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C置管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CC置管的护理
PICC置管的应用能够有效保护患儿的浅静脉,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无需麻醉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上被广为应用,同时也获得了患儿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

但PICC置管后,常会伴有诸多并发症,因此临床应用过程中,要强化对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通过细心的照顾与正确的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升医疗质量,缓解患儿的疼痛感,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标签:PICC置管;护理措施;浅静脉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深度静脉置管留置法,是新生儿科现在常见的技术操作,可有效保护患儿的浅静脉,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为特殊药物开辟新的静脉通道,同时其具有操作安全,维护方面创伤小,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1年),不易脱落等优点:我科对PICC置管的患儿实施了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

现在进行总结并作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2014年,我科应用PICC管大约有10几例,均为早产儿。

1.2用物准备PICC导管(1.9F)肝素帽、碘伏、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两付,PICC穿刺包、隔离衣两套、无菌手套两双。

1.3方法导管从肘部外周静脉(贵要静脉为第一选择)穿刺置入,顺着血管上行,最后抵达上腔静脉。

2 结果
十几例患者、2例因堵管通过冲管溶栓后再次通管、1例出现导管异位,回抽无回血,1例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红肿(静脉炎)。

3 护理
3.1保护好PICC穿刺的部位。

3.2置管前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状况,避免因为置管穿刺点出血或血流不止而造成导管受阻。

3.3置管前向患者家属讲解导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让患者家属对PICC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日后对导管进行更好的维护,配合整个穿刺过程,阅读并签字PICC置管同意书。

3.4置管中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前先测量,将患儿术侧上肢外展与驱干成直角,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拆向下0.5~1cm,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暖,将患者平卧位,暴露手臂外展90℃,将导管进入约4~5cm 时,将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额靠肩贴近锁骨,避免对颈外静脉造成损伤,如果导管输送受阻,则应立即撤回导管,调整好穿刺后再次进行导管输送操作,过程中如果受阻,千万不能执意操作,以免对患儿皮肤造成损伤,另外,也可以调整患儿体位,让其上肢垂直于驱干;也可以稍等片刻,几分钟后再进行导管输送操作,如果实在无法输送成功,则要另外选择静脉或是改选侧静脉穿刺,成功置管后进行胸部拍片检查,以确定导管尖端抵达上腔静脉内。

3.5置管后的护理,在穿刺点位置上放一块大小合适的纱布,再贴上透明膜,固定好后按压穿刺点约10min,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置管期间也能借助纱布了解穿刺点的出血状况,操作完毕记录所穿刺静脉名称,臂围周径,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导管类型置入长度及外露长度,固定情况及胸片定位后的后果。

一般在穿刺后24h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如有出血,潮湿应及时更换,更换时要确保严格无菌护理,用碘伏棉球进行顺时针与逆时针消毒,重复三次,消毒面积包括以穿刺点为中心的周边10cm处,碘伏棉球消毒完毕后可贴上透明贴膜,如果发现红肿现象,则用喜辽妥软膏于穿刺点临近处涂擦,等干燥后再将敷贴贴上,如果出血量不多,则可直接更换贴膜,每次更换需记录更换日期,穿刺点临近处的皮肤状况,外露导管的长度及臂围周径,确保导管不受阻,输液完成后应用肝素钠稀释液与盐水,按照正压脉冲法实施封管操作,并把所有残留药物推入血管中。

3.6留置导管期间,每8h抽回血再用盐水1ml、肝素钠稀释液2ml、盐水1 ml,冲管选择正压脉冲法,随时检查置管侧穿刺点的情况,留心患儿肢体是否肿胀,有无液体渗出等情况,每天选则同一部位对两侧肢体臂围周径进行测量,如果置管侧肢体的臂围周徑和对侧肢体数据差异较大,且出现红肿或硬结现象,则应考虑是否诱发静脉炎,然后尽早给予对症处理,可通过抬高患侧肢体或给予金黄散湿热敷进行预防。

3.7极低体重患儿在留置PICC时,宜持续24h用输液泵维持输液,保证药物的血药浓度,一般液体速度>3ml/h可维持导管通畅,避免输液管道的扭曲每次换药时要排尽输液器内空气,放置输液泵时调准滴速并快进1秒钟。

3.8常见并发症护理。

3.8.1导管脱出是指导管意外脱掉或移动,致使不能继续使用,分析其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固定不稳、活动量过大,胸腔压力变化等,上肢内收外展时,导管会产生轻微变化,但通常要控制在2cm范围内,固定不稳可能是导致此并发症的关键因素,所以,当导管置入以及每次更换用药后都应该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随着PICC技术在我院新生儿NICU的开展,早产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营养关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减轻了因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而且保护了患者的血管,避免了药物渗漏对皮肤组织的损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输液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有效
输液治疗提供保证,因此随着这技术的逐步发展,不断总结教训,加强日常护理及对导管进行精心维护,并发症将会明显减少,PICC在新生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3.8.2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cm以上,但功能没有丧失,主要原因是固定不当或过度活动,因此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型或弧形固定,贴膜起边脱落应及时更换,在更换敷贴时应由下而上揭开敷贴。

3.8.3静脉炎一般发生在穿刺后2~3d静脉呈条索状并伴有红肿热痛,间歇期可用喜疗妥涂擦按摩或以金黄散加蜂蜜加地塞米松调成糊状外敷,效果较好,也可用红外线照射,tid,30min/次。

3.8.4导管赌管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一旦发生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先检查导管是否打拆,扭曲,患者体位等,排除以上原因后,若为不完全堵塞,用肝素钠稀释液反复抽吸或冲洗导管,借助负压使液体充满管腔边抽边推,如此反复数次,导管可再通,若以上方法仍不能通管那可通过尿激酶溶栓法再次通管。

3.9预防①不要在导管处缝合;②PICC穿刺侧导管走向肢体不得再行穿刺;
③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要求无菌操作,认真护理,可有效的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④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⑤采用低剂量抗凝剂和溶栓剂,预防管腔内血栓形成;⑥要用≥10ml注射器进行冲管及封管。

参考文献:
[1]郑考辉.经外围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2]胡君娥,只万丽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54-555.
[3]徐红卫.重型脑血管患者周围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6,9(3):171-172.
[4]祝丹琴.社区PlCC置管患者的家庭自我管理维护指导方案[J].中外女性健康,2014(11X):138-138.
[5]刘琳琳,杨艳,索艳英,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4(30):6858-68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