少了寻求优质 水源的困难,减轻水体污染,具有很大的优越 性。
污水资源化工作必须要有以下对策来推动——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强化管理体制,加强污水资源化的法规建设; 政府要增加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 国家应改革现行水价政策,以此引导用水单位
2、结构调整
朱鎔基早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说:“我 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 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 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
(下 续)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 (1)
●朱鎔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说:“今 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地区结构和城乡 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 ●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朱总理说: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继 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 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和压 缩过剩生产能力,并严禁转移重建。” (下
废弃物
废弃物
废弃物
“第四产业”
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示意图
资金注入
1、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
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 向。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 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 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 程。
2、“一控双达标”的核心是
城市环境质量达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 的决定》([1996]31号)明确提出: “到2000 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 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各总省、自治区、直辖市 要使本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 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 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环 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 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要求,简称“一控双达
4.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能切实做好污水资 源化、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等工作。
以污水的资源化为例,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 用于农业、工业和市政等,是部分缓解城镇地 区供水紧张以及控制水污染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城市年污水排放量为450多亿立方米,未经 处理或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的占90%以上,造成水 体严重污染,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用水需求的逐步 增加,污水产生量将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